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特诊特治脾胃病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洪杰 主编出 版 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7-1 版 次:1 页 数:325 字 数:219000 印刷时间:2008-7-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2360467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现代临床研究进展等。重点介绍了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名家诊治脾胃病绝技、经验与验案。 本书是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也是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目录1 概论 一、脾胃病概念 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三、脾胃自然观 四、脾胃生理观 五、脾胃病理观 六、脾胃病辨证 七、脾胃病的治疗原则 2 常见脾胃病 一、呃逆 二、痞满 三、胃缓 四、呕吐 五、反胃 六、泛酸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1 概论 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形成于李东垣,发展于张景岳、薛已、叶天士等医家,历代医家都有精深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看来,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脾胃学说对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脾胃学说理论对发扬中医药学,开展科研临床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黄帝内经》的脾胃观 《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基础的最早医著,虽然有关脾胃的论述,散见于多篇,不很系统,但是对脾胃学说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预防治疗做出了初步的探讨与总结,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帝内经》的脾胃解剖是建立于原始解剖实践基础上的。由于中医在解剖基础上更加注意其功能,故与现代医学器官的解剖实际又有距离。 脾胃的生理在《黄帝内经》中可归纳如下。 (1)脾主运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概括了脾胃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水谷精气的全身输布过程,这些与现代的消化生理认识类似。 (2)脾运气血。中焦脾胃之气对气血化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灵枢。五味》也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些阐明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为升降之枢,脾居于中央以灌四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