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河栀子 |
释义 | 唐河地处南(阳)襄(阳)凹与桐柏山的过渡地带,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属国家管理的70种二等中药材名录里,唐河栀子名列其中。马振抚、祁仪两乡盛产七棱、九棱黄栀子。 栀子,《辞海》曰: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很香,供观赏。果实倒卵形,7至9棱。可作黄色染料,可供药用,用于饮料为最佳,也叫黄栀子。 《本草纲目》集解曰:“栀子,生南阳川谷。”时珍曰:“南阳栀子,叶如兔耳,厚而薄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心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追溯唐河栀子产业的起源,马振抚乡前庄村农民自发种植功不可没。用前庄人自己的话说,想到在山冈薄地上栽种栀子,是被“穷”逼出来的。前庄村地处石柱山深处,山多地少,生存条件艰苦,10年前,全村1800多人流失过半,1992年,有一位名叫李少林的村民,率先打破靠摘野生栀子挣钱的活法,在自己的3分山坡地上种了栀子,不经意间,3年后有了收获,一公斤干果竟卖到14元多,年收入两三千元。3分栀子花香透马振抚乡。3分栀子地成了乡、村动员、发动群众发展栀子的示范园。 至1998年,全村三四百亩栀子林进入盛果期。每到采摘季节,上海、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客商都争相前来收购。眼下,全村栀子面积达5000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志全高兴地说:“现在全村人均3亩栀子林,过去最穷的山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100万元以上的富户就有20多户。” 白包山,前庄村销售药材第一人。1985年开始走出深山做收购药材生意,现在还种植栀子13亩多,成了种植大户。为了把栀子果销出去,让更多的农户都致富,他成立了中药材协会,现有会员10多人,每年经销药材四五十吨。在他的带动下,全乡5人以上的经销协会发展到20多个。 孙恒杰,前庄村第一个无粮种植大户。1995年开始种山坡地4分,见效后,决定把全部耕地都种栀子,并在栀子地里套种芝麻、花生。全部种栀子,农忙变农闲,到采摘季节雇人收摘。他说,10多亩荒山,加上10多亩耕地,再加上育苗,一年收入4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前庄出现了十五六户无粮户。 至2000年,马振抚乡栀子面积已达万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