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童生态墓园 |
释义 | 天童生态墓园背依群山,青岚叠翠,前靠湖水,熠熠生辉;园内凉亭石凳,红花绿叶,点缀其中,如同一个巧夺天工、独巨匠心的山头公园,而曾几何时,这里却是荒草杂芜的山地。近年来,东吴镇着力于探索生态园林公墓建设,将这座昔日的荒坡建设成一座宁静美丽的园林公墓。 殡葬改革以来,鄞州区积极探索绿色、环保、生态型的殡葬模式,目前,全区规划建设公益性生态墓园37个,规划期20年,批地604亩,生态入葬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4%。东吴的生态墓园,无疑是我区的样板模式。下面,就东吴镇生态园林公墓建设上的思路和做法跟大家作个交流。 一、合理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定位发展方向 2006年,鄞州区各镇乡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全面推广生态葬法改革。在建设之初,墓园的规划定位就是森林生态型公园式墓园,设计中充分融入当地传统与现代元素,其内涵就是文化创新性、环境绿化性、景观人文性、服务社会性。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镇环境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山区的空间资源,让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墓区有机结合。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东吴镇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有关部门对墓园的建筑、绿化、墓区划分、道路和配套设施等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多次论证,避免工程的反复更改和资金的重复浪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东吴已建成生态墓园3个,占地面积140多亩,建成环山主干道4300米。 二、充分利用荒坡山地,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在墓区的建设中,东吴镇充分利用山水的自然景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墓园座落于丘陵地带,四周群山环抱,山间溪水潺流,天空鸟儿穿梭,山坡上修建了古朴的凉亭,供人休憩的椅子,牌楼匾上雕刻着寓意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巧妙地将现代公园与传统墓园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改变了人们来到墓园紧张、压抑、悲伤的情绪。墓园边上规划了生态区,开辟了休闲区,挖凿了人工湖,区内种植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湖中放养着各种鱼虾,使前来祭祀的群众在这里不仅可以追思故人,还可以采摘山果,垂钓休闲,真正做到了祭祀与观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合理搭配绿化树种,彰显传统文化内涵 生态园林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遵循生态经济效益及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合理配置绿化树种,使墓园达到四季常青。东吴在近年的建设中始终将绿化植树作为墓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总体上整个墓园以常绿的乔木树种为基调,间植一些金钱松、山楂树、龙柏等其他观赏树种,这些绿化树种的选择,不仅象征了永恒和万古长青,还寄托了逝者生前的夙愿及生者对逝者的怀恋。根据不同季节情况,利用当地不同地形种植了一些杜鹃、红花季木、茶花、四季桂等花木,地面种植四季常青且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冬草。整体设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不同季节显现出使整个墓园蓬勃的生机。目前,园内栽植各类植物20多个品种,共计3.8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95%,可绿化面积达到100%。这里的墓园没有高耸的石碑,到处树木成荫,绿草青青,清明期间,盛开的鲜花、葱郁的草地、林荫的小道和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漫步花园的享受,是宁静与和谐交织而成的生态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四、倡导人性化服务,全面提高综合实力 在管理及服务手段上倡导人性化思维,一切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想方设法为用户提供便捷满意的服务。在服务设施上,墓园铺设了宽敞的草坪砖停车场,建设了整洁的公共厕所,修建了平坦的绿色长廊,配备了时尚的休闲广场,安装了背景音乐播放系统,各种形式的石桌、石凳、楼亭,错落有致。 在服务意识上,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各种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实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接待用户时能做到耐心、细致、体贴、周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现在墓园全年无休息日,24小时有人管护,用户随时都可以办理各种手续。园内传统的墓碑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园区摒弃并杜绝了烧香、烧纸等传统陋习,使园区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人们在宽松自然、亲切随和的环境中构成了绿色和谐的东吴人文景观。 2006年,鄞州区政府颁布《在全区实行骨灰免费入葬公益性生态墓园的实施办法》(鄞政办发〔2005〕200号 )文件,规定:凡户籍在鄞州区的人员死亡火化后,骨灰到区内公益性生态墓园入葬的,从“三沿五区”迁出的骨灰、遗骸(棺木)在本镇乡公益性生态墓园入葬的,均免除入葬费用,入葬费用由区、镇乡(街道)两级财政共同承担。该规定的实施,为生态葬法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短短几年的实践,鄞州区深深认识到墓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绿色环保为建设理念,以促进环境生态优化为目标,大胆走生态园林化建设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