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臭常山 |
释义 | 臭常山,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见于海拔500-1300米山地密林、灌丛、路旁或疏林向阳坡地。植物的根、茎、叶可供药用,中药名亦为臭常山。根、茎四季可采,晒干;叶夏秋采集,鲜用。具有清热利湿,截疟,止痛,安神之功效。 中文学名:臭常山 拉丁学名:Orixa japonica Thunb. 别称:大山羊、大素药、白胡椒、拔马瘟、和常山、臭山羊、臭苗、臭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芸香目 亚目:芸香亚目 科:芸香科 属:臭常山属 形态特征高1-3米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或淡褐灰色,幼嫩部分常被短柔毛,枝,叶有腥臭气味,嫩枝暗紫红色或灰绿色,髓部大,常中空。叶薄纸质,全缘或上半段有细钝裂齿,下半段全缘,大小差异较大,同一枝条上有长达15厘米,宽6厘米,也有长约4厘米,宽2厘米,倒卵形或椭圆形,中部或中部以上最宽,两端急尖或基部渐狭尖,嫩叶背面被疏或密长柔毛,叶面中脉及侧脉被短毛,中脉在叶面略凹陷,散生半透明的细油点;叶柄长3-8毫米。雄花序长2-5厘米;花序轴纤细,初时被毛;花梗基部有苞片1片,苞片阔卵形,两端急尖,内拱,膜质,有中脉,散生油点,长2-3毫米;萼片甚细小;花瓣比苞片小,狭长圆形,上部较宽,有3(-5)脉;雄蕊比花瓣短,与花瓣互生,插生于明显的花盘基部四周,花盘近于正方形,花丝线状,花药广椭圆形;雌花的萼片及花瓣形状与大小均与雄花近似,4个靠合的心皮圆球形,花柱短,粘合,柱头头状。成熟分果瓣阔椭圆形,干后暗褐色,径6-8毫米,每分果瓣由顶端起沿腹及背缝线开裂,内有近圆形的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地理分布产于河南(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以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丽江)。民间有零星栽种。 化学成分含香豆素(bergapten、imperatorin、xanthotoxin)。又含喹啉类生物碱(orixine、orixin-one、balfourodinium、evolitrine)等。 药用价值【中药名称】药名:臭常山 别名:和常山、胡椒树、日本常山。 【药材基原】 为芸香科臭常山属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以根、茎、叶入药。 【性味归经】 苦、辛,凉。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截疟,止痛,安神。主治风热感冒,风湿关节肿痛,胃痛,疟疾,跌打损伤,神经衰弱;外用治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调酒捣烂敷患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