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占晞 |
释义 | 个人履历英文名:John Thomson 中文名:唐占晞 职业:美国职业外交家 美国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前美国外交官 1930年生于美国 人物生平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John Thomson访问台湾后,对中国文字和文化产生兴趣。他开始学中文,并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唐占晞”。“当时美国很少有人学中文,对我们来说,苏联很恐怖,是第一个不能去的地方,而中国大陆也是个陌生而可怕的地方。”唐占晞回忆。他要深造中文,能选择的地方只有台湾和香港,因为“不想去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也不让进”。 1966年,在成为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留学生后,他几乎天天能看到或听到“光复大陆”的标语和口号。 1970年至1997年在美国国务院驻外事务处任外交官一职。 1978年6月的一天,被委派到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参与商讨美中邦交正常化和谈所需的条约和协议。唐占晞一大早从台湾出发,辗转香港、深圳,当晚9点半左右从广州飞抵北京首都机场。他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眼前这片被台湾人形容为“匪区”的土地。从机场到位于建国门附近的联络处,他乘坐的小汽车迅速掠过一辆又一辆缓缓行进的牛车。沥青路两旁大部分都是农村景象,路灯下面,隔一段便有穿短裤背心的老百姓坐在灯下打扑克。 1978年7月7日,参与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与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会谈,参与和推动了中美建交后首批52名人员留学美国的事宜。1978年,由唐占晞负责,中美之间中断了32年的富布莱特项目重新启动。经许国璋推荐、唐占晞面试后,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师梅仁毅成为第一个富布莱特访问学者。 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参与美中邦交正常化的工作,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一等秘书,同时也奔走于台湾、印度尼西亚、瑞典和华盛顿。 1978年唐占晞在北京担任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顾问,对推动美中文化教育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做的工作包括,为两国互送优秀学生并提供奖学金。 1980年在中国创立富尔布赖特官方奖学金教育交流项目,支持在中国发展英语教学和美语研究。之后他又被聘为美国之音东亚部总编辑。离开美国驻外事务处后,唐占晞在芝加哥一商务信息服务公司"中国在线"担任总编。 唐占晞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中国文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得东亚研究的硕士学位。 2009年任美国芝加哥市中国经济发展中心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目前,是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校际合作课程的负责人。这个校际合作课程是一个中文强化训练课程,由美国14所一流大学共同主办,由加州伯克利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学院直接管理。 人物近况2011年11月12日上午9点,加州大学北京中心主任唐占晞先生在北京大学二教505作了题为“My Experiences in Studying and Working with Chinese Language for 46 Years”的讲座。讲座基本上按照以下提纲展开: 1.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zching in the U.S. since the 1930"s ; 2.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studying Chinese in the U.S and Taiwan; 3. Using Chinese is my work as a diplomat,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editor and educator; 4. Common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5. Cultural context and levels of usage; 6. Accents and dialects; 7. Careers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唐占晞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汉语的情况。还是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时候,唐先生就对汉字产生了兴趣,退役之后,他开始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汉语。后来,他拿到了台湾教育部的奖学金,开始在台师大国语系继续学习。在美期间,他得到了几位有着深厚国学功底的中文老师的指导,接受的是比较传统的中文教育(比如学习甲骨文、《说文解字》等),学习的是标准的汉语。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方言林立”,所以来到台湾以后,他能听到湖南话、闽南话、广东话等各种方言——对他而言,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收获。事实上,唐先生不仅能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也能讲闽南语、上海话等其他汉语方言。 学汉语当然不能没有学习材料。唐占晞先生介绍了自己那个年代学习汉语使用的字典,如 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等,同时也介绍了当时学习汉语时使用的威妥码拼音,以及赵元任先生等人制定的国语罗马字等。此外,他还特别介绍了John Defrancis 和George A. Kennedy 两位编写的汉语教材和工具书,如ABC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先生为美国的中文教学事业确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很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毕业以后,唐占晞先生当了一名外交官,在台湾工作了很多年。1978年,他被派往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参与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负责外交协定的翻译等),此后在中国居留达十多年之久。来到中国大陆后,唐先生继续坚持学习汉语(主要是学习简体字和大陆词汇,因为他之前学习的是繁体字,词汇也受到台湾的很大影响),以便开展工作。 唐先生接着谈了对翻译的看法。他认为,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数字,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表达方面存在差异:英语里没有“亿”这个单位。此外,他也谈到中国的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希望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补充。他还向大家介绍打电话过程中“对”和“是”的区别,强调“礼多人不怪”;以及使用红笔写信(要么是皇帝御批,要么表示断交)的文化禁忌。他认为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在手写字和汉语方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们加以重视。 最后,唐先生还对如何教汉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目标,第二是要增强和保持学生的动机,经常鼓励学生。至于汉语教师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唐先生提出,要经常关注全美中小学教师协会、美国外交学院等网站的招聘信息,尽量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去。他还希望大家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学好英语(达到能用英语讲解汉语语法的程度),而且要对文学等有所爱好和钻研,扩宽自己的能力背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教汉语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机会攻读美国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唐占晞先生最后说:“你们的工作比任何外交官还重要,因为你们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人民的桥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