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崇雅书院
释义

崇雅书院是崇雅中学的前身,于1889年5月12日,由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告老还乡创办的,迄今121年历史,历经了世纪的沧桑。但当时的崇雅书院拥有两处教室文昌庙和魁星楼仍热现存。

简介

说起惠阳的教育历史,不得不提崇雅书院。崇雅中学是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1927年开办初中,1949年增设高中,现在是惠州市一级学校。

一百多年来,崇雅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遍布世界各地。曾培育出邓仲元、邓演达、叶挺将军等优秀儿子,故有“东江革命摇篮” 之誉。校园面积八万平方米,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历史室、劳作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及地理生物园等设备齐全。现有教学班63个,学生3300多人,教师200人,是惠阳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

121年后的今天,细听崇雅书院讲述着百年余来历史的沧桑。

书院庭园约180平方米,内有亭、塔、池、碑及与书院和谐相融的花草树木,1994年、1998年多年进行对崇雅书院进行维修后,已成为具有浓重园林式的观光点。书院楼两层结构,目前一层是学校的音乐、舞蹈室;二层是校史和邓承修的资料的展览馆。上下两层的正面墙五分之四是屏门,屏门上截框上玻璃,下截是鸟兽花草雕刻木板……

文昌庙

崇雅书院创办时的最早教室原是淡水圩城南的一座古庙,名为“文昌庙”,1889年,辞官返乡办学的邓承修先生创办崇雅书院的时变改为学堂,另取名为“文昌宫”,是崇雅书院的原始课堂,亦是最早的校门。

在文昌庙内天井左边的墙壁上,有块“敬惜字纸碑”,碑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碑文后面的落款是“道光十六年岁”。据《惠阳县志》记载:文昌庙,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平面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琉璃瓦剪边。前殿面额15米,进深6米。中有天井,宽6米,深5米;后殿高9米,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2米。

文昌庙变为学堂后,建筑一直没有变,校门仍然为庙式样建筑,檐为木雕,由枕梁石柱支撑,现木梁及檐板雕刻已受到破坏,形象依稀难辨,正门墙壁已出现裂缝。文昌庙内有一厅一井一堂:厅左右各有一小房,简陋平常,荒废多年现堆满杂物;天井左右为廊道,卡楼式造型,穹隆形,相向而立,现木梁却杂草滋生,木雕已模糊、失去原有的光泽;正堂宽大明亮,4根石柱立中,其上面纵横檀梁相叠。

取名为“文昌宫”,实借星宿组合的天文景观之名喻学堂为“名门望族”之意。 文昌宫,已完成了崇雅雏形时的历史使命,载入了崇雅辉煌的史册,东江人民将像怀念邓承修先生那样怀念它。据了解,1993年文昌庙被列入当时惠阳县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庙1996年再次重修后,她又经历了11年岁月的敲打,如今亟需再次维修以加保护。

魁星楼

魁星楼:使用上百年的教室

与文昌院正堂相挨的是魁星楼。1889年文昌庙辟为崇雅学堂,第二年(即1890年),学生人数增多,文昌庙容不下,邓承修先生便在文昌庙正堂后院相挨的空地上起建了教室。教室为两层结构,墙垣厚坚实,木棚瓦顶,教室被命名为“魁星楼”。

当年办学之初,在魁星楼的大厅上供有孔子像或师祖像,学生每天早晨入学时也有焚香膜拜的学堂传统习惯。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后的20年(即1986年),叶锡如回到了母校任教,那时还沿用了文昌院和魁星楼,只不过旁边多了两间瓦房教室而已,魁星楼已成了学校的物理、化学的实验室。

由于魁星楼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魁”首也,“魁星”为北斗七星中的四星最亮星,这也蕴含着邓承修办学的理念。据了解,魁星楼作为教室,一直沿用以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

抢救文物

惠阳区教育局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工程,将拔出千万的资金用于改造全区67所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积超4.1万平方米,计划年底全部完成改造工程。据教育局方面透露,将斥资100万多元用于修缮崇雅中学的文昌庙和魁星楼,这是一项危房改造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行动。

崇雅中学百年来,培育了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彪炳史册的英才。说是修缮百年的教室,维护两处文物,还倒不如说是在修复历史。这不仅仅是一所中学的历史,也是惠阳百年教育史的缩影,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向上。

创建人

邓承修(1841-1892),惠阳县淡水镇人,前清举人,官至御史,其声震天下,有“铁笔御史”之称。1884年中法战争时,他以鸿胪寺正卿出使安南,任勘定中越边界大臣。1888年告老还乡,曾主讲惠州丰湖书院。1889年由他倡议,地方人士集资赞助,创建崇雅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