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明岛 |
释义 |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中文名称:崇明岛 别名:长江门户 行政区类别:岛屿 所属地区:上海、江苏省 下辖地区:南通启东和海门县市、上海崇明县 面积:1041.21平方公里 人口: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 方言:吴方言 气候条件: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地理(自然地理 气候 行政区划 历史地理 得名传说 传说 景色) 经济(固定资产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金融业 内外贸易 招商引资 交通通讯) 崇明籍中国书画家(柏谦 沈兆涵 苏人权 童大年 樊少云 刘侃生 樊伯炎 黄丕谟 陈企衡 顾延培 丁观加 顾德舜 刘小晴 郁志桐 叶雄 黄阿忠 陆志德 徐茂平 沈有福 沈振辉 张志安 陆春涛 朱明 陈百柯) 简介形成成因 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县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其中县属817平方公里。另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永丰沙、永隆沙、永福沙、沈阜沙、终兴秒、仙景沙、永宁沙、龙珠沙、洪勋沙、永盛沙、利民沙、箔沙、高头沙、七滧小阴沙、向阳沙、永寿沙、东旺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东大阜沙、长安沙、协安沙、袁家沙、太平日隆沙、永安沙、胁里沙、永庆沙、新镇沙、定成沙、保定沙、平安沙、日升沙、南沙、满洋沙、长兴沙、协兴沙、北沙、永旺沙、杨家沙、惠安沙、永兴沙、日盈沙、连珠沙、西庆升沙、南连升沙、北连升沙、永泰沙、永昌沙、协旺沙、固安沙、合隆沙、定安沙、永定沙等60处。 出岛途径经上海长江隧桥,仅需20分钟就可抵达浦东。 进岛直达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宝杨路码头(客轮、快船)、吴淞码头、石洞口码头(车客渡)坐船都可到崇明岛南门港。 地理自然地理东同江苏省启东隔水相邻,东南濒东海,西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市一水之隔。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现状为崇明岛东、北方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生态”、“环保”目前是崇明岛规划和建设的主题词。 气候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干旱等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 (一)气温 崇明县1958~1984年,年平均气温为15.3℃,最高年(1961年)为16.2℃,最低年(1980年)为14.6℃。月平均气温以1月的2.8℃为最低,以7月的27.5℃为最高。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5℃(1958年1月16日),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7.3℃(1978年7月4日)。岛的东、西部气温略有差异,东部年平均温度高于西部,而年较差则低于西部。东部气温变化较平稳,春季气温回升迟于西部,秋季气温下降则比西部稍慢。 (二)降水 1958~1984年,崇明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03.7毫米,但年际间变化很大,季节性变化也较明显。降水最多的1977年,年降水量达1480.5毫米,而降水最少的1978年,年降水量仅606.1毫米。全年总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最多年为150天,最少年为99天,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平均每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102.8~140.0毫米)。这六个月的降水量为707.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7%;总雨日平均为75.1天,占全年总雨日的57.8%。4月雨日最多,12月雨日最少;雨量最大的是6月,雨量最小的是1月。 (三)日照 1958~1984年,崇明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04.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2月日照时数最少,为131.1小时。4月、5月、9月、10月日照条件也较差。8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54.1小时。日照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2408.2小时,最少年为1817.2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5.32千卡,最多年、最少年分别为125.37千卡、104.67千卡。 (四)霜期 初霜期平均为11月4日,终霜期平均为3月29日,全年有霜期136天,无霜期229天。 (五)风向 崇明县11月至2月多北风和西北风,3月至8月盛行东南风,9月、10月常吹北风和东北风。 (六)气候特征 春季一般4月5日始,6月16日止,持续73.4天,候平均气温在10℃~22℃。在冷暖空气交替影响下,气温回升缓慢且呈跳跃式,4至6天就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冷暖变化较大,多阴雨,气温日较差,一般在9℃左右。春暖年,4月中旬最高气温可升至29℃,春寒年,最低气温则可降到3℃,并有晚霜出现。 夏季一般从6月17日至9月19日,持续94.7天,候平均气温高于22℃。6月中下旬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平均25.2天,常年梅雨量197.4毫米。7月上旬,梅雨结束,进入盛夏,天气炎热,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历年平均有3.4天。多晴好天气,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常有伏旱发生。 秋季一般从9月20日至11月21日,持续63.4天,候平均气温在l0℃~22℃。气温逐渐下降,9月下旬平均气温可降到19℃以下,多数年份11月降水较少,往往发生秋旱,但也有近三分之一年份阴雨集中。 冬季一般从11月22日开始,到次年4月4日结束,持续133.7天,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是一年中最长、最干燥的季节。1月上旬至2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在3℃左右。冬季气温年际变化较大,暖冬年与冷冬年的旬平均气温可相差8℃以上。最低气温一般为-6℃~-7℃,极端最低气温为-10.5℃,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日数平均为5.5天。整个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时期,下雪天数不多,平均为6.7天。 (七)灾害性气候 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3至5月。1958至1984年,出现连续7天以上连阴雨过程共有32次,平均每年1.2次,连阴雨l0天以上的有13次,平均每年0.54次。春季连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和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流行。 初夏连阴雨,主要发生在梅雨期。1958~1984年平均入梅期为6月16日,平均梅期25.2天,最短5天,最长57天;平均梅雨量197.4毫米,最少61毫米,最多538.2毫米。 崇明县入梅早(6月10日前),梅期长,梅雨量大(雨日30天以上,雨量250毫米以上)。1974、1978、1980年三年的入梅期分别在5月18日、5月27日、6月10日,造成麦、油菜籽均发芽、霉烂,损失严重。1974年,梅雨期长达75天,雨量多达538.2毫米,这一年早稻空瘪率达30.2%,为历史最高。1977、1980年,梅雨期分别为57天、40天,梅雨量分别为247.5毫米、270.6毫米,早稻均减产。1960、1962、1974、1976、1977、1980、1981年七年为棉花低产年,平均梅雨量256.5毫米,最多322.6毫米,最少203.1毫米。 秋季连阴雨,分9月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两个阶段。9月总雨量大于140毫米,雨日13天以上,即会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品质。出现机率为33%。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连续两旬总雨量大于60毫米,则使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出现机率为33%。1961、1963、1967、1972、1981等年崇明县均发生秋季连阴雨。 春季低温即春寒,1958年至1984年间,4月20日后出现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12℃的明显低温冷害的有5年,受害机率为20.8%。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初夏低温,主要发生在6月下半月梅雨季节前期,1958至1981年,这种天气共出现过4年,机率为16.7%。 秋季低温,1958至1984年,9月最低气温在15.4℃以下的有22年,低温开始日在9月20日前的有4年,在9月18日前的仅1年。 干旱,有伏旱和秋旱,盛夏久晴无雨造成伏旱,1958至1984年,连续30天以上不下透雨的有11年。 台风,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台风侵袭时,常伴有暴雨。1949至1984年,影响崇明县的台风共51次,平均每年1.5次,风力达八级以上的有21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 暴雨,多在夏秋发生,24小时内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1958至1984年,计降暴雨58次,平均每年2.1次,6月和9月的次数最多。东部的暴雨次数和暴雨量均多于西部。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共有6次,其中超过200毫米的有1960年8月4日和1976年7月2日两次,第二次的日降水量竟达211.1毫米。夏季暴雨常引起内涝,致使农田受淹,作物减产。 行政区划崇明岛全岛分两块行政区域,分属江苏南通市(下又分属启东和海门两个县级市)和上海崇明县,然属启东和海门部分极小,所以一般人会错误地认为全岛都属于崇明县,这是不对的。 崇明县(具体区划详见该词条)目前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历史地理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得名传说“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传说月光菩萨将生于崇明岛,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灌顶经》卷十二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觉禅钞》曾引《药师经疏》卷一而言,过去世电光如来时,有一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发心愿利乐众生,二子亦发愿供养。梵士医王即今之药师如来,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萨。依《药师仪轨布坛法》所载,月光菩萨身呈白色,手持月轮,坐鹅座上;但此像与历代相传者颇为不同,历来所造皆为立像,而月光菩萨即立于药师如来之右侧。 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景色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最近,崇明县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瀛洲大乐园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中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创建。 建设发展·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主战略,加快三岛联动发展,努力使崇明岛成为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长远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区域之一。 崇明岛前景目标定位: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崇明岛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长江大桥崇明长江大桥主跨超过东海大桥。作为一项投资超百亿、使用超百年的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创造了多项中国乃至世界纪录。 为满足长江口黄金水道的最大通航需要,连接崇明岛和长兴岛的大桥主通航孔跨径达到730米,这一标准超过了上海已建的任何一座大桥,比东海大桥主通航孔还大300多米,在国内仅次于苏通大桥和香港的昂船洲大桥,在世界上位居第五。据介绍,这一跨度能满足规模3万吨的集装箱货轮及5万吨的散装货轮的双向通航要求。 长江大桥跨江段10公里,全桥长16.5公里,其设计方案为技术成熟的斜拉桥桥型,按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不过,这座长江大桥的主塔造型不同于杨浦大桥的倒Y型,也不同于徐浦大桥的A字型,更不同于南浦大桥的H型,而是形如“人”字,平直的桥面从腰际穿过。因此,作为今后的“长江门户第一桥”,秀丽而大气的景观也将是上海长江大桥的特色之一。 长江大桥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工,并于2009年10月31日通车。远看长江大桥像条彩带,将崇明岛和长兴岛连为一体。 环境保护·2006年是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第三轮的起始年,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全年环保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达8%。总投资2.1亿元的城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总投资1.1亿元的崇明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一期也已建成。总投资2.7亿元,开工建设长兴、陈家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总投资1.1亿元建设长兴、横沙二岛一期给水工程。启动建设长兴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一期工程。投资348万元建设长兴、横沙两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实现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全覆盖。加快推进24个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依法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建设223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投资4500万元开工改建庙港、跃进水闸,县级河道和乡镇、村级沟河得到整治,开工建设庙港和北横运河防坍工程,开展老滧河、堡镇港和新城老南横运河的综合整治工程。造林绿化又有新的发展,全年新增林地面积17.8万亩。2006年末全县岛域森林覆盖率达到17.0%。 城乡建设在《崇明三岛联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20项专业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并获批准。按时完成上海长江隧桥各项前期配套工程,确保整体工程顺利推进。崇明新城和陈家镇试点城镇建设进入形态开发阶段。总投资1.3亿元的县总工会大楼建成并将投入使用。总投资6191万元完成了西门路二期、东引路、湄洲路市政道路建设。总投资1.7亿元完成了体育路、石岛路、新港路、达山路和东门路二期主体工程。投资近亿元的鼓浪屿路基础工程已完成。开工建设乔松路、风丰东路、裕安大道一期等道路工程。投资2亿元启动建设陈家镇220KV变电站。建设崇明风力发电二期工程。 实事项目县政府确定的2006年实事项目共有22个单项,除公共消防站因长江隧桥建设,需重新选址外,其余21个单项全部完成。全年新建商品住宅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18万平方米;完成了8个乡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建设乡村公路647公里;完成了10座县级大河危桥改造;新增就业岗位12681个;为1.5万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个人职业培训补贴帐户;完成3500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任务;建设社区公共活动场所2个;新增养老床位908张;疏浚八效港和新建港;在12万亩基本农田推广使用有机肥1.9万吨;完成四家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新建一个标准化医疗急救分站、完成传染病医院建设、长兴卫生院扩建和3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为225名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完成2万个危险化学品气瓶的电子标签标识。 经济·2006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次产业保持协调发展,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增加值108.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15.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47.5 %,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3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财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税收来源明显增加。2006年完成税收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财政监管得到加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 %。财政支出在支持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用于企业挖潜改造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用于基本建设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救济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 固定资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总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历史新高。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 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1 %;更新改造投资2.0亿元,比上年增长8.9 %;房地产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农村集体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农业·2006年,全县农业生产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2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实现32万吨,同比增长4.2%,完成7.9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7000亩规模优质有机大米示范基地,以“寒优相晴”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38万亩;蔬菜及其特色经济作物总产值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3%,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总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2.7%。林业重点推进四旁绿化,继续发展规模化经济林,新增林带面积4.9万亩,其中公益林4.3万亩,经济林0.6万亩。畜牧业方面控制生猪、鸡蛋生产,发展奶牛、特种家禽生产,2006年全县生猪出栏27.5万头,同比增5.8%,;白山羊出栏24万头,同比增5.4%;家禽出栏570万羽,同比增4.8%;鲜蛋总产1530万公斤,同比增1.5%;鲜奶总产1400万公斤,同比增12.2%。渔业方面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常规养殖业,2006年渔业总产量为7.7万吨,同比增2.0%。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岛外养蟹90万亩,三岛养蟹10万亩。生产河蟹1.2万吨;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5万亩,贝类5000亩,产量达到2000多吨。 ·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种植业22.2亿元,增长2.3%;林业1.1亿元,增长19.0%;牧业5.7亿元,增长3.3%;渔业15.0亿元,增长1.5%;农业服务业0.9亿元,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145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17424吨。 工业·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有力推进,工业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生产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产销率达99.8%。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全年完成利润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9 %。和三岛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重点支柱行业增长幅度明显,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这三大行业的产值达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一业特强”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日用不锈钢和商业设备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建筑业·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06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列入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房屋施工面积为9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6%;竣工面积3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 金融业·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存贷总额继续增加。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6亿元,比年初增加48.7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 内外贸易·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和谐建材市场”、“瀛南轻纺城”、“苏宁电器”等专业市场相继开张营业,县内商品市场供应品种丰富,销售更趋活跃。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穿的商品零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用的商品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烧的商品零售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集市贸易成交额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外贸企业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努力提高出口能力。2006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业品出口拨交额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3亿元,比上年下降23.9 %。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引进各类企业2612户,比上年增加1098户;注册资金总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累计完成税金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崇明工业园区和富盛开发区共引进注册企业556家,注册资金16.1亿元,完成税金10.5亿元;各乡镇、委局经济小区引进企业2056家,注册资金40.0亿元,完成税金13.5亿元。 ·2006年,新批准三资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6家;项目总投资20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3%;合同外资158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2.3 %;实际利用外资1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3 %。 交通通讯·通信条件不断改善,邮政业务保持一定水平。2006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2.3亿元。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7万门。年末拥有电话用户23.1万户,比上年净增0.4万户。每百户住宅电话拥有量达69.3部。邮政业务平稳发展, 2006年末共有邮政所40个,全年进出函件687万件,进出包件15万件,进出特快专递15万件,发行各类报刊杂志1499万份。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资源利用得到加强,围绕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外网建设。在完成乡镇、委局共64个单位接入外网实现与市外网联通的同时,选择8个单位进行政务外网试点工作。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崇明政府门户网站第三次改版后顺利开通,每月页访问量达80多万人次,网站文字信息量达3200多万字。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充实、完善,便民服务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年共采集社会保障卡信息10788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8644张。 ·交通投入增加,客运能力增强。2006年总投资2135万元建成了大众水陆换乘中心,投资2580 万元建造了1艘高速轮和1艘公务轮,新增客位288个,沪崇之间的车客来往更加快速、便捷。年末水运航线18条,全年水运旅客1215万人次;渡运车辆153万辆次。2006年陆上公交新增客车15辆,更新客车30辆,年末共有公交线路30条,线路长度907.1公里,全年运送旅客2247万人次。 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崇明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初稿已出台。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已着手编制。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引鸟工程已启动。旅游节庆活动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精心组织了崇明森林旅游节开幕式和大型水上焰火晚会,成功举办了“崇明桑果节”、“森林百花展”、“崇明荷花节”、“长兴岛柑桔节”、“横沙岛秋之韵”、“第四届全国蟋蟀大赛”、“渔家欢乐节”、“环岛驾车自助游”等主题活动,使崇明旅游市场亮点不断,打响了崇明旅游品牌,岛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逐年增加。2006年接待游客8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景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总面积为5400亩,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上海著名旅游胜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东滩候鸟保护区 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南起团结沙水闸,北至北八效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东到吴淞高程零米线外侧3000米,是长江口野生动物资源基地,总面积326.2平方公里。2005年8月9日,崇明东滩鸟类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沙湿地公园 崇明西沙湿地总面积为4500亩,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徐根宝足球基地 足球明星的摇篮走向世界的希望,徐根宝足球基地位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南首,由著名国家级足球教练徐根宝发起组建,总占地面积70余亩。 崇明前卫村农家乐 前卫生态村位于崇明岛中北部,于1969年从一片滩涂中围垦而成,总面积3671亩,人口753人,目前已形成集农、工、副、商、游全面发展的生态村,投资规模达1.2亿元。 观光大堤 崇明南门港江堤上绿树成荫,可观赏南岸远景和长江涨潮退潮,风景独特、秀丽。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借助沿江水利防汛工程,崇明县于2000年建设完成了沿江观光大堤工程。 南门广场 南门广场位于亚通公司南门港码头区域内,占地5.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广场内建有两座小亭和彩灯喷泉,彩石小路曲径通幽,点缀于绿坪之间的树木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南门瀛洲公园 瀛洲公园建于1983年,1984年定名瀛洲公园,由周谷城题写园名。公园南濒长江,北与瀛洲广场与学宫(孔庙)、博物馆隔路相望,是目前崇明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 唐一岑墓 唐一岑,广西临桂县人。明嘉清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忠爱为政。时值县治新迁,土城刚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军民奋起抵抗,击退来敌。 少儿活动基地 上海市少儿东平森林活动营地位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内,是一个由市教委、市妇联、崇明县教育局等单位共同筹建的上海市第三校外教育营地。 崇明明珠湖 明珠湖地处崇明岛西部绿华镇境内,是目前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是崇明县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 崇明博物馆 崇明博物馆是崇明岛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位于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崇明学宫内,占地面积1.55公顷。 澹园 澹园是崇明唯一仿古园林佳景,有宝岛明珠微型公园之称。园外封闭围墙,飞檐群瓦,朱汀金猷铜环。东西两侧的丰乐楼,重檐八角,一派古风。 金鳌山公园 公园内有金鳌山,是崇明的名胜。金鳌山山体由人工垒土而成,筑于宋代,名字取于宋高宗赵构在台州逃难时行在的金鳌山。为当时的航海标志,此山山体早已坍没。 寿安寺 寿安寺始建于宋朝淳祐二年,即公元1252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崇明岛历史最悠久、历经朝代最多的古刹。寿安寺最初由僧人模和俦建造,名为"富安寺"。元朝延祐五年,朝廷赐寺额"永福寿安寺"。 广福寺 广福寺建于清咸丰年间,前身为"武圣殿",原址汲浜镇北。1921年,了道大师驻锡于此,更为现名,专宏净土。1946年,广福寺南迁中兴镇,其弟子叶承大师,继承住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寒山寺 崇明寒山寺与苏州寒山寺除了在寺名和供奉上相同外,相传它们的钟声有"瀛洲东门寒山寺,夜半钟声迎客船"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争相媲美的诗句。 瀛东村渔家乐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端,由滩涂围垦而成。是崇明岛上第一个看到日出的村庄。全村52户居民住在规划齐整的农民别墅里,特有的鱼塘碧波与绿树鲜花相映成辉。"朝上海堤观日出,夕下芦荡捉螃蜞"的情趣,令都市游客流连忘返。 世界最大隧桥——上海长江大桥 横跨长兴岛和崇明岛的上海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于2009年10月31日正式通车。该桥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轨合建斜拉桥,其桥面预留了轨道空间,将来有条件开通城市轨道交通。 从上海浦东通往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长江隧桥工程,采用“南隧北桥”(预留轨道交通线)的方案,南起浦东五号沟、经隧道抵达长兴岛,再经大桥抵达崇明岛的陈家镇,全长25.5公里,其中长江隧道长约8.9公里,长江大桥长约10.3公里。 “名特产”崇明老白酒 ·崇明老白酒,是以糯米为原料,经淋饭后拌药加水精心酿制而成,加上该酒味道甜润,色呈乳白,故又有甜白酒、米酒、水酒之称,在崇明已有数百年酿造历史。 ·崇明老白酒质量地道,风味独特,有别于一般的白酒与黄酒。该酒上口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适中(120~130),后劲足,有回味,是深受欢迎的低度酒,其中尤以“菜花黄”和“十月白”两个品种为最佳。1987年,且有50多年酿酒历史在崇明东明酿造厂,又研制成功了“清甜型”和“糯液香”两种崇明米酒。这两种新产品,因质量优异,风味尤佳,更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1993年3月这两种新产品,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定,被批准为上海市“名牌产品”,这在上海市酒类生产企业中,是第一个获得“名牌产品”称号。 崇明白山羊 ·崇明白山羊,是在崇明岛特定水土条件下孕育而成的特产。崇明白山羊属皮毛肉兼用型品种,体型中等偏小,体格健壮,具有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质特别鲜美等特点,经国家批准,被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系全国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家畜品种。崇明白山羊,毛洁白而富有弹性,是制笔的好原料,羊肉更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品佳肴。是冬令御寒助暖抗病延年的滋补佳品。 崇明老毛蟹 ·崇明老毛蟹,原名中华绒螯蟹,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世界上共有300多种螃蟹,可供食用的大约20多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中最有声誉的是白洋淀的胜芳蟹、阳澄湖的清水蟹和崇明的老毛蟹。唯崇明老毛蟹独具风味,它个小、壳薄,肉质细蜜而有香味,雌性蟹黄足,雄性蟹脂多。驰名海内外。 ·崇明老毛蟹在食用时要做到“三去”:一是去腮,二是去胃,三是去肠。 ·崇明老毛蟹营养丰富,每百克蟹肉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维生素5960个国际单位, 钙129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含热量139千卡,是水产品中的珍品。 崇明糕 崇明糕,崇明糕是崇明特产,糕内配以枣,白糖等.清香松口,糯而不粘,畅销岛内外,是宝岛崇明的特色风味小吃。 崇明籍中国书画家(按出生年月) 柏谦柏谦(1697~1765),崇明浜镇人。 沈兆涵沈兆涵(1855~1941),江苏崇明人。 苏人权苏人权(1871~1932),崇明县城庙弄。 童大年童大年(1874~1955),崇明县城人。 樊少云樊少云(1885.12.08~1962.03.08),名浩霖,字少云,江苏崇明人。 刘侃生刘侃生(1908.12.12~1994.5.18),出生于崇明城桥镇。 樊伯炎樊伯炎(1912~2001.03),名樊爔,上海崇明人。 黄丕谟黄丕谟(1925.07~),崇明向化镇人。 陈企衡陈企衡(1932~),崇明汲浜乡人。 顾延培顾延培(1932~),上海崇明人。笔名庄言。 丁观加丁观加(1937.11~),崇明新民乡人。 顾德舜顾德舜(1941.07~),上海崇明人。 刘小晴刘小晴(1942.06~),上海崇明人。 郁志桐郁志桐(1944.01~),上海崇明人。 叶雄叶雄(1950.09.16~),上海崇明人。 黄阿忠黄阿忠(1952~),上海人。 陆志德陆志德(1955.04~),自幼喜画。 徐茂平徐茂平(1955.09~),上海崇明人。 沈有福沈有福(1956~),上海崇明人。 沈振辉沈振辉(1958~),崇明城桥镇人。 张志安张志安(1964~), 上海崇明人。 陆春涛陆春涛(1965~),生于上海崇明岛。 朱明朱明(1967.10.21~),崇明港东乡人(今港西镇)。 陈百柯陈百柯(1970.08~), 祖籍上海崇明。 (待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