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阳宫乡 |
释义 | 简介太阳宫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位于北京市东北近郊,北临东四环路,南临东北三环路,西临规划京承高速路,东接机场高速路和京顺路,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中央、市、区属单位128个。常住人口21138人,流动人口29389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太阳宫乡各级党组织和各项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家庭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遭到批判;生产上片面强调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劳动报酬实行计分制,分配极不合理。这一切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影响了太阳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实际,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地区经济全面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太阳宫乡由原来的京郊“菜篮子”跃身成为如今的首都郊区农民人均收入“十富乡”之一。回首太阳宫乡二十余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百姓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介绍从解放前太阳宫乡就一直被誉为京郊的“菜篮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阳宫乡(1983年以前称太阳宫公社)按照区委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以城市工作为重点,把农村建成首都副食品基地”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种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作中,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尊重和保障生产队的自主权,克服了对生产队的生产计划、分配水平、生产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统得太死的现象,取消了社员收益分配的限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全乡范围内普遍推行“定收入、定开支、定产量、定产值、超产奖励”的“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和三级主要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彻底杜绝了“出工靠打钟、干活磨洋工、计酬卯子工”的现象,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社员们在种粮、种菜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粮食和蔬菜产量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太阳宫乡农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1980年,全乡工、副、企业产值1442万元,利润258万元,人均收入379元。1983年,太阳宫乡为城区提供蔬菜1678.3万公斤,粮食32万公斤,猪肉16.7万公斤,蛋44.3万公斤、鱼4.6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