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崇明广福寺
释义

广福寺又名广福讲寺,坐落于崇明岛东部中兴镇东首。 广福寺位于青州城南十里云峡河,崇明广福寺处后寺村西的群山环抱之中,是一座典型的“深山藏古刹”式寺院。遗址上迄今屹立的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青州府儒学教授邢宽所撰《重修广福寺记》碑称此寺:“东有普同之塔,南有观音之岩,西有八仙之台,北有劈峰之山,钟鼓山峙于前,望乡台昂于右,蜿蜒环抱,上下隐伏,诚一胜景之奇秘也!”清初安丘文人张贞在《游广福寺记》中叹云:“三面山环,其景胜绝!”寺院选址符合堪舆学山环理念,是适宜佛教发展的理想之地。

中文名:崇明广福寺

拼音:chong ming guang fu si

所在地:崇明岛东部中兴镇东首

建造时间:清咸丰年间

特点:三面山环,其景胜绝

相关背景

简介

广福寺史建于清咸丰年间,前身为"武圣殿",原址汲浜镇北。民国十年,了道大师驻锡于此,更为现名,专宏净土。1946年,广福寺南迁中兴镇,其弟子叶承大师,继承住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1985年,寺庙改为收花站,佛事停止,但常定法师克绍师志,结庐寺旁,凡三十载,不荒持诵。1989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崇明,籍此胜缘,广福讲寺开办上海佛教学院二部,常定法师亲自持教,为各大丛林输送了一批优秀僧才。为使学院丛林化,1993年起筹建大雄宝殿、教学大楼、生活大楼等配套设施。承香港吴剑青、山西岳兆礼等大护法慨施巨资,于1994年秋克成其功。1998年,广福寺天王殿落成。

历史资料

广福寺亦名岩势道场、胜福寺、兴福寺,又因坐落在劈山东麓,俗呼劈山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据《续高僧传》卷26《释智能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光绪《益都县图志》卷13《营建志上》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这是一座应予引起关注的青州古寺。在乾隆《益都金石记》、光绪《益都县图志》中著录该寺多条造像记和残经幢,如: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齐郡太守刘世明造像记、东魏时青州大姓崔氏家族成员20余人造像记、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维那张洪亮等人造像记、宋嘉祐四年(1059年)皇化寺大悲院润大师灰灵记和元祐八年(1093年)尊胜残经幢等。在明清文献里也可寻觅到数首关涉此寺的诗作,如:明汉中府同知李尹耕的《广福寺》、户部尚书王基之父王士先的《同无静上人至广福寺》、清桂林府同知李文藻之弟李文涛的《广福寺和兄素伯》等。青州博物馆现藏国家一级文物——隋《舍利塔下铭》石刻、唐弥勒石像、明鎏金铜毗卢佛像均出自广福寺内。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该寺曾经拥有过的香火兴盛景况。广福寺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塔法事活动。由《广弘明集》卷17《隋国立舍利塔诏》和出自寺内的《舍利塔下铭》石刻可知,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在青州等30个州的30座寺院中同时兴建舍利塔,掀起了全国性大规模崇佛浪潮。这年十月十五日,在文帝敕使大德僧智能、羽骑尉李德谌主持下,青州长史邢祖俊、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率领僧俗信众,云集广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虔诚地表达了文帝祈愿“一切法界幽显生灵……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的美好愿望。法事场面隆重盛大,深为时人瞩目。

广福寺能引起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重视而有幸分得舍利建塔,一方面说明此寺当时绝非一般性寺院;另一方面据《法苑珠林》卷40《舍利篇》载:文帝诏令舍利塔选址必须在“高爽清静”之处,广福寺地理环境

崇明广福寺

正好合乎这一要求,因而被选中。由《重修广福寺记》碑知,作为这次建塔法事历史见证的《舍利塔下铭》石刻至迟在明代成化年间即已被人们从地宫中取出。然而,文帝钦赐的佛教圣物——舍利却在当时不知作何处理,下落不明了。明代以前广福寺内建筑除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外,均不可考。如所周知,北朝隋时寺院多呈前塔后殿格局,广福寺主体布局理应如此,但因其自身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不排除例外的可能。该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尤以明天顺、成化年间住持瑛翠庵重修力度为大。这次修建的如来殿是寺中最主要建筑物,“高爽宏丽,重檐叠拱”。殿内“塑主如来宝相,环以十八大阿罗汉,其后为观音大士,涌现云海间。”如来佛、十八罗汉均系塑像,云海中的观世音菩萨则是壁画形式。此外还建造有天王殿、方丈室、僧堂、钟楼、东西两廊庑、食堂、伙房、浴室等等。作为寺院的基本设施,可说是一应俱全了。邢宽在《重修广福寺记》碑中禁不住称赞道:“诚一郡兰若之甲者也!”可知广福寺在明代已有青州首刹的地位

广福寺东、西各有一处石塔林。东塔林即《重修广福寺记》碑所谓“普同之塔”,今存石塔6座,塔基4处;西塔林存石塔4座。在两塔林中分别见有明正统九年(1444年)青州僧纲司副都纲闻绝学和尚、正德九年(1514年)兴古峰和尚和嘉靖三年(1524年)果香林和尚等多件塔铭。东塔林内有一座修建时代不迟于北宋的地宫,地宫分为前、后两室,门楣上浮雕着金翅鸟和普贤菩萨像。东塔林山崖下开凿两间平面方形石室,内有禅床。两石室外崖面上,凿有密布成行的小方龛。我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推测,这两间石室是北朝遗留的禅堂,室外小方龛则是寺院存放僧人骨灰之所。另外,广福寺南山崖上还有一处隋唐小型石窟,可惜造像业已残毁。颇值一提的是,《重修广福寺记》碑阴刻有该寺历代开山高僧法名,字迹虽近摩灭,但仍可辨识若干,这为研究广福寺僧人传承情况提供了珍贵历史信息。

天下名山僧占多!广福寺与其附近的驼山寺、大云寺共同组成了青州城南山区大型佛教寺院聚落群,乃古代青州佛教文化的繁兴地域。这里不仅是青州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官宦士夫与寻常百姓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

历代祖师

天台宗十七祖四明智礼尊者

知礼(960~1028),北宋天台宗僧。四明(浙江鄞县)人,俗姓金。字约言。七岁丧母,遂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究律典。二十岁,从宝云义通学天台教典,甫经一月,便能自讲心经。未久,名撼四方,净侣云集。淳化二年(991),出主乾符寺。至道元年(995),进住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保恩院重建完成,三年受敕额‘延庆寺’,师于此专事忏讲四十余年,学徒遍于东南。知礼与遵式并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而与‘山外派’系统,即晤恩及其门下之洪敏、源清、智圆、庆昭等对立达四十年。

天台宗十六祖宝云义通尊者

义通(927~988),天台第十六祖。高丽国人,俗姓尹。字惟远。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幼时师事龟山院宗为,修学华严、起信之学。乾祐年间,来汉土,习螺溪义寂之天台教观。将归乡里,假道四明,郡守钱惟治固止其行,漕使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使居之。宋太平兴国七年(98 2)四月,太宗赐‘宝云’之额,遂有宝云尊者之号。其后阐扬天台教观二十年,门下有知礼、遵式等人。宋端拱元年十月示寂,世寿六十二。门人葬之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师平时呼人为乡人,盖以净土为故乡,诸人亦当往生,意谓皆吾乡中之人。着有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光明句备急疏等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