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铜陵县农业委员会 |
释义 | 简介铜陵县农业委员会为铜陵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正科级单位,负责管理农业、林业和农村经济等工作。办公地址:铜陵县南湖路36号。 机构设置铜陵县农业委员会1、办公室(县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协助委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协调机关各科室的工作关系;组织起草有关文件和综合性报告;负责文秘档案、财务、政务信息、重大会议组织、保密、信访、安全、保卫、文明创建、行政、后勤事项管理,拟定委机关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研究拟定农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管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社团工作,组织协调农业、农村基层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及农民体育工作;承担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组织人事科 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组织,宣传,纪检等党务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劳动工资等工作;指导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农业系统专业初级以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等工作。 3、政策法规科(县农业行政执法领导小组执法大队) 负责国家、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组织农村政策调研,研究提出农业各产业法规、规章及政策意见,对其他部门起草的文件中涉农条款提出审核意见;负责政策、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备案工作;协调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指导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负责行政复议和有关法律事务工作;组织开展对全县种子、种畜、农药、兽(渔)药、肥料、饲料的质量监督检验、登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机监理、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审核有关农药、兽(渔)药、化肥的生产经营资格,颁发生产、经营(销售)许可证和经营人员上岗证;依法负责规费征收和处罚财物的收缴、处理等工作;指导渔政、渔港的行政处罚工作。 4、农村经营管理科(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研究提出并负责落实稳定和完善以家底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意见;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民负担及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村经济收支统计和对农民收入与负担情况的监测,并做好农村经济运行状态分析;指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承担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承办减轻农民负担监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5、农业科 研究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拟定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全县农业各产业政策,指导其生产和结构调整,研究提出并组织落实农业各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措施,负责相关统计工作;参与拟定农业各产业的地方技术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指导农业各产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监督、论证工作;管理农业试验、示范项目;负责安徽农网信息工作,预测并发布农业各产业产品及农业生资料供求情况与农村经济信息;指导农业场(所)的生产和农机化管理工作;提出耕地保护、补偿与改良的政策措施;指导救灾备荒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安排;组织实施畜产资源、草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负责保护和管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组织渔船检验。 6、农业产业化指导科(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筛选、认定,跟踪服务和年度考核;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编制、审核、推荐、申报和日常管理工作及对外展示展销;组织实施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承担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铜陵县林业局1、办公室(与县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合署) 协助管理局机关日常工作,拟定机关议事规则、工作制度、人才培训、职工教育发展规划等,并组织实施,起草有关文件和综合性报告,承办机关文秘、档案、会议、信息、信访、财务、保密等工作,负责全县林业系统专业技术培训和职称评聘工作,负责系统内的人事工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组织调查研究起草我县林业相关政策、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负责林业法制宣传与教育工作;承办林业执法监督、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工作。 2、造林绿化股(铜陵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实施国家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方面的法规、规程和省相关配套实施办法;研究提出我县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起草县级国土绿化规划,承办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承担以植树种草等生物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组织指导国土绿化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和指导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组织、指导各类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药用林、特种用途林)和风景林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指导全县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工作;组织协调国土绿化规划实施中各乡镇或部门的重大事宜;协调林木种苗生产、造林营林以及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建设中的重大事宜;负责林业统计工作;负责调查研究编制申报林业建设项目;负责在建林业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监督、管理和报务工作;组织协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或部门的重大事宜;监管国有林业资产,以及局机关、直属单位资产;负责依法征收各项林业基金和各林业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3、林政防火股(铜陵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负责全县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指导全县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组织实施国家林业资源的法规、规程;组织指导全县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和消长动态监测工作;监督造林、营林的检查验收,审核并监督管理全县木材运输检查工作;负责林地、林权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工作;负责林地调查、定级、登记发放林权证及林地估价等工作;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负责濒危物质物种进出口和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珍稀树种、珍稀野生植物及其产品出口的申报工作;贯彻执行森林防火条例,检查、指导、协调全县的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森林火灾档案,发布森林火险预报和森林火灾信息。 农业委员会(林业局)职责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监督农业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研究拟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相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指导监督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集体财务、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组织实施农业三项工程、双百工程、菜篮子工程,参与拟定农产品有关技术和质量标准,申请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 5、组织协调种子、农药、兽药、鱼药、饲料、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鉴定和执法监督管理,负责农机安全和渔政监理工作。 6、负责动植物资源的的保护,组织协调动植物的防疫、内检工作,发布疫情并组织扑灭。 7、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负责农科教统筹协调工作,组织实施“阳光工程”。负责全县农业区划、农村小型能源建设。 8、负责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国土绿化、竹木采伐、林业执法工作。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德援项目、兴林抑螺、速生丰产林建设、世行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 农业发展情况介绍基本情况铜陵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铜陵市唯一市辖县,国土面积823平方公里,辖四镇四乡,110个行政村,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 24.3万亩,可养水面8万亩,林地39.5万亩。境内山、丘、洲、圩并存,主产粮食、油料、棉花、花生、生姜、大蒜及凤丹皮等多种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畜禽养殖以猪、牛、羊、禽为主,水产养殖主要包括四大家鱼和南方大口鲇、长吻鮠、河蟹等名特优品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先后荣获全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无公害蔬菜创建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亿元,农业总产值9.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9元,位居全省十强县第八位。 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型、效益型、品牌型、设施型农业。一是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合我县实际,在洲圩区,重点打造绿色农业生产区,基本建成了3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粮棉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畜禽养殖小区20余个,培育畜禽规模养殖场(户)420个,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在山丘区,重点打造生态特色农业生产区,建成2万亩生姜生产基地,2万亩丹皮生产基地和1万亩名贵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成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永泉农庄等农家乐近20家,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同时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4个),省级特色示范镇1个。二是狠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铜陵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铜陵白姜科技示范园等为主体,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拓展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动,不断完善园区内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其中铜陵县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总面积28.26平方公里,2006年8 月通过国家级评审,规划六大功能区,并于2007年底被省发改委列入安徽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基础设施与生态配套工程基本建成,整体框架已显雏形,外部形象基本凸现,已引进食用油仓储及粮食仓储项目、机械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名贵花卉苗木项目等11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5亿元。省级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1999年开始建设,规划总面积5万亩(其中核心区1200亩);目前,核心区已招商引进18家民营企业和大户入住承包经营,近年来,共争取财政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民营投资3000多万元;2001年、2004年、2007年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园,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AA级景区。三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2005年开始,我县设立特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并由当年的80万元提高到今年的15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有力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8家,直接和间接参与农户3.4万户。此外,农业品牌创建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已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1个,安徽名牌1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1个,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4.73万亩。铜陵白姜、铜陵风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是提升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成功实施了12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0余万亩。从2008年开始,市县财政计划投入2400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县境内内河和主干渠清淤工程(其中2008年已投入800万元)。利用国债资金,投入近5亿元,全面完成了长江主干堤和重要圩口以及病险水库的加固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全县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5.2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已达24.2万千瓦,全县机耕、机收面积分别占可机耕、机收面积的80%。五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的总体思路,以实施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抓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2006年投入198.5万元,完成所有乡镇、村总体规划,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补助我县2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全省提前完成“村村通”工程,并组织实施“组组通”、“户户通”工程,几年来,共完成“组组通”、“户户通”工程480余公里,240多个自然村实现“户户通”。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余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村庄绿化、乡村保洁、一村一品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将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09万亩,其中:流转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6.91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2%;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70%以上的村16个。全县拥有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258户(其中:500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23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全县大宗农作物规模经营面积已达4.65万亩,从事特色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9万亩,规模化经营程度达到27.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