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串场河 |
释义 | 串场河位于江苏省东部滨海平原人工河道。系东部滨海平原农产品南运航道。位于里下河低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之间,北起阜宁县沿范公堤南下,经盐城市、东台县到海安县与通扬运河相会,长130公里(还有一说为: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200余公里)。 串场河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南宋咸淳五年(1269)、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贯通淮南诸盐场而得名。1958年后曾沿串场河东侧新挖(南)通(赣)榆运河与之平行,兼作输水和航运之用。 历史沿革唐大历二年(767年),黜陟使李承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亲率民众在海陵以北沙坝上,兴筑一条长约142公里的捍海堰,该堰保护了堤西农田,百姓称之为“常丰堰”,又叫“李堤”。因筑堤取土而挖成的河流,就是串场河最初的复堆河。后常丰堰年久失修,渐失挡潮功用。北宋天圣初年间,范仲淹在其基础上,筑成捍海堰(后称范公堤),“农子盐课,皆受其利”。境内各盐场为了运盐方便,先后都沿范公堤一线而建,复堆河则以范公堤为屏障,串通境内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等13个盐场,因此,又叫“串场河”。该河因泰州盐运分司设在东台,故以东台海道口为界,分南北两段,由海安向北流经富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海道口,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盐城至新兴、庙湾,为北串场河。从阜宁至上冈,串场河沿岸的范公堤在其西岸,上冈至东台段范公堤在其东岸。 疏浚纪事据盐城、东台、阜宁旧志记载:元、明、清几百年间,串场河先后疏浚几十次。其间,明正统五年(1440年)淮安府浚伍佑、新兴二场运盐河(即串场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泰州盐运分司袁才开海安至草堰场河;清康熙三十八年(1689年)垣商开丁溪至白驹串场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徽商余维瑞捐资挑浚安丰串场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浚新兴场串场河,嘉庆十八年(1813年)兴挑北串场河自海道口至草堰闸,二十年又浚南串场河自富安通远桥至安丰南石桥;光绪二年(1876年)浚盐城县串场河,次年浚阜宁县串场河。民国年间及建国后,南北串场河又屡经修浚,并几经裁弯拉直。南串场河地位逐步被通榆运河替代,北串场河仍起到通航、排水和引水的作用。 串场河的历史意义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无阻?那是因为这条古老的河道承载着历代官府衙门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淮盐的主产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场河一线。没有这些盐场的丰产,淮盐课税收入就无法保障官府。古人云:“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顺治十年为例,全国税课入库212.8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就是到嘉庆八年,淮盐课税仍占全国的40.8%。由此可见,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全国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难怪历朝地方官员和盐政官吏为了保住顶戴花翎,不断创造政迹,始终把串场河及运盐灶河的修浚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浪漫的艺术家讴歌串场河是母亲之河,串场河水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浇灌着河道两岸的良田和稼禾;漂泊四海的商家赞美串场河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上走廊”,在陆上交通欠发达的时候,她确实发挥了通航水上运输的特殊功能;一些偏执的史学家还诅咒串场河是榨干了历代盐灶民血汁的“穿肠之河”,在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盐民们用瘦弱之躯生产出白花花的淮盐,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成白花花的银两,流进了盐商、官吏、把头的腰包,而盐灶民自己只能听着串场河无奈的涛声,以泪洗面,哭断寸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