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廷邡 |
释义 | 宋廷邡(1935-1996),笔名恰笔,男,汉族,1935年1月12日生于峨边县城大堡正街的一户教育世家(其祖父宋席珍为前清六品武官,其父宋荣森前清秀才,民国时期曾任县教育委员、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原大堡合作商店会计,他的座佑铭:“万事求人力争少,一心助众何患多”。 宋廷邡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残疾,且上肢十指不全,丧失行走能力,在小范围移动时,全靠双手支撑一小木块贴地面移动前行。为此小学念完后便失学在家,他失学不失志,身残志不残,经常参与少年朋友们的活动。1950年秋,大堡成立儿童团,共80多人,儿童团推荐解春安为团长,宋廷邡任参谋长,主要任务是协助解放军、民兵站岗、放哨、查路条、查火灾隐患,防止敌特和土匪搞破坏。 他自幼聪颖,辍学在家仍坚持自学,他酷爱文艺,好写作,“文革”前曾协助教师刘芳月创作《凉山今胜昔》一书,稿成准备送成都出版时,遇“文化大革命”爆发。在“文革”期间两人被批判,《凉山胜昔》被查抄、烧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开始文学创作。在他的策划下,1980年6月7日,大堡成立了第一个乡文化站,有彝汉族演员20多人。文化站资金缺乏,便组织演员们以劳养文、以文养文;开办文化茶园、旅店、小卖部、放录像、育树苗、养护公路等。文艺演出的题材,全由他编写。文化站成立后,运用多种形式抓阵地宣传工作,节庆期间,深入村寨为彝汉群众演出灯舞、川剧、说唱、三句半等,其内容贴近生活,演身边事,深受群众欢迎。每年春节前夕,他带头义务为乡亲们书写春联,纸张笔墨钱全自己贴。1987年春节,举办首次灯火晚会,观众达3000多人。自治县成立庆典期间,他由别人背着跟随100多名群众演员来到县城沙坪参加游行演出当指导。他策划的“女子龙灯队”、“老年花灯队”、“川剧游唱”等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10多年来,他除组织文化演出宣传外,还兼办街道板报和橱窗专栏,共刊出橱窗100余期(彝文专版67期),板报380期,向上级送稿500多篇,他本人连续5年获县新闻通讯第1名。大堡文化站被县评为“文化宣传、育苗造林、文卫扫盲、社会治安”等先进,并多次获乐山市文化局的嘉奖,两次被四川省授予“农村先进文化站”称号。文化站的事迹被选刊在《四川文化通讯》、《四川农民日报》上。 大堡文化站在搞好文艺宣传活动的同时,还创刊并主编了《大堡快讯》、《大堡演唱》、《诗歌艺选》、《野花》等,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新颖,内容紧扣主旋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体验生活,搜集第一手素材,有时找人背着,到工程建设工地,到村寨采访。1988年9月21日,他去大堡电站工地采访后,撰写的《沃土花丛竞吐艳》诗篇中这样描述道:“儿负老父隧洞中,为此采访世难闯;艰辛难阻成城志,惟盼电站早凌空”。该电站竣工发电时,他又由儿子背着去机房采访,即兴赋诗:“电光冲宵不夜天,嫦娥掩面自觉惭;机声隆隆关不着,古城旧貌换新颜”。由于他克服万难,深入生活,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诸如:《及时雨》、《县长打火》、《仙婆现形记》、《袁麻子喝尿》等数十篇。其中《说花》颇受人称道,文中点到古今中外的46种花,在反映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困难时:“肚皮饿了眼睛花,上山生吃杜鹃花”,改革开放后:“三中全会开出幸福花,生活象节节高的芝麻花”,最后是:“南巡讲话报春花,硬是锦上又添花”。他的作品较多,拟出版成书,因资金问题,仅出了一册《峨边新貌》的打印本。 宋廷邡除在群众文艺上有造诣外,还擅于经商理财。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了,担任大堡商店会计,精打细算,出谋划策,收集市场信息,提出把当地的春笋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个人贷款与张景生等人入股开办第一家春笋加工厂,获得了丰厚的效益。赚钱后除送4个孩子读书外,还热心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到场和孩子们一道庆祝“六一”儿童节,并赠送给每个学生一个冰糕。大堡镇在修建小学教学楼时,他捐赠1千元支助教学楼工程。 宋廷邡对社会事业的热心,不仅体现在教育上,还体现在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关心爱护上。被选担任大堡老体协秘书长、县残联副理事长、大堡法律服务所和调解委员会顾问,力所能及地维护弱势群众的合法权益。1996年2月24日,宋廷邡因病逝世,享年61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