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门县 |
释义 | 简介天门县现改为湖北省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下游左岸,属江汉平原北部,地跨东经112°35′~113°28′,北纬30°23′~30°54′。东接汉川市;南与仙桃、潜江两市,西南与沙洋县隔汉江而望;西北同钟祥市相连;北邻京山县;东北与应城市毗邻。 建置沿革天门市,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仁寿三年(603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贞观七年(633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复州。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再迁竟陵。 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县)。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端平三年(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 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 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 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民国17年(1928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民国21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民国25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随县(今随州市),直至民国37年(1948年)9月24日天门县城解放为止。 民国28年6月,天门县国民党政府迁至第三区合丰店;民国32年春,迁至京山县六房嘴与随县之环潭;民国34年9月迁回竟陵镇。 1938年1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8年属江汉地区行政公署鄂中专区。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销天京潜县、天汉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同年7月,改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原天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仍为天门市行政区域,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1994〕143号文件,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行政区划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的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年8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 1979年,天门县辖17个人民公社、3个镇、2个农场。即:多宝、张港、拖市、渔薪、蒋场、黄潭、小庙、横林、麻洋、干驿、小板、卢市、杨林、九真、石河、李场、胡市人民公社,城关、岳口、皂市镇,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公社下辖83个管理区、826个生产大队、6 365个生产队。 1981年12月,城关镇更名为竟陵镇。 1984年3月,天门县进行机构改革,恢复镇、区、乡建制。全县设7个镇、14个区、2个农场。即:竟陵、岳口、皂市、渔薪、干驿、张港、彭市镇,多宝、拖市、蒋场、黄潭、新堰、横林、麻洋、马湾、小板、卢市、九真、石河、李场、胡市区,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区以下设78个乡(镇),其中 由镇代管乡5个。全县有852个村民委员会、7 048个村民小组。 1986年8月,新堰区并入岳口镇。 1987年10月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18个镇、7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2个农场。即:多宝、张港、渔薪、蒋场、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胡市、皂市、石河镇,拖市、杨场、汪场、新堰、净潭、李场、坟禁乡;竟陵、陆羽、杨林、候口办事处;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全市年底有村民委员会781个、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6 756个。 1988年8月,杨场乡撤销,其地域分别划属渔薪、张港镇和拖市乡。 1992年7月1日,坟禁乡更名为佛子山乡。 1995年1月20日,在候口办事处建立天门侨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候口办事处合署办公。4月12日,经湖北省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批准,列为湖北省省管开发区。同年,撤销岳口镇和皂市镇人民政府,设立岳口镇街道办事处和皂市街道办事处。 1996年秋,撤销李场乡,建立李场镇。 1997年4月,撤销拖市乡,建立拖市镇;9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竟陵管辖的陈方、长湾、友谊三个村划归侨乡开发区,同时,侨乡开发区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11月26日,撤销汪场乡,建立汪场镇,撤销佛子山乡,建立佛子山镇。其行政区域不变。 2001年3月,撤销新堰乡,其区域合并到天门侨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3月,撤销李场镇,并入皂市镇;陆羽办事处并入竟陵办事处。 2001年9月18日,沉湖军垦农场撤销,分别移交给天门、汉川两市管理。天门市政府接管后,设立天门市沉湖农业综合示范区,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2002年8月,更名为天门市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 2003年底,天门市辖21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2个农场、1个区。即: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渔薪、汪场、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镇,净潭乡,竟陵、候口(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杨林办事处,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全市年末有村民委员会787个,村民小组6 765个;居民委员会37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