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头嵙山层 |
释义 | 头嵙山层,原写作?嵙山层,为台湾地质学的地层名称,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分布范围广泛,北起林口台地,南至恒春半岛,为西部麓山带拥有。在现今台中县丰原市东方山区出露此地层,因上部与下部的地质构造不同,因此各学者有所命名。 构造头嵙山层上部地质成份是以砾岩为主,大多为厚层构造,并夹有砂岩其间呈互层,偶有粉砂岩、页岩;下部则是以砂岩为主的成份,有砂岩会与粉砂岩、页岩互层,偶有泥质砂岩。由于表层裸露的地层是头嵙山层的上部构造,露出的砾石是其最大特征,常在山路旁、河岸边可见,例如国道一号行经大安溪可见火炎山,以及国道六号行经乌溪可见九九峰,两者皆有大量崩落的砾石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地。 历史1933年由地理学家林朝棨发现,并于《关于台湾产哺乳类化石的产出状态》以头嵙山命名“头嵙山层群”。1935年,鸟居敬造在东势郡探查地质,结果发表于《东势地质图幅及说明书》称之“头嵙山蛮岩”;同年,林朝棨在《台中丰原地方第三纪及第四纪地层之研究》称之“头嵙山统”。1948年,地理学家张丽旭于《台湾地层之检讨》首次出现“头嵙山层”此名,并依上部与下部构造的差异,分别命名火炎山相、香山相,并于1955年发表《台湾之地层》为现今地质学术界所采用之文献。1957年,林朝棨于《台湾地形》仍采用头嵙山统称之,上部、下部地层则是分别改称火炎山层、通霄层。1975年,地理学家何春荪在《台湾地质概论:台湾地质图说明书》对各地层并无加以命名,则是分成上、中、下三部来区分各地层。 分布地区由北至南:林口台地 桃园台地 中坜台地 湖口台地 竹东丘陵 苗栗丘陵:火炎山具代表。 后里台地 大肚台地 丰原丘陵:头嵙山具代表。 雾峰丘陵:九九峰具代表。 八卦台地 触口台地:属斗六丘陵之地形区。 恒春半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