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托伊托堡森林会战
释义

· 日尔曼人是印欧种族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才首次出现在罗马历史中。他们也跟过去的高卢人一样曾经大举入侵,使罗马人产生了极大恐慌,但在公元前一○一年终为马略和加图卢斯所击败。差不多三十年后,住在裘拉河和孚日之间地区的一个高卢部落塞库尼人,向莱茵河对岸的一个日尔曼部落求援,以对抗住在撒尼河以西的邻近的爱都部落。这个日尔曼部落的酋长阿雷奥斯图斯接受了要求,在马格托布里加之战中击败了爱都人。作为酬劳,他和族人被允许占据上阿尔萨斯地区。根据辛格尼特《剑桥古代史》上的说法,这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后果,最后终于使凯撒侵入高卢中部。

差不多又过了十年,即为公元前五九年,有两个事件发生,使高卢东北边疆问题开始受到注意。第一件事是阿雷奥斯图斯正式被罗马元老院承认为“国王”和“罗马人民的朋友”,但友谊却很短命。他被承认为王之后,就劝诱其他日尔曼部落越过莱茵河,这就对土地产生了新的要求。第二个事件是外阿尔卑斯高卢省交给凯撒统治。当时赫维克提人因为日尔曼人侵入了他们的国土(大约在今之瑞士),不得不向西进入高卢以避其锋芒。凯撒解决了赫维克提人之后,马上就把注意力移转到阿雷奥斯图斯身上。他在《高卢战记》中这样写道:

“其次,他预料到日尔曼人今后会逐渐习惯渡过莱茵河,当他们大批进入高卢后,对罗马即将形成威胁。他并不认为野蛮人凶猛到能够占领全部高卢,而是相信他们会像过去的辛布莱人和条顿人一样分批渗入,然后再向意大利推进。总而言之,他觉得应该马上设法应付,不可再有片刻迟误。”

公元前五八年,凯撒命令阿雷奥斯图斯停止日尔曼人移民,阿雷奥斯图斯拒不奉命,凯撒就领兵用强行军前进到维松提奥来强制执行命令。他从那里前进到贝尔福缺口,阿雷奥斯图斯的军队正在那里宿营,等候一个斯瓦比亚部落渡河。这个部落正集中在莱茵河东岸,是渡河的先声。

九月中旬,凯撒诱使敌人出战,经过血战把他们击溃。虽然阿雷奥斯图斯幸免于难,但在惨败之余,不久也死了。

凯撒认识到如果现在撤回原地,日尔曼人的移殖毫无疑问还会继续下去,所以决定把莱茵河作为中部和北部高卢的东疆,使它变成一道天堑。

然后他出发征服比利时族,他们大部分也属于日尔曼种族。他们所在地区大致在今天的比利时。公元前五七年,他从维松提奥率领八个军团向北进发击败了尼维人,使他对科隆以下的莱茵河岸获得了有效控制。两年后他到了桑顿,利用诡计把日尔曼人的酋长一网打尽,再对这些失去领袖的人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当他把从桑顿到贝尔福之间的莱茵河全部占稳之后,又决定渡过莱茵河,他自己的记载上是这样说的:因为看到日尔曼人极易受到诱惑而侵入高卢,他希望使他们为自己的命运感到害怕,使他们知道罗马军队也一样能够越过莱茵河,攻入他们的故乡。现在当他已为罗马帝国建立了一条“最后的极限”之后,就在科布伦茨以南架桥渡过莱茵河,在东岸进行武装示威。在把苏格布利族的领土蹂躏了一番之后,他才撤回高卢。

以下是罗马人眼中看到的日尔曼情形,凯撒在《高卢战记》中对他们评论如下:

“他们的全部生活是由狩猎探险和军事行动所组成;从幼时起,他们即惯于吃苦耐劳。保持童贞愈久的人愈能获得族人尊敬。”

“他们对农业缺乏兴趣,食物的大部分为牛奶、酪油和肉类。任何人都没有固定的土地所有权,他们的酋长每年指定每个部落或家族耕种某块土地,过了年又强迫他们调换地方。这种方法的实行有许多原因。第一他们担心安居乐业会影响其作战勇气。其次他们害怕有了私产之后会引起内部争端。最后他们希望大家财富平等,可以使每个人都感到满足。”

“他们认为扩充疆界是一种最高荣誉。他们认为驱逐邻近部落,没人敢住在他们附近是勇敢的真正表现,此外他们也觉得这样才安全,不怕受到突然入侵。国家发生战争时才临时推选主将来指挥他们,并赋予以生杀大权。平时并无政府组织,各部落酋长分别对族人行使司法权或解决纠纷。他们很好客尚义,为任何理由投奔他们的人都可以受到保护,一切食宿都愿与朋友共同享受。”

从这些详细记载中看来,或许就可以判断日尔曼人实为半游牧民族,属于本书导论中所说的“车骑”民族。虽然凯撒没有说明他们拥有用牛马拖拉的车辆,但若没有车辆,决不可能进行那样大规模的运动。我们知道赫维克提人是有车辆的,因为凯撒曾提到这一点,而且他说他们曾用车辆为作防御壁垒。由此看来日尔曼人的迁移是受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是由于人口过多的压迫。(注:斯塔波对日尔曼人有更详细的说明:因为这些民族既不耕种又不累积财富,日食所需都靠牲畜,他们经常把全家装在大车上,赶着牲口逐水草而居。)

塔西佗说他们身材高大,碧眼金发。他们只能偶尔地勇敢奋发,而不能忍耐长时间劳苦。虽然他们是凶猛的斗士,但军事组织却极其粗糙,他们的连营是由家族和部落自动组成。很少用剑或长枪。他们携带一种短矛,用他们的语言来说,叫作“Frameae”,上面装着一支狭窄短小的铁头,很尖锐也很轻便,他们无论是在远近距离的战斗中都使用这同一种兵器。骑兵使用一个盾牌和一柄短矛,步兵还携带有标枪,能够投掷很远的距离,他们不穿外衣,最多不过罩一件轻斗篷。他们毫不考究服装。很少有人穿胸甲,偶然有一两个人会戴着金属或牛皮头盔。马匹的外表和速度都不足称道,训练方式也与罗马不同。大致上来看,其步兵的战斗力较强,所以他们的步骑兵在战斗中总是混为一体。第一线全为步伐迅速的步兵,是从全体战士中挑选出来的。其战线成楔形,若遭到压迫即向后撤。他们认为这是战术性问题,并不认为退却就是懦怯。斯塔波在《地理学》里又补充了一点说:对这些人,不信任实为最可靠的防御;因为若信任他们则一定会吃大亏。(注:塔西佗生于公元五五年,活到公元一一七年以后。他把日尔曼人称为“高贵的野蛮人”,足以表示他对当时罗马文明的不满。)

他们的领袖是以勇敢为条件来选择的,他的指挥方式不是靠权威强迫,而是要以身作则。塔西佗说:在战斗中,所有士兵都以能与将领看齐为光荣。此外一切作战用的兵器和马匹也都由各连连长供给以代替薪饷。这些东西又靠战争和劫掠来供给。

以上所说就是罗马人认识的日尔曼民族,他们散住在莱茵河以东和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中,那还是一个未知的地区,充斥着深山,森林和沼泽。大约从公元前一二年开始变成罗马帝国的北疆。

从战略上来说,这实在是个极不完美的疆界,因为那两条河流交汇成一个巨大的突出地带,交点就是贝里。在这个突出地区内,日尔曼人可以拥有内线的便利,而罗马军团却被迫采取外线作战方式。只要他们愿意,日尔曼人可以任意选择莱茵地区或多瑙地区之一加以攻击;反之,罗马却要同时防御两个地区。而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增援时,必须绕过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此外,莱茵河也与大流士一世时的爱琴海一样,不是种族性边界。在莱茵河以西,有许多居民也属于日尔曼族,一旦罗马与莱茵河东岸的日尔曼人发生纠纷,他们就会对同族表示同情,正如欧洲希腊人同情爱奥尼亚希腊人一样。早在公元前一七年,苏格布利等族侵犯河西地区,并乘罗马守将马尔卡斯·洛利乌斯不备,将其击败。(注:罗马古籍认为这是一次很可耻的惨败。)除这些弱点以外,奥古斯都认为高卢是西方的埃及,对莱茵河上的大军是最重要的补给基地。尽管由于蛮族尚未学会架桥技术,所以莱茵河可算是一个巨大障碍,但因为高卢的内部还未完全平定,在中欧再听任敌对势力滋长,对罗马而言亦非良策。

虽然对这几个问题并无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奥古斯都却认识到,由于现在伊利库姆的兵力已可自由抽动,可以用来把莱茵疆界首先推进到威悉河,再进一步推进到易北河上——他没有再向东进展的意图。但是果能如此,在北疆方面可以获得下述改进:这个突出地区被消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大致平直的河流界线,从汉堡直到维也纳。从汉堡起经过莱比锡和布拉格,可建立一条直达维也纳的横行交通线,以作为科隆——贝里——维也纳之线的补充。虽然向前推进后还是不能获得一条种族疆界,但由于现有边界已向东推进了二百哩到二百五十哩,所以高卢感受日尔曼攻击的安全度当然也相对增加了。事实上,奥古斯都心中所考虑的似乎与拿破仑差不多。拿破仑在一八○六年建立所谓“莱茵联邦”时,其目的是想在法国与假想敌普奥两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法国人至今仍然还在考虑这个问题。

在公元前一五和公元前一四年,德拉鲁斯正与他的哥哥提比略同在巴伐里亚南部作战。此后他升任了三个高卢的总督。他出生于公元前三八年,在英雄世家长大,是个充满活力和雄心的人。他一心只想立功建业。在决定对日尔曼人加以严惩后,他心里的计划不仅是洗雪洛利乌斯失败的耻辱和痛惩苏格布利族,而且还想切除夹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舌形地带,以缩短高卢与伊利库姆之间的交通线。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到到易北河上游,征服沿途蛮族。

德拉鲁斯首先在莱茵河上建立了一条冬季宿营线,其中两个主要营地,一在维特拉(可能是今之威悉),面对利珀河谷;另一在摩孔第库姆(即今之美因茨),面对着美因河谷。其次在公元前一二年,在蹂躏了威斯特伐里亚后,他就在拉库斯·弗里沃湖集中了一支巨大的舰队(即为今日的须德海,当时还是一个湖),航行到埃姆斯河口,赢得一次海军大胜,再进至威悉河口,并与弗利西亚人缔结同盟。占领海岸之后,到公元前一一年,他才开始侵入日尔曼本部。他经过苏格布利的领土进到威悉河中部,在那里停留了一下又回到莱茵河。第二年,他离开美因茨侵入查提人的领土,经过海西森林,从美因河前进到威悉河,在图林根打击了马科曼尼族。由此向北,穿过切诺希,可能在马格德堡到了易北河岸。他在公元前九年凯旋时坠马受伤,不治身死。继任者是他的哥哥提比略,比他大六岁。在提比略继续指挥下,战争终于成功结束。此后在公元前七年,提比略离开日尔曼到东方去接受新的任命。

可是德拉鲁斯的征服太快了,所以难于持久,到了公元前一年,切诺希人开始反叛,等到公元四年,日尔曼的全面情况就已经变得很严重,于是提比略又奉命到那里去重建权威。

在第一次战役中,他追逐敌人到威悉河,接受各部落迎降,直到北海海岸为止。他在利珀河谷中宿营过冬,公元五年,他对日尔曼北部进行了一次距离最远和规模最大的远征。在莱茵河他集中了两支军队,一支用大船载运,驶出海去绕过弗利西亚海岸以进入易北河口。另一支则自莱茵河向东行军,在击败朗戈巴第人后与那支海运部队会合。后者此时已扫过日德兰海岸,向北直到施格拉克为止。征服了北面诸族之后,他就准备转向南面去征服摩拉波杜,他是马科曼尼族的国王,在公元前九年已率领该族从图林根迁移到波希米亚。

对这个公元六年的战役,他的计划是用钳形攻势取胜。莱茵河上的军队在萨图尼努斯指挥下,从美因河向纽伦堡或艾格尔进攻。而伊利库姆的军队则在他亲自指挥下从坎伦坦向北进攻。一共使用了十二个军团,按说这个计划是一个杰作,在军事艺术史上应有光荣地位。但当两军进到波希米亚中部,距离最后目标不过几哩远时,突然有坏消息传来,说在伊利库姆发生了严重叛乱。提比略立即与摩拉波杜讲和,率领他的军队赶回南方。

事情的真象是这样的:达尔马提亚人由于忍受不了人员和物资搜刮突然反叛了。因为驻兵均已撤走,所以一点约束也没有。叛乱传播得极为迅速,整个伊利库姆和潘诺尼亚都势成燎原。叛军总数有步兵二十万人,骑兵九千人。罗马大为震惊,因为既无预备兵力,而召募兵员又极感困难,因此不能立即编成新的军团。虽然如此,提比略对这场大乱的处置却甚为技巧。他并不与叛军交战,只是把他的部队分为许多纵队,占领所有要点,用坚壁清野的方法,迫使这些叛乱者因为饥饿而投降。公元八年,潘诺尼亚投降了,第二年达尔马提亚也平定了。提比略留下格曼尼科斯去稳定这些收复的地区,自己回到意大利。当乱事平定五年之后,罗马又接获一个惊人的报告:在日尔曼发生了一个巨大灾难(注:格曼尼科斯是德拉鲁斯与安东尼娅生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十五年,做了他伯父提比略的义子。安东尼娅是安东尼与屋大维娅生的女儿。)

公元六年,提比略离开日尔曼去对摩拉波杜作战时,萨图尼努斯也改由瓦卢斯接替。此人过去曾任叙利亚总督,据说在那里发过大财,这在当时并没什么了不起。他秉性温和,举止文雅,心智也和体力一样迟缓,惯于室内工作而不能胜任打仗。他曾与奥古斯都的孙女结婚,所以事实上他能获得这个任命完全是裙带关系。不过此时莱茵河上已平静无事,野蛮人都开始被罗马人同化,愿意和平相处,双方建立了市场。高卢太平安定,日尔曼已经群龙无首。在这种平静无事的状态下,所有驻军也都变得懒惰软弱。

瓦卢斯对这种情况本应加以矫正,虽然并不容易做到。虽然他的过错很多,尤其是他失败之后,错误更是全部堆在他身上,不过他最主要的弱点还是愚蠢而不是暴虐。很明显,他太缺乏想象力,不能区分凶猛的日尔曼人与柔弱的叙利亚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狄奥的《罗马史》上说:他除了把他们当作罗马人的奴隶以外,就是向他们榨取金钱,好比他们是被征服的民族一样。维拉斯是个有敌意的批评者,说他受任之始就认为用武力不能征服的日尔曼人是可以用法律来安抚的。似乎这个人的官僚成份多于军人,且他的统治比较软弱,倒不是有计划的压迫。

真正的祸源是起于用金银为作贡物。在西方也和东方一样,罗马要索取被征服民族的黄金,但在东方因为购买奢侈品,黄金可以流回,而在西方则不然,他们根本就不出产奢侈品。结果是贵重金属的来源日益枯竭,而日尔曼人主要是用它们来制造饰物。因为黄金是那样稀少,使各族的贵族都极感不满。

瓦卢斯手下一共有五个军团,两个驻在摩孔第库姆,其余三个在冬季中驻在利珀河上游,而在夏季则驻在威悉河。(注:这个分布不一定准确。)因为现在太平无事,所以驻军并不集中,分散在各地从事伐木,筑路和造桥工作。和惯例一样,驻军中也包括许多女人和孩子。

公元九年的夏天平安渡过了,到九月间,瓦卢斯正准备从夏季营地移往冬季营地时,突然听说有个邻近的部落发生了叛变。他立即决定不直接返回阿里索,而是先经过叛乱地区再回到冬季营地。他出发前本应把所有妇孺先送回阿里索,但很可能他是把叛乱当作一个局部事件看待,决不会想到在路上等待他的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的会战之一。

事实上他接到的叛乱消息是一个安排得极为巧妙的诱敌计划中的第一步。设计计划的是一个切诺希青年,名叫阿米尼乌斯,他曾在提比略军中服役,参加过潘诺尼亚和伊利库姆的戡乱战争。毫无疑问,在这些战争中,他对罗马的一切有过极深刻的研究。他本是切诺希酋长西吉米尔的儿子,已经获得罗马公民资格,并升任骑兵军官。他调到瓦卢斯司令部服务时还不过二十六岁。从个性方面来说他是冲动型的。塔西佗说他有“狂热精神”,是“日尔曼的火种”。他对罗马人有极深的仇恨。很明显他是想使在南方失败的叛乱在北方成功。此外,他似乎也是为了向其叔父报私仇。他叔父是西吉斯提斯,是瓦卢斯的忠实拥护者。他的女儿苏丝尼达本来与阿米尼乌斯私通,但他却不许他们结婚。最后,他对瓦卢斯本人极其藐视,因为照他看,瓦卢斯是一个文官而不是一位将军,这一点也许他是对的。

他的计划安排得非常谨慎。他利用瓦卢斯的疏忽大意作为进行阴谋的好机会,他机警的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毫无畏惧时就最易将其击倒,而一切灾难的最普通起因莫过于安全感。当瓦卢斯正准备回阿里索时,阿米尼乌斯就制造了这个叛乱来引诱他经过一个似乎安全但又很困难的地区。于是他可能会松懈警戒,等把他引到了森林深处后就可以将他刺死。

对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计划,要想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西吉斯提斯听到风声后立刻报告瓦卢斯,劝他把所有阴谋叛变人员都加上锁链。瓦卢斯没有听信,也许他认为西吉斯提斯是挟嫌诬告,想害他侄子。到公元九年九、十月之际,瓦卢斯率领第十七、十八和十九三个军团,一共约两万人,后面拖着绵长的行李纵队和军属,开始出发。

这次行军最后阶段的详细情形我们无法知道,虽然有几个现代作家对这场灾难作过完整叙述,但多属臆测,因为两个最可靠的权威——维拉斯和狄奥——对此并未留有详细资料。但我们知道阿米尼乌斯一直随伴着瓦卢斯,而他的亲信则散布在纵队之中,直到准备起事前夕,他始终在瓦卢斯身边。西吉斯提斯再次向瓦卢斯提出警告,但又遭到拒绝。接着,当罗马军团正在沼泽和森林中艰难行进时,阿米尼乌斯和他的党羽突然失踪。同时也接获报告说前哨士兵已经遭到杀害,这就是叛变开始的信号。于是瓦卢斯似乎就立即回头,打算取道多伦隘路通到阿里索的路线。

因为带着大量辎重和军属,所以情况当然不太乐观,但比起过去凯撒和德拉鲁斯常常面临的情况却并不算太恶劣。不过他们是军人领袖,而瓦卢斯不过是刀笔之吏。真正会战的起点在那里也已不可考;塔西佗说以后格曼尼科斯是在托伊托堡森林之中发现瓦卢斯和其部下的白骨。这个森林位于埃姆斯和威悉河之间,当年应该覆盖着一片非常广大的地区。有些权威专家认为实际战场是在狄特莫德附近,另有一些人则说是在蒙斯特附近。很可能狄特莫德为战斗的起点,而蒙斯特为终点。因为假定明登是瓦卢斯夏季营地的位置,所以他撤退时毫无疑问是会趋向多伦隘路,以后听到阿里索已经被敌人包围,那么他的最好退路当然就是沿着埃姆斯下游趋向蒙斯特。不过究竟悲剧是在哪里上演,在专家之间还是争论不决。

狄奥说当罗马军正在森林中砍树找路前进时,突然碰着一场大暴雨,地面溜滑不堪,简直寸步难移,树木的顶部不断的折毁落下,造成极大混乱。罗马军队已经丧失了秩序,车辆和非武装人员夹杂在一起。于是阿米尼乌斯突然发动攻击,对这一群毫无秩序的人们投掷标枪。虽然如此,他们还是暂时撑住并构成一个设防营地。

第二天上午,当他们把大部分车辆焚毁之后,秩序也略为恢复,于是罗马人且战且走,到了开阔地上。可是不久又进入了森林,接着再次受到惨重损失。那天夜间,他们又暂时停息了一下,第二天上午继续前进,又遭遇到空前的大雨,不仅阻止他们前进,而且连立足都很困难,更糟的是使他们无法使用兵器。弓箭标枪都无法使用,盾牌也完全被浸透了。阿米尼乌斯的机会又来了,他冲进毫无组织的敌人当中,使他们完全崩溃。主管骑兵的努姆尼乌斯首先逃走。瓦卢斯和其他较高级人员怕被敌人俘虏或杀害——因为他们早已负伤——于是勇敢地做了一件可怕而无可避免的事情,集体自杀了。最后据维拉斯记载说,在森林沼泽中,所有罗马人都被敌人消灭殆尽,不留一人。过去他们对这些敌人象对牲畜一样尽情屠杀,现在却轮到他们自己来品尝这种滋味。

所有被俘人员被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或是当作祭神的牺牲品。几年后,当格曼尼科斯去凭吊这个古战场时,发现白骨成堆,到处都是标枪的碎片,马匹的肢体,骷髅被钉在树干上面。对这种悲惨场面,塔西佗有过极生动的描写。

尽管瓦卢斯遭到了这样一次惨败,可是卡狄修斯却坚守阿里索,利用弓箭多次击退来攻的敌人。后来又能乘黑夜突围而出,带了许多妇孺退到维特拉,在那里与阿斯普里拉斯率领的两个军团会合在一起。于是阿米尼乌斯的乌合之众不敢穷追,自行退去。这样的惨败有这样的结果,总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从罗马帝国境内到处传播的流言来看,可以知道这次惨败的影响是多么广泛。据狄奥记载,当时有许多谣传的凶兆:例如战神庙为雷所击毁。阿尔卑斯山好像彼此崩塌在一起。在日尔曼境内有一座胜利女神塑像,本是面对敌人的,现在却已改变面向意大利了。这当然都是谣言,可是在人心士气上来说,却是真正的凶兆。罗马国威受到致命打击,从此野蛮人知道罗马军团并非无敌,阿米尼乌斯能做到的,旁人也照样可以做到。更糟的是罗马人本身也知道了。所以难怪奥古斯都听到了这个坏消息后,撕开衣襟大声痛哭,他也怕敌人会直向意大利进犯,甚至直攻罗马城。在意大利境内,适合兵役年龄的公民人数实在太有限。虽然如此,他还是振作精神立即开始准备工作。因为适合兵役年龄的人都不想入伍当兵。所以只好抽签,在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民中五个抽一个,在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民中十个抽一个。凡规避逃走的人则没收财产,取消公民资格。最后,因为大家还是不肯当兵,所以他甚至对某些人执行死刑。即使这样的严刑峻罚还是效力不大,在他有生之年,这些丧失的军团始终没有补充起来。这在所有凶兆中应该是最可怕了。他甚至气得让头发和胡子长了几个月都不修饰一下。他常常用头碰着门柱喊道:“瓦卢斯呀!还我的军团!”

尽管这些记载并不一定完全可靠,可是这三个军团从此不再编组起来却是事实。这并不是瓦卢斯能够丧失的,而是罗马已经丧失了活力。这次惨败后,提比略又再接管日尔曼的指挥权,到公元一三年,格曼尼科斯又继承他的职务。在一系列战役中,他们又再度到了易北河,并且屡次击败日尔曼人。尽管如此,事实上这条河却已经成为罗马人的希达斯皮斯河。所有战役的尾声还是撤回到莱茵河,从此以后,莱茵河即成为拉丁文明的东北疆界。

不过这里还有一层更深的理由,比罗马活力的丧失还要深入,这却要在奥古斯都的个性中去寻找。尽管他在那个时代威名赫赫,可是他却有点名不副实,并非真正的英雄人物。虽然他并不缺乏勇气和坚强意志,可是作为一个人类领袖而言,却并不能与凯撒相比。他是高明的投机份子,利用巧妙手段,变成了他这个帝国的“总经理”,而不是真正的“帝王”。他是把罗马当作一个大企业,一个大型专利事业看待,而把各省和疆界当作是它的股票和保险。他缺乏象磁电一样的感人力量,不能迫使旁人去完成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一点就是天才与仅仅是伟人之间的区别。一句话,他是一个超级的“有产阶级皇帝”。所以尽管他所征服的地区颇多,但在精神上却都是防御性的投资。等疆界完整之后,所有心理和精神的进取心也就随之消蚀。物质上的冒险与精神上的冒险是共存亡的。

最后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刺激丧失了,迫使他对东北疆界就只是墨守前业。这一事实在历史上造成的结果又怎样呢?想象回答这样一个玄妙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许多“想当然”的假设,不过就整体而言,却也并非不可猜测。虽然日尔曼人并非高卢人,因为他们要比高卢人野蛮得多,但由于帝国既然注定还要再延续四百年之久,那么我们作这样的假想也似乎是合理的:若罗马帝国的东北边疆是在易北河而不是在莱茵河,本书下面的一章也许就要完全改写,再进一步说,连以下各章也都会有不同内容。克里塞在《世界上十五次决定性会战》一书中也正确指出:如果罗马人守住了易北河一线,则“我们”这个岛永远不会叫作“英格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会是英国人了,英国人的整个历史都会改头换面。再说到在易北河以西的日尔曼地区,若在以后四百年中不断受到罗马化并建筑好道路,那么西欧只会剩下一个文化,而不是两个永远冲突的文化。所谓法德两国之间的问题可能不会再有,或至少会与现有情形完全不同。查理曼、路易十四、拿破仑、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都可能完全不会出现。

据说奥古斯都在亚历山大城,曾命令把亚历山大大帝的石椁打开,以便他将一顶黄金皇冕戴在亚历山大头上,并在他的遗体上满布鲜花。此外在奥古斯都的戒指上也刻着这个伟大马其顿英雄的头像。可是心理上他们两人之间大有区别,亚历山大的心灵中除了大洋以外再无其他疆界,而奥古斯都的“伟大观念”却是有限的。所以,尽管在以后历代皇帝的统治下,实质上疆界仍然有所扩张,可是在精神上却已固定了。已经由一个帝国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当奥古斯都以76岁高龄于公元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在诺拉逝世时,他遗留给帝国的就是这样一种“伟大观念”。继承他的是义子提比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