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释义 | 基地简介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全国高校评定104所,四川大学占4所,在全国高校基地数排第七位。 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包括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五个研究所。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我国高校宗教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点。1980年由四川大学资深教授卿希泰创立,是当时国家教委批准的高校中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研究所,原名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后更名。现任所长为李刚,现有专职科研人员近30人。 该所24年来创下了我国高校的8个第一:1982年成为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高校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为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高校唯一的宗教学国家重点学科点;2004年成为高校宗教学专业唯一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1982年至今,拥有高校唯一一份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宗教学学术核心刊物《宗教学研究》,入选CSSCI;1991年至今,是国内高校培养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最多的研究所,已获博士学位的学生70余名,现有在读博士生60余人。 该所自建立以来,出版专著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尤以代表作四卷本《中国道教史》享誉海内外,多次再版,并在台湾出版繁体本,美国学者翻译的第一卷英译本已在美国出版。他们承担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如“六五”至“八五”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七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原始宗教研究及资料丛编”、“八五”国家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无神论研究”、“九五”至“十五”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等。 该研究所有中国道教、佛教、宗教学理论与当代宗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基督教等5个固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招收硕士生,有中国道教、中国佛教、宗教学理论与当代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四个方向招收博士生。在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获国家图书奖一项,国家级一等奖一项,另有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二项;其他省部级成果奖20余项。 该所自1980年建立以来,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至今已有1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数百名学者到该所交流、讲学、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该所亦有百余人次前往近1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参加国际会议、讲学、进修以及攻读博士后。与他们有友好交往的境外大学与科研机构有: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加拿大UBC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韩国江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佛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另外还有美国道教协会、台湾道教总会、香港道教联合会等团体与该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博士点,按照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规划研究方向,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而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 四川大学的俗文化研究一贯具有优势。项楚的变文、歌辞、白话诗研究,其卓越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其《敦煌文学丛考》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一等奖。周裕锴的俗文学和禅宗偈颂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其《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俞理明教授、雷汉卿教授、张勇教授等也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近10年来,两个博士点的青年科研人员开拓了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取得很大成绩。1999年6月,根据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由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点对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规划,对原有学术力量实施优化组合,建成了本所。并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杰出教授加盟,实现强强联合,如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皆是学坛翘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员少而精,大都承担着本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项目,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前身,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经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批准,于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印度研究室。1978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该研究室扩展为南亚研究所,为独立的系处级单位。1995年学校设立协调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并把南亚研究所纳入该院。1998年9月,学校撤消人文社会科学院,又将该所置于实体性的经济学院之中。1999年6月,为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该所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规定其为与院(系)平行且独立设置的实体科研机构。目前,该所为我国高校唯一专门研究南亚的学术机构,也是全国研究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最集中、研究资料最完整、研究设施最先进、研究成果最多的南亚研究机构,在全国南亚学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南亚学界也有一定影响。 近40年来,该所始终坚持“以研究政治经济现状为主,兼及历史文化”的方针,加强对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现状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使研究工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该所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20多项。目前,该所正在进行教育部重大社科课题《世界贸易组织与印度经济发展》等的研究。经过长期艰苦努力,该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印度经济》、《印度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当代印度财政》、《现代印度种姓制度研究》、《独立以来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西南对印度贸易问题研究》、《印度总理尼赫鲁》、《南亚国家经济改革与民主化浪潮》、《印度农村产业结构》、《当代印度》、《当代尼泊尔》、《当代斯里兰卡》等学术专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并向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提供研究报告50多份。中国南亚学界对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所是全国两个南亚研究中心(松散的北京地区南亚研究和集中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之一,并指出中国的南亚研究的希望在四川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该所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该所研究人员提交的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该所对南亚经济发展和南亚军事安全等的研究具有优势,在全国南亚研究领域走在前列;对南亚社会政治发展的研究也有相当实力,在全国南亚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印度驻华使馆历任大使在职期间总要到该所访问。 该所自1982年起培养世界历史专业南亚历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起培养世界经济专业南亚经济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还培养国际关系专业的大国关系研究、南亚对外关系研究及南亚国家间关系研究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近20年来,该所已培养出数十位南亚研究方向的硕士。他们毕业后分布在我国政府、高校、科研等部门,并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工作骨干或学术骨干。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也已成为我国培养南亚研究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该所还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曾在美国、英国、印度等留学1年以上。他们在国外学习的学科包括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等,回国后又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注意掌握学科领域前言动态。在中印学者对话和中印名人论坛等对外交流机制中,该所所长文富德教授均为中方代表之一。 该所至今完好保存有自1965年以来南亚研究方面的中外文图书报刊资料,为我国南亚研究领域资料最完整的机构。近年来,该所又加强了图书资料建设,购置了大量新版图书,丰富了该所图书资料室的藏书。 该所成立后就编辑《印度研究资料》,70年代末期改为《南亚研究资料》,1985年起我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南亚研究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学者研究南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迄今该刊已出版七十余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是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基础上,于1999年通过对原四川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进行重新改组而新建的重点科研机构。 该所充分发挥了四川大学地处西南、长年注重藏区考察与研究的学术特长及传统,继承了我校前辈学者的学术研究积淀,开拓了新的藏区研究领域,在全国藏族地区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以该校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专门史博士点、中国考古学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在中国藏学研究领域中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地域优势、传统优势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研究优势。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拥有一支综合研究能力强、梯队层次健全、对外交流广泛、学科专业涵盖面广的研究队伍。该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副教授)10人,具备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共有11人获博士学位,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藏族研究人员6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以西藏、四川、云南等西南藏区及甘青藏区为主要研究地域,科研课题涉及藏族史、藏汉关系史、藏区经济史、藏区可持续发展、藏区考古文物、藏族文化艺术、藏传佛教史、藏族传统文化、中国藏区与南亚中亚关系、国内外藏学史、藏区社会经济现状、西南民族关系史、吐蕃史等诸多领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