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陈大宾 【作品体裁】诗 作品原文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 喜随骢马登云峤,疑上丹丘靖幻心。 望近凤山红日晓,坐余龙洞白云深。 淇源秋水萦如练,仰圣高歌绿竹吟。 题 解这是作者于夜间骑马登大伾山时,同杨毅侍御史月下彻夜畅饮直至拂晓的情景。月光下大伾山“怪石穹窿夏木阴”,“红日晓”时,可见淇水澄澈如练的美景。瞻仰圣迹,作者情不自禁地高歌《绿竹吟》(即《诗经·淇奥》)。 注 释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秀丽幽静。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商周时,浚地称黎,山称黎山。西汉初,朝廷于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县。“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山亦名黎阳山。东汉初年,刘秀在山巅筑青坛祭告天地,遂赐名“青坛山”。明初,俗称浚县东山。金代明昌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黄河重要渡口。黎阳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因为“山阻河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张仪劝赵王守白马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白马津、白马口说的都是这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命张耳、陈余率兵三千渡白马津攻取赵地。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以幽并二州兵取天下,首先在黎阳立营,作为河北的屏障。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交兵,皆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几经争夺。两晋与前赵、后赵、前秦、后燕在黎阳曾多次大战。后赵大将逯明曾筑垒于大伾山东。后燕慕容德南迁,巧遇黄河结冰,军民踏冰过河,摆脱追兵。于是慕容德改黎阳津为“天桥津”。隋末,李密率瓦岗军攻占黎阳,打开这里的国家粮仓赈济灾民。时间不长,李密就招募了20余万兵士。唐初,朝廷在这里设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五代时,朱温、李克用曾在黎阳争斗。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进军黎阳,宋守军烧掉大伾、凤凰、紫金三山之间的两座浮桥后溃退。金兵乘小舟从这里渡河南进,直捣京师。清嘉庆年间,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天理教在大伾山设立了据点。天理教起义军在滑县起义后,拟先攻下浚县城,然后北进夺取北京。起义军围困浚县县城数月,始终没有攻克,天理教起义由此失败。清朝时,诗人张端曾任浚县县丞。在游览了大伾山之后,即兴题诗一首:“极目烟霞景万重,太行西峙水朝宗。是谁忽地开生面,第一山头第一峰。” 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略称,即监察御史。 穹窿:中间高而四周下垂的样子。 移觞句:执杯相互敬酒,趁着月光同饮。觞,盛酒器具。披襟,覆盖或搭衣于肩。 骢马:青毛与白毛相间,淡青色的马。又名菊花青马。骢,cōng。 云峤:云雾中的山,此指大伾山。峤,qiáo,高而尖的山。 丹丘:神话中的神仙之境。 靖:jìng,使安定。 幻心:虚幻的想法。 凤山:即凤凰山,位于大伾山东北里余,山体呈龟背形,周长500余米,海拔65米,岩石祼露。经多年开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掘为平地。 龙洞白云:龙洞位于大伾山东丰泽庙内崖壁上,相传有龙出于此洞,因名龙洞。每逢天将下雨,洞内先有云气涌出,宛如“晴雨表”。北宋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敕封为“康显侯”。“龙洞吐云升祥烟”,为浚县八景之一。 淇源:疑为“淇奥”之误。指淇河的弯曲处。 秋水:秋天的水。此指淇河水的清澈明亮。 萦:回旋缠绕。 练:柔软洁白的熟绢。此比喻澄澈的卫河、淇河流水。 圣:指卫武公。 绿竹吟:《诗经·淇奥》一诗的别称。这是一首歌颂卫武公的诗。 作者简介陈大宾,字敬夫,明江陵(今属湖北)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此诗作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