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听蕉记
释义

作者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作者简介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原文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差别)。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译文

芭蕉这东西,叶子大而空虚,承受雨水时会发出声响,随着雨水落下的快慢疏密而丝丝入扣地发出相应的声音,然而芭蕉哪里会有声音?声音不过是借助雨水滴落罢了.没有雨水,则芭蕉也只能默默地立在那里.可是若芭蕉并不空虚,即使雨水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正是芭蕉与雨水互相配合啊.芭蕉是静物,雨水是流动的,一动一静相互作用而产生声音.声音与人的耳朵又能相互作用.于是发出匝匝 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同僧人在堂上诵经,如同渔人敲榔,如同倾倒珍珠,如同骏马嘶鸣.听到这些声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又是听到这些声音的人们各自的妙想了.

常州的胡日之,在庭院中种上芭蕉,专以等候下雨,(并且)自己取号为“听蕉”,从此后(他大概会)从(大自然的)动静之机中有所感悟吧。

阅读赏析

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历代文人最欣赏的天籁般的声音。雨中的蕉叶,翠绿欲滴,让满园的台榭轩窗尽染碧色;淅淅沥沥的雨打芭蕉声,能勾起人多少深藏的情思、不尽的遐想和种种细腻的感受。“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是多少文人向往的诗意境界。就连《红楼梦》中的探春,因最喜芭蕉,而取别号“蕉下客”。

在所有描写“雨打芭蕉”这一意象的诗文中,沈周的《听蕉记》可谓别具一格。它将雨打蕉叶的声音,描绘得细腻入微,淋漓尽致,生动悠扬。它用一连串象声叠词“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表现雨点或疾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地打在蕉叶上,又用僧人在佛堂诵经、渔舟敲响梆榔、珠子倾倒玉盘和骏马扬蹄奔驰四个贴切的比喻,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如果这篇文章只停留在“听”的方面,那还不足为奇,它还进一步深化,集中到“思”字上,对雨打芭蕉进行哲学思考:没有雨,芭蕉只静静地立在那里;没有芭蕉叶,雨也发不出声。只有蕉与雨相配合,才能产生动听的声音。不仅蕉与雨,还有动与静、声与耳等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

一篇《听蕉记》,既有诗意,且有哲思。

雨打芭蕉,产生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这特殊的音响效果是在听者(一个已经由现实之人转为审美之人)的耳(直觉)中出现的。听者之妙(直觉),是直接以雨打芭蕉产生的特殊的音响为对象的。没有听者,雨打芭蕉不能成为直觉形象(美);没有雨打芭蕉,听者也不能得到形象直觉(美感)。

(雨打芭蕉)美=直觉形象=美感(听者之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