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沔三棒鼓 |
释义 | 简介天沔三棒鼓,流传于湖北“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今仙桃)一带。相传,三棒鼓由唐代的“三杖鼓”发展衍变而来。历史上的沔阳,天门一带的地势是何等的低洼,水灾是何等的频繁,百姓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贫穷。 据《沔阳州志——地理》记载: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间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天沔共发生水灾五十四次,“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死无数,老弱转移,十室九空”。因此,穷苦的人们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乡,穿林过市,沿门乞讨唱花鼓。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创造了三棒鼓艺术。 历史溯源三棒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称三仗鼓,以杂耍三根特制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宋元时,城市中的娱乐场所叫“瓦舍”或叫“瓦肆”。“瓦者野合易散也”,瓦舍内设有表演杂剧和曲艺的勾栏(即戏棚),后逐步走向农村。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载:“吴下向来有妇人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尚见之。”明代后流入湖北。 又据《沔阳实录》中载:“张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口吐依呀——张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清代末叶三棒鼓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更广。 江汉地区流传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谣。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到中欧,到东南亚,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被称之谓“中国的吉卜赛人。” 表演艺术三棒鼓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其表演方式是:腰系鼓,颈挂锣,用两端嵌有铜钱的三根木棒,轮流抛于空中,双手一边丢棒,接棒,一面击鼓,一面敲锣,同时应节而歌,这是单人的玩法;二人表演时,更为精彩,一人丢棒接棒,击鼓歌唱,一人敲锣,并为丢棒者伴唱,棍棒时儿在空中划出三条晃晃的曲线,时儿变换成一个个多彩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再接住,再抛起——那种精美的表演,真让人看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三棒鼓的鼓面直径七寸五分、高四寸。三根鼓棒,每根长七寸,凿三个不同侧面的小方孔于棒上,嵌入铜眼钱。三根鼓棒共是九眼十八铜钱。 三棒鼓丢打起来,眼钱相互碰击,鼓棒上下翻飞,落鼓合拍成音。丢打三棒鼓的技艺约二、三十种,如“金线吊葫芦”、“姑娘纺棉纱”、“白蛇吐飞箭”、“麻雀钻竹林”、“乌龙搅水”、“跛簸箕”、“砍四门”、“单跨花”、“双跨花”、“单背花”、“双背花”、“织布”、“绞花”等。 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天沔小曲,江汉民歌,其唱词通俗简练,词句简短,每段押韵。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三棒鼓的声腔风格朴实,委婉低沉。由于抛棒击鼓有严格规律,歌唱时节奏平稳,变化不大。 曲目曲目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传统的多是反映旧社会人民的悲惨生活,如《逃水荒》、《宣统皇帝坐金銮》、《开门曲》、《十恨》等。也有以描叙古人和四时景色为题材的曲目,如《十绣》、《唱八景》等。还有一部分曲目是采自民间的民歌小调,如《月望郎》、《孟姜女》、《叹五更》等。现代的都是歌颂人们新生活,新风貌,如《我们湖乡新事多》、《敲锣打鼓上北京》等。 声腔声腔发展到后来,除[平腔]、[悲腔]、[凤尾腔]、[杂花腔]、[鱼尾腔]外,还有[十枝梅]、[ 摘 花 调]。唱词多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数为五、五、七、五。三棒鼓传到湖北天门、沔阳后,融入当地花灯锣鼓、田歌等,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三棒鼓在清末时就由逃荒糊口的演唱变为二人化妆三人化妆表演故事,进而组成草台班子参加农村迎神赛会、民俗节日、家族礼仪等聚会活动。在演出时用几张桌子搭成戏台,故农村称之为“平台花鼓戏”。在城镇演唱中与汉剧、楚剧有了更多交流,从而吸取了汉剧 、楚剧的表演程式。在音乐方面也增加了丝弦伴奏,形成了独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剧剧种之一 。天沔花鼓戏就是“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