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梯吴
释义

梯吴

福建莆田秀屿区东铺镇梯吴村,宋代称吉蓼,位于忠门半岛东南部。南宋时,莆仙出口的荔枝干、蔗糖等商品以及外地进口的粮食多经吉蓼进出。明代设有巡检司及水军营寨,倭寇之乱后逐渐衰落;清初截界后逐告荒废。民国时渐有恢复,多为商店、货栈、烟馆等。解放后,先后兴建粮油供应点、粮食仓库、供销社综合门市部等。

古说“一天走吉蓼三天说不了”。吉蓼寨城位于忠门半岛的梯吴村华胥山簏。明代隶属莆禧千户所辖域,有东吴、吉蓼、衙前、城南和城北共五个村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是家诵户弦、人才迭起,登贤书者有陈公琦、王公绢;成进士有陈公策、王公宜、李公春华、陈公廷武;其它甲第蝉联,里不令人,可谓地灵而人杰者矣”。

东吴村落

在明、清两代,吉蓼城是莆田沿海商业最繁华的一个地方。古有“一天走吉蓼三天说不了”。“吉蓼一铺人财主,再出秀才童生古;一铺五乡坐相排,方是金木水火土。”“门前有一莲花哆,在早街道几十叉;人丁略点十三万,早上吃饭住乌哆。”等等俗称。且吉蓼铺有十八景之记载,即:烟台烽火、锦山玉喋、城楼晚眺、圣院晨钟、金鸡玉石、珍珠戏水、玉安馨韵、古井潮泉、远浦归航、玉笋屿天、离山神龟、渔舟系蓼、华胥绚彩、津桥得月、礁石成莲、鳌山佛帽、晋鸟鸣春、玉带横江等自然景观。

渔舟系蓼

吉蓼寨城文物古迹甚多。南城有座吉江城隍庙,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进士、礼部员外郎王宜创建的。建庙的起因,有嘉庆七年(1802年)碑文记载:“而王公仰海滨邹鲁,奉诏筑城化胥之麓,据蓼云,民人社稷,此城隍庙之由来也”。此庙在明嘉靖年间毁于倭犯,仅存残基。后人几经募资修建,使其为之一新。庙内敬奉神灵30余尊。清嘉庆七年(1802年),有里人林光清募缘修补后座,建筑三门。解放后又再次重建。今吉江城隍庙,有正殿二层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额上挂有“明镜高悬”之匾。殿内有旅台金欢庙弟子赠送的“正直无么”之金匾。对面山门上还嵌有兴化府城隍庙赠送的“浩然正气” 四个大字的匾额。三门前的圆柱刻楹联是:“一群山河资保障,两轮日月公布升恒”。前座中门书联是“庙貌巍峨显新气象,江山巩固依旧地英灵”。正殿石柱刻楹联有:“扶忠挤孝千年显,正直无私万载扬。”庙内还有一块碑文为“皇清”二字的清代文物。

北城村落

位于吉江城隍庙左侧有座金鸡庙,俗称五帝庙,同建于明代。庙宇由前后两殿组成。前殿为元帅府,奉祀鸿轰元帅;后殿主礼五帝之神象,庙后有状如金鸡的巨石,石色如玉,俗称“金鸡石”金鸡石上有很多古刻文字,字迹清晰可辨。金鸡石后面存一对旗杆台座,为明代遗迹。庙后左侧有一戏台,台额书有:“台北市金鸡庙捐建”八个大红字。逢年端午节,在大戏台演戏。农历八月十五日鸿轰元帅生日,更是戏剧、木偶连台,“吹鼓”八乐不断。观者众多,非常热闹。

在城北海滨有座修建一新的东岳庙,庙前海边还存在有数十米的古老城墙,全是大石条砌成。庙前左旁有口方形古井,用四块白玉石合成,上刻“万历庚年斗立”六个大字,系明代建筑物。井水清甜爽口,众称“安福井”,饮其井水,会平安得福。

梯亭与吉蓼交接

此外,在华胥山与吉蓼烟台山间的东吴自然村,有座高达三十多米的七层八角空心塔,史称“东吴塔”,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结构独特,浮雕精致,颇有古代威严。每层塔门上都有六字观音心咒等题刻。塔门左右两侧站着两尊执剑护塔将军。塔内有曲尺形的石阶沿着塔檐边廊直达塔顶。站在塔顶瞭望,梯吴四周景物尽收眼下。古有“宝塔献光”之称,为莆田沿海忠门十八景之一,1981年列入莆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东吴籍台胞捐资修缮,今焕然一新。数百年来,宝塔历经风雨雷击,日烤地震,仍然不偏不斜,巍然屹立。关于东吴塔创建的历史起因,传有:东吴地处沿海深水港口,古时商船渔舟多集于此,为避免船只进出港迷航触礁,便建此塔作为航标,又有传:东吴烟墩山对面的盘屿岛均为“龙穴”。墩岛之间有一小岛屿,史称“门峡仔”,好像一颗龙珠。雾时,有如双龙争珠之现。乡民为镇龙作孽,募资建塔,以祀保护船舶平安。逢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和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于塔尾点灯,灯光直照到十余里外的湄头池塘(今西埔附近),而因池内有光滑质软、色如乌金的石头,致使池塘闪闪发光,其水境极为壮观,故称宝塔献光。

石塔

在石塔西南面,有座与塔同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宝塔寺,俗称“塔寺”。寺内奉祀玄天上帝与诸佛等神像。寺宇几经兴废,历次修复,重现旧观。寺院左右两旁有尼姑宿舍楼、寺埕地板石。有尼姑六人,寺内得火不绝。并存有“石塔寺”铭文石碑一块等名胜古迹。可见,吉蓼寨城人文景观极其丰富。

晚眺梯吴

东埔镇位于湄洲湾“黄金海岸线”上,东南与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隔海相望,东北频临妈祖故里山亭乡,北接忠门镇,西临秀屿港,面积25.5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辖13个行政村,其中1个海岛村(东屿村),129个村民小组。镇内有耕地面积9868亩,工业腹地3万亩,规划总面积8平方公里的东吴化工园区座落在辖区内,东埔镇自然条件优越,港口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岸线长约2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1公里,划分东吴和乐屿两个作业区,东吴作业区可建1—20万吨码头13个,山乐屿作业区可建5—30万吨码头15个,航道等级全省最高。城港大道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等交通干线将直通东吴、乐屿港区,省重点企业湄洲湾火电厂一期投资7.553亿美元,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2006年产值15.52亿元,年缴税收1.5亿元,正积极筹划火电厂二期(总投资80亿元,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建设。

全市规划建设的十大港航项目其中六个落户东埔,分别为总投资30亿美元、相当于我市建市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和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80亿元、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的湄洲湾火电厂二期项目,总投资59亿元的湄洲湾造修船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联发船舶修造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东吴1—3号泊位10万吨级码头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福建港湾构件预制项目和总投资15亿元的山乐屿25万吨多功能散货码头建设项目,其中东吴3#泊位码头、联发船舶修造等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预计投资1300亿元的东吴化工园区已列入省政府“十一五”重化规划,投资1亿元的山乐屿跨海铁路公路大桥可望年内开工建设。

当前,全镇上下正在北岸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港口、海洋、民资、侨台、人文等五大优势,呼应市委“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构建临港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港口、海洋、民资、侨台、人文五大优势,全力打造“四大基地”(船舶修造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基地、纸浆制造基地)和“两个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配套”的港口开发建设新格局,努力把东埔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的临港工业重镇、水陆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