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粟(谷子)瘟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 粟(谷子)瘟病 病原中文名: 粟梨孢 病原拉丁学名: Pyricularia setariae Nishik.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粟、谷子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叶鞘、茎节、穗颈、小穗和穗梗等 为害症状侵染叶片、叶鞘、茎节、穗颈、小穗和穗梗等部。叶片染病初现水浸状暗褐色小斑,后变为梭形斑,中央灰白,边缘紫褐色并有黄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融合,使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茎节染病初呈黄褐或黑褐小斑,后渐绕全节一周,造成节上部枯死。叶鞘病斑长椭圆形,严重时枯黄。穗颈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上下扩展为黑褐色。绕颈一周造成全穗枯死。主轴中部染病形成半穗枯死现象,呈黄白色。小穗染病穗梗变褐枯死,籽粒干瘪。 病原形态特征粟梨孢(Pyricularia setariae Nishi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不分枝,具隔膜2~3个,基部稍大淡褐色,顶端尖,孢痕明显,大小40~250×4~5(μm)。分生孢子梨形或梭形,无色,三胞,基部圆形或钝圆,顶端稍尖,大小16~28×7~11(μm)。该病菌存在不同生理小种,目前鉴定出7群32个生理小种。我国北方粟产区优势菌群和优势小种为E群和E1小种,不同生态区小种有所不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但病残体内菌丝体是其主要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可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对产量影响严重的是穗瘟。温度25℃,相对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播种过密,田间湿度大,降水多发病重。粘土、低洼地发病重。偏施氮肥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冀谷1号,铁谷1号,龙谷23号,昭谷1号,京谷1号,内谷5号,冀谷14号、冀谷15号,冀特5号,粘谷,鲁谷10号,青到老等。 (2)农业防治。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密度不宜过大,宜实行宽行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忌大水漫灌,宜浅水快过。严格采种进行单打单收。病草要处理干净。收获后深翻土地。 (3)药剂防治。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80mg/kg或0.4%春雷霉素粉剂,每667平米喷粉2.5kg。还可喷洒40%敌瘟磷(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春雷霉素80mg/kg与敌瘟磷600倍液等量混用。或50%四氯苯酞(热必斯)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敌菌灵粉剂,每667平米喷粉2.5kg于发病始期、抽穗前和齐穗期各喷1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