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磻溪村 |
释义 | 云南省磻溪村隶属大理市银桥镇,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市8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60人。全村国土面积3.75平方公里,海拔1978米,年平均气温15.40℃,年降水量86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蚕豆、蔬菜 等农作物。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另有福建省福安市磻溪村等同名村。 1、云南省大理市银桥镇磻溪村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2,327.00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46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4%;畜牧业收入 1,91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16 %;渔业收入 34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3 %;第二、三产业收入 9,607.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78 %;工资性收入 3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1%。农民人均纯收入 4,145.00 元,农民收入以 农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30.0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85 人,在省内务工 160 人,到省外务工25人。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电、通 路 、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 863 户饮用井水,有863 户通电,有 785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785 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610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562 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谈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2.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39 辆,拖拉机 29 辆,摩托车 24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2,570.20 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2,570.2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68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 4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14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350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99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 863 户,共乡村人口 3762 人,其中男性 1825 人,女性 1937 人。其中农业人口 3762 人,劳动力 2375 人。该村以白族为主, 白族3759 人,彝族2 人,傈傈族 1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3465 人,参合率 93 %;享受低保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20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6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2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5 个,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790 户,占农户总数的92%。 2、福建省福安市磻溪村磻溪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这是一个风光秀美的村子。村口的“风水树”就挺有意思。别处的“风水树”不是樟就是榕,高大,挺拔,可这儿的“风水树”却竟然是临溪的一丝被称为“鳗藤”的藤本!藤蔓粗壮,节节生根,上下攀缘,左右勾连,结成“秋千”几个,连成绿阴一片,生出一方幽雅,遮出几分浪漫——多美的古藤呀! 离古藤不远,有几块巨大的石头也很有造型。其中有一块微带一点红色,像一根长长的舌头,一直伸向溪中,人们称之为“龙舌岩”。站在这里观景,虽然看不到磻溪溪村的全貌,但是,远山、古宅、近水、坐石在这里实现了最佳的组合——多么美丽的一幅风景画! 村西头的路边,崖壁上有几块很有风度的巨石。其中有一块被称为“金镜”的,虽然被芊芊草木盖住了“芳容”,但人们仍不难看出它的平整。老乡说,月白风清的夜晚,从对岸看过来,就可以观赏到“金镜照月”的景致。 这里小溪潺潺,绿意无尽。有一溜磴步淌过浅浅的水面,连接两岸,通往遥远的地方。磴步作为古老的交通设施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无意间它竟在这里出现,给了外乡人多少惊喜。你看,我们这两位年青的朋友早就喜不自禁地跑到磴步上雀跃,撩下我们,去亲近这里的古雅、清凉和绿意了。 这还是一个古韵飘逸的村落。 磻溪村的大宅院特别多,保留得也特别完好。村街北侧有一座民宅,我们只在高墙外面一驻足,就立刻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古意从里头飘出来。 虽然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高大的门楼依然光彩照人,华丽无比。你看,那楼脊,两头尖尖,高高翘起,直指苍穹;楼檐下方是皇帝敕封的匾额,写着“节孝”二字,上面饰有“双龙戏珠”的泥雕,象征着所谓的“皇恩浩荡”,也表达了对封建皇权的敬畏;匾额两旁,依次是泥塑人物、“马头”装饰和“蛤蟆吐水”的雕塑,左右对称。门楼两边,是青砖砌就的笔直的高墙,高墙上“马头”层叠,一浪高过一浪,显示着等级与尊严。 厅堂上方高悬着两面匾额,上面分别雕饰着“淑德流芳”和“有梁孟风”四个大字,华美、高贵,和门楼的“节孝”二字一样,显然都是为了表彰这座大宅门里的女主人的。两边楹柱上挂着黑漆镏金的联板,最外面的一副是“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都充满儒家的理念。回身再看门楼,楼脊的内侧是一个泥雕艺术的长廊,表现的是“九世同居”的故事,工艺极为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大门照壁赫然一个行草的大“寿”字,边墙上还有一个大“福”字,都有一米见方,字体肥厚雍和,好像在向我们夸耀当年关在这大宅门里的无尽荣华与富贵。 这座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的大宅院,占地四亩。不但规模恢弘富丽,而且结构合理,设计独特,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这里明沟暗道,布置合理;雨水用水,排放通畅。为了防火,除了四周用高高的风火墙严严围住之外,还在大门边打了一口水井。最让人称奇的是这里正房的板壁都是夹层的,外观与别处无异,其实夹层中间是砖砌的,冬暖夏凉,还可以防火,可谓独具匠心。 大宅院的门窗是木雕艺术的大展台,至今仍有不少作品保留完好。木雕作品除了花鸟图案还有许多人物,造形多采自“戏文”故事和民间传说。你看,这是“三顾茅庐”,这是“刘备招亲”,这是“木兰从军”……构思巧妙,精雕细刻,有许多地方还采用高难度的“镂空”工艺。耐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阴雨和风暴,烈日和狂风,这些人工的制品还能保持这样的精美,实在令人感叹。 磻溪村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高墙大院,许多人家还珍藏着难得的文物古董,有成套的旧式家具,有精美富丽的寿屏,有高挂在房梁上面的镏金匾额……所有这一切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难得的民居博物馆,这是一个古风浓郁的村镇。 磻溪村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村西北有一座兴庆寺,始建于北宋初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现有建筑虽是清代重修,但寺前的6根硕大的石柱却是宋代的遗物,它准确无误地向人们昭示着寺庙的久远和昔日的繁盛。 福安磻溪王氏乃开闽王氏后裔,开闽始祖王文光(王彦复)。熙宁元年王察居赤岸。十传云质,云彬公兄弟迁创杜家洋。明末清初分始祖孟五公往宝阳而居,又转迁到二十三都磻溪。 清嘉庆十三年创立祖祠,前后两座,公元2001年始翻建前座,2008年新建宗祠三座。前座大门中央悬挂旧牌匾,曰“开闽第一宗”。 王氏旧谱来远矣,始撰于王福公,继修于大一公,备记首末详明可考 从清初至今,九修宗谱,大清康熙六十年福州三山陈质中,乾隆三十四年,邑庠静园氏撰写《修三贤祠记》的谢翱第十四世孙,谢宪先生撰序,补造几近完善。 刘氏是磻溪的主姓,约有八百余丁,占全村人口的70%。村里有一座刘氏宗祠,颇有一些规模。这里还珍藏着一组黑漆镏金的表现“二十四孝”故事的画联,很有些文物价值。根据《刘氏宗谱》的记载,中山刘氏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迁入磻溪,磻溪王氏第二世祖日初公之长女冬使适磻溪刘氏始祖刘公,至今已近三百年。 《刘氏宗谱》的卷首画着当时磻溪村的山川形胜。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这里十分秀美,小溪、官路、村庄、后山,四者平行,与今天的格局基本一致。当我们寻到临溪那条宁静的古街的时候,心灵的深处顿时像流过一股清爽的山泉,驱走了疲倦,也驱走了暑热。清一色的木板铺面,一间连着一间,清一色的长廊木凳,一条接着一条;一米多宽的石砌的官路就是街面,一头连着福安的穆阳、韩阳,一头伸向宁德(蕉城)的赤溪、杉阳。这条古朴的旧街,今天已经不再行商辐辏,旅人如织,但是透过这古旧的板壁、寂寞的石径,透过老人们佝偻的背影和小孩忘情的嬉闹,我们仿佛读懂了历史的苍凉。 磻溪还是“左联”作家刘宗璜的故乡。这座幽深的老屋就是他的故居,1915年刘宗璜就出生在这里。磻溪的灵山秀水养育了这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才子,15岁那一年他就走出闽东的大山,前往上海光华大学就读。在上海,他与帮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起参加进步文化活动;1933年刘宗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文化事业之中,他担任大夏大学“左联”小组的负责人,编辑“左联”刊物《文学新辑》,他还是著名作家周而复加入“左联”的介绍人呢。 磻溪村田地不多。古时候磻溪人仗着地理之利,主要靠挑担子,做买卖,做手艺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村镇文化。老乡说,这条古街原来足有一千多米长,上面有杂货店、屠宰店、染布店、药材店、鱼货店等等,共有一百多家商肆。今天,这些残存在小溪边的旧铺面,这仍保留在旧民居里的大染缸,这不知留下多少脚印的光洁的街路石,这古道上风雨飘摇的长亭短亭,不都是令人感动的中世纪文明的纪念物么!今天,勤劳勇敢的磻溪人仍然在续写着自己的历史,仍然在继续创造着富有特色的村镇文化。你看,这正在过秤准备远走高飞的一担担生姜,这跳动在女人的巧手下面的针针精美的刺绣,这别具风味的叫作“捻面”的小吃……不都是最好的注脚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