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橙叶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水稻橙叶病 病原中文名:类菌原体 病原拉丁学名: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 病原分类地位: 病害类型: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我国1980年在云南,1983年在福建、海南零星发生,1991年广东茂明市一带晚季稻发病面积达7000ha。翌年早、晚季稻发病1.33万ha,对水稻威胁很大。田间稻株进入分蘖盛期,开始出现病窝,严重时全田发黄,在孕穗前枯死或不能抽穗。生长中后期染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多不实,米质松脆。室内用电光叶蝉保毒虫接种2叶龄稻苗,8~20天后,稻苗基部叶片的叶尖出现黄色,先从叶尖向叶基或从叶缘向中脉扩展,后全叶变为橙黄色,随病情扩展,病株上部叶片一片片逐渐发黄,植株矮小,新根少,分蘖少。一般心叶发黄后8~21天病株枯死。个别病叶与茎秆间的角度较大,心叶扭曲,或干枯变白;也有的新出叶叶缘坏死成齿状缺刻;个别病株在下部1~2叶的叶尖发黄后不久,病叶向内纵卷干枯。 病原形态特征Mycoplasma-likeorganism简称MLO,称类菌原体。染色后在EM400型电镜下观察,在病叶中脉的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看到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96~639n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广东水稻橙叶病是由电光叶蝉Reciliadorsalis(Motseh)传染的。能传病的叶蝉个体占13~68%,属持久性非经卵传播。气温25~30℃,平均为28℃时,在桂朝品种上潜育期为8~36天,平均为20.5天。该病仅能通过叶蝉介体越冬。染病株易干枯死亡,病株一旦死亡,就不再成为该病病原体来源。但由于该病病原体在叶蝉介体内循回期较短,在稻株内的潜育期11~29天,因此其侵染循环快,偶尔也可造成该病在一些地区或局部田块流行。 地理分布福建、海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