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文通论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曾枣庄 著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版 次:1 页 数:1126 字 数:1075000 印刷时间:2008-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208083271 包 装:精装 内容简介文学有纯文学与泛文学之别。西方和中国现当代的文论以诗歌、散文(抒情散文)、小说、戏剧为文学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得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抒情散文才算文学,只有纯艺术而非教化性的,纯虚构而非纪实性的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或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元明清的戏剧、小说是否够得上这种纯文学的标准,恐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本书所研究的宋文都是泛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标准较宽,即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宋代美文。凡思深、情挚、文美的宋文都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 作者简介曾枣庄 1937年1月20日生,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占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编有《全宋文》、《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三苏全书》。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三苏与宋代文学研究,先后出版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三苏文艺思想》、《论西昆体》、《宋文纪事》、《苏诗汇评》、《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年谱》、《三苏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苏轼研究史》、《集部要籍慨说》等。 目录自序 第一编 宋文总论 第一章 宋文发展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章 宋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宋人论文及其纷争 第二编 宋代辞赋通论 第四章 宋代的骚体辞与骚体赋 第五章 “事皆实录”的仿汉大赋 第六章 骈赋仍为宋赋大宗 第七章 “去取予夺”决于律赋 第八章 “文赋尚理而失于辞” 第三编 宋代四六文通论 第九章 文章利病,不在奇偶 第十章 宋代诏令 第十一章 公牍 第十二章 宋代的表 第十三章 “开陈其意”之启 第十四章 其他各体四六文 第四编 宋代韵文通论 第十五章 箴是规讽之文 第十六章 铭题于器,有戒有赞 第十七章 颂惟典雅,辞必清铄 第十八章 赞贵赡丽宏肆 第十九章 哀祭文 第五编 宋代散文通论 第二十章 宋代的论说文 第二十一章 宋代的杂记文 第二十二章 宋人书信 第二十三章 宋代的赠序文 第二十四章 宋代的书序和篇序 第二十五章 宋人题跋 第二十六章 宋人的传状碑志 第二十七章 宋人的诗话、词话、文话、笔记、小说、戏剧和语体文 第六编 宋文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十八章 宋人理想同现实的矛盾 第二十九章 宋人的忧患感、悲凉感、旷达感 第三十章 宋文的艺术特征 第三十一章 宋文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第一编 宋文总论 宋文之所以能取得“集大成”的成就,这与宋主好文,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北宋前期犹袭五代文弊,由于宋主重文,到了北宋中期宋文已开始全面繁荣,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便是明证。即使北宋为金所灭,宋文的发展也未受到太大影响,南宋前期的成就几乎可与北宋中叶媲美。只是到了南宋后期,文体渐趋卑弱,但到了南宋灭亡之际又出了文天祥等爱国文人,出现了《指南录后序》、《西台恸哭记》之类的光照千古的名篇。宋文的发达也与宋代思想相对较为自由有关,文学上的文与道、骈与散、难与易之争,思想领域的儒、释、道并崇,科举考试内容的长期争论,而多数时间是诗赋与经义策论并崇,都对宋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一章 宋文发展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第一节 宋代诸帝的嗜好与宋代文化的繁荣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①此言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