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树褐斑穿孔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桃树褐斑穿孔病 病原中文名:核果尾孢菌 病原拉丁学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桃树 为害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略带轮纹,病斑直径1~4毫米;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主要危害桃树叶片,也危害新梢和果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第2年春天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潜育时间较长,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温为28℃,低温多雨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品种,把果园建在能排能灌的地方,合理密植,科学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僵果、残桩、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枯枝,摘除病果,防止再侵染;采用果实套袋可以有效减少病果。 (2)药剂防治。在桃树落叶后及春季发芽前,应全园喷1次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并加入200~300倍的五氯酚钠;落花后喷药,常用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超微果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上药剂可轮换用药,每隔10~15天用药1次。应在发病初期用药和雨前用药。雨多多喷,雨少少喷,遇雨补喷,无雨定期喷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