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抬篓儿 |
释义 | 抬篓儿简介抬篓儿俗称“抬懒篓”,是清徐城关地区独有的民间社火,也是一种具有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在正月闹红火的社火队伍里,它在最前面表演。两个可爱小丑扮相的小生,抬着半人高的醋篓只,醋篓里装着碎谷草杆。他们俩一边抬着篓儿嬉戏表演,一边从篓儿里面抓出碎草圪节向围观的人群撒去,此意是向人间撒金银财宝,造福人类,有招财进宝的意义。姑娘小媳妇儿们只顾挤到跟前看热闹,冷不防谷草杆叶撒你一头一身,干谷草弄不脏新衣服,却让姑娘媳妇们无法躲避。姑娘媳妇们娇嗔笑骂,得意洋洋的后生们扭得更欢快了,满街满巷充满了嬉笑声。他们的表演没有什么规矩,任他俩人随意发挥。它还有为社火队表演时打场子、造气氛的用意,也就是戏剧里常说的“圪搅棍”。它的特点是,形式别致,表演活泼逗趣。 抬篓儿历史渊源抬篓儿这项民间文艺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呢?从道具醋篓来分析,与清源盛产老陈醋是有很大的关系。据民间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期,清源城里的商业兴旺,经济繁荣,特别是清源的老陈醋远销省内外,很有名气。由于各业兴盛,每到春节闹红火,商家便拿钱来资助,这样年复一年地活动,醋行便有人提议,在社火里增加有醋业形式的文艺节目。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抬篓儿”便产生了。具体时间不详。因为它的产生带有浓厚的商业性,所以这是商业文化在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体现,也是商业广告意识的萌生。 “篓儿”道具的制作首先选1个3尺多高的大醋篓,大醋篓两边贴上用大红纸书写的“福”图案装饰,醋篓口也要贴上用手工纸剪成“万”字图案,然后用四股麻绳绑成担篓式样,绳子与醋篓一定要绑结实,表演时不易掉下来。醋篓里面要装满用谷草铡成的草圪节,此意为装的是金条金块的财源之物,然后再选1根长约7尺多、粗约3寸的木棍,此棍一定要有弹性,木棍要用大红棉布缠裹出来,最后将木棍与抬篓用麻绳拴紧,抬起表演时,木棍与醋篓能一起颤动。 抬篓的扮相是俊美的后生小丑相,身着长袍马褂、头戴黑色瓜皮硬壳小商帽,也有戴红缨帽、穿羊皮袄的。穿什么的也有,总之是为了逗乐。 抬篓儿特色这项民间文艺的形式别致,装饰制作简单,表演自然,看起来很朴实,但贺意无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