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水河 |
释义 |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上游称鱼洞,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称毕数河,经贵州省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千米。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洪、枯流量变幅大,实测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101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73.8亿立方米,最小年为61.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7万千瓦。白杨坪以下能长年和季节性通航5~165吨船级。 中文名:赤水河 地理位置: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 全长:523千米 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千米 海拔:2000米 河流形态 赤水河位于川江南岸,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流域处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接壤地带,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北部的两河乡花果顶梁子,海拔2000米,流域集水面积约20440平方公里,河长520余公里,天然落差1588米,平均坡降约3‰。 赤水河流域最上段处于云贵高原及其斜坡地带,属于高原、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高程200~1890米,河谷狭窄,部分地区岩溶发育。西南端与金沙江的横江水系分水,上段南侧与乌江六冲河水系分界;东南以大娄山与乌江其它支流相隔。下段和流域中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河谷较宽,两岸间有台地,东侧与綦江等河流分界。赤水河下段自贵州省赤水县复兴场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丘陵起伏,沿江河谷平原十分宽阔,东南部有少量山地。 赤水河正源为北源,与南源相汇后沿镇雄县与威信县边界进入威信县境,先在左岸纳威信河、倒流河,又在右岸纳龙洞河,再沿古蔺、毕节边界至毕节县赤水河镇,再先后沿四川古蔺县、贵州省金沙县、仁怀县边界进入仁怀县茅台镇,又沿古蔺县、贵州习水县边界至仁怀县二郎镇,纳古蔺河后流经习水县,再进入赤水市复兴场沿赤水市与四川省合江县一段边界后,经赤水市进入合江县,蜿蜒曲折,至县城东南侧汇入川江。一般以二 郎镇以上为赤水河上段,二郎镇至复兴场为中段,复兴镇以下为下段。 赤水河河源一带陷穴、暗河极为发育。上源镇雄县洛甸河水文站水面宽25~40米,枯水平均水深约0.4米。自三岔至二郎镇段河谷狭窄,两岸山势陡峻,山峰海拔1000~1600米,干流长190余公里,平均坡降约2.2‰,干流毕节县赤水河水文站水面宽50~110米,枯水平均水深约0.8米,仁怀县茅台水文站水面宽80~120米,枯水平均水深约1.4米;二郎镇至复兴场段河谷较宽,太平渡以上岩溶发育,河谷两岸溶洞水露透较普遍,沿河两岸间或有台地分布,沿河谷山峰海拔500~1000米,河道长约90公里,平均坡降约0.9‰;复兴场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丘陵海拔在600米以下,河谷平原宽阔,主河道一般宽200米,河段长约70米,平均坡降约0.4‰,下游赤水水文站水面宽150~230米,枯水平均水深约1米。 赤水河上段支流二道河,流域面积1303平方公里,发源于云贵高原东侧山地间的贵州省大方县新民乡。向北经雨沙、柿树、隆里,沿毕节县、金沙县县界,至金沙石路汇入赤水河,干流长75公里,平均坡降约19.59‰。 赤水河中段支流桐梓河,流域面积3348平方公里,正源(东源,又称天门河)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小坝乡楠牛石大火土,东侧与乌江水系分水。于桐梓县县城右岸与发源于桐梓县长田乡(楚米铺)韭菜坝的西源相汇,汇合后又称官渡河。流经桐梓县、仁怀县边界进入习水县,至瓮坪乡人渡汇入赤水河。桐梓河河长122公里,平均坡降约4.8‰。中游另一支流古蔺河,流域面积约1015平方公里,发源于四川省古蔺县箭竹乡袁家沟,于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渡)汇入赤水河,河长72公里。 赤水河下游支流习水河,流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金顶山,流经顺江、程寨场、官渡场,经石笋场、长沙进入四川省合江县,河道弯弯曲曲,至马街汇入赤水河。习水河河长116公里,平均坡降约6.3‰。 赤水河干流东流至仁怀县内,大转弯流向西北。流域内水系在仁怀以上为明显的树枝状分布,仁怀以下左右岸分别有大支流和诸小支流汇入,水系略呈扇形分布,扇柄朝北。赤水河流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11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5条。 水文特征赤水河流域气候地域差异较大。上段三岔以上为暖温带高原气候,气温稍低;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地带,则具有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河谷内气温较高。流域内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10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约占全年的70%)。赤水县宝源站(1965年)年降水量为1643.6毫米,是流域内年降水量最大记录;干流毕节县赤水河站(1960年)年降水量仅534.8毫米,是域内年降水量最小记录。 赤水河上源云南省镇雄县洛甸河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5亿立方米,最小年份(1987年)的年径流量只有2.16亿立方米,至中段贵州省仁怀县茅台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增为34.6亿立方米,最大支流牛渡河(桐梓河)二郎坝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0亿立方米,出口控制站赤水县赤水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1.8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42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49.4亿立方米(1963年)。赤水水文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731万吨,1972年年输沙量达2220万吨。 赤水河流域中、下段暴雨强度及发生次数都超过上段。暴雨中心日降雨量常可超过100毫米。实测的24小时大暴雨记录有:1972年习水县官店站242.5毫米,相邻的桐梓县楚米站183.5毫米。暴雨后径流汇集较快,洪水陡涨陡落,一般暴雨持续时间不长,在赤水水文站多数形成复式峰,如遇持续暴雨,上、下段洪峰遭遇,则发生大洪水。如1953年9月3~6日毕节县大河口站一日降水量94.6毫米,三日量140.3毫米,仁怀县连续三日降水量129.9毫米,下段赤水等地降水量也在50毫米以上,造成自茅台以下干流的历年实测最大洪水,9月6日赤水水文站洪峰水位236.99米,相应洪峰流量9890立方米/秒。据调查历史最大洪水发生在1918年,水位237.68米,推算流量10700立方米/秒。 开发条件流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酿造业尤为发达,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是有“国酒”美誉的茅台酒和郎酒的生产基地。流域东部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有含量较丰的煤炭和硫以及造水泥用的灰岩等矿藏。赤水河流域是中国南方远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县九坝紫山岗南麓发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后又在习水县土城磨制石器(石斧);此外还保存有自秦、汉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途中,曾在贵州省仁怀县茅台至习水县土城间四渡赤水河,迂回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尾追堵截,扭转了战局,继续胜利前进。在四川省古蔺县当年渡江口岸之一的太平渡,建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馆。 赤水河历来就是川、黔间大宗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航运早兴,清代曾称为怀河。自清乾隆年代起经过整治滩险,小型木船可分段上行至金沙县老虎滩。建国后,经两次大规模整治和设立绞滩站,赤水市以下已可全年通航120吨机轮和4×150吨拖轮船队,赤水至二郎镇可季节通航10~25吨机轮,二郎镇至茅台镇白洋坪可季节通航10吨机轮,常年通航5~10吨木船。流域内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有习水县东风中型水库,连同大量小型水库及渠堰,蓄、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70余万亩,约占已开发耕地的13%。赤水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39.5万千瓦。建国前电力开发曾建成桐梓县天门水电站(装机576千瓦)等小型电站,建国后分别在支流上局部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近4万千瓦。根据赤水河河流的自然状况和沿江经济发展特点,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85年在历次规划的基础上,拟制了以航运和发电为主的赤水河干流开发规划,就丙安以上提出了三组开发方案:第一组方案以航运为主,按中低坝9级开发;第二组方案以发电为主,按高坝5级开发;第三组方案是介于上两组之间,按7级开发。其中丙安以上干流7级开发方案为:邻毕节县、古蔺县的磨子塘电站(装机容量32.6万千瓦),邻仁怀县、古蔺县的湾滩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仁怀县中华咀电站(装机容量3.9万千瓦),邻习水县、古蔺县岔角滩(两河口)电站(装机容量17.0万千瓦),习水县淋滩电站(装机容量4.5万千瓦),赤水县元厚电站(装机容量6.5万千瓦),丙安电站(装机容量7.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83.9万千瓦。丙安以下,则改善航运,依贵州省交通厅规划,建设四级航运梯级:即火烧碛,筲箕滩,楚坝,盐店岩河道梯级,渠化后可达五级航道标准。但它们与川江干流规划的朱杨溪梯级重叠,尚待综合研究,统一规划。 赤水河流域除赤水市一带有楠竹产地外,总体植被较差,两岸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为国家水土保持治理重点区。 美酒之河赤水河有美酒河之称,酝酿了茅台、潭酒、习酒、郎酒、董酒、怀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国内一权威媒体曾撰文指出:赤水河乃中国白酒地理之酒核。 并以相关事实予以辅证:一条赤水河全长500公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流经地域出产了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中国名酒的60%。以赤水河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内汇集了大量名酒,除了赤水沿岸的茅台、郎酒、习酒外,向北沿长江沿岸为浓香酒的代表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再向北到四川绵阳、射洪,汇集了沱牌曲酒、剑南春、全兴大曲,还有水井坊来源华夏酒报、天号陈,绵阳有丰谷酒,平昌有小角楼、江口醇,邛崃有文君酒、邛酒,万州有诗仙太白酒。往南到贵州安顺、都匀一带,则囊括了镇远青酒、都匀匀酒、平坝窖酒、安顺安酒、金沙窖酒、贵阳大曲、兴义贵州醇,向西至遵义则有药香型的董酒。 一首在赤水河流域流传甚广的民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习酒。从民间认知的层面展示出孕育在这一方水土中深厚的酿酒文明底蕴。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川南。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的通道。全镇总面积87.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城区人口1.6万)。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三渡赤水,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故清代诗人曾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的咏句赞美赤水河。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因雨季来临而河水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则清澈透明。以前河水浑浊时正是制曲的时间,不需要太多河水,版权中国酒业新闻网而清水期则为投料、烤酒、取酒的主要时期,需要大量用水。为了保护酒厂水源地,赤水河上严禁修建任何有污染的企业,至今赤水河水都可以直接饮用。 茅台镇海拔415米,较省城贵阳整整低了500多米,属典型的河谷地带,一河赤水穿石而过,将茅台镇分为两半,岸上的人世代隔河相望。河的东岸是马鞍山,西岸是小羊山。 河水由南向北,流经镇北的猪旺沱,遭到黄孔垭山脉寨子山阻截,沿对岸的朱沙堡折转向西。三面环山,将茅台镇环抱其中。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 地方史志对这里的气候做了详细描述: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2.7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0.6摄氏度,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冬季温差小,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达359天,年降雨量仅有800-900毫米,日照时间长,年可达1400小时,为贵州高原最高值。这里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为微生物群繁衍生息提供了绝佳条件,只要你进入茅台镇范围,就由远而近闻到越来越浓厚的酒香,其实这飘忽空中,移步不同的香味,就是肉眼看不到,却能闻得到的微生物精灵。据茅台集团科研人员初步分析,至少有100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茅台酒的主体香——酱香的生发形成。 独特的,还有这里的地质构造,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茅台地区的地质,从整体上讲,属浸湿构造类型。其地层由侏罗纪、三叠纪、第四纪等组成。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沿赤水河呈环带状。因岩石质地比较松软,易风化,故赤水河地貌以陡坡深谷示人。赤水河流域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融入大地奔向赤水河时,在被层层过滤、吸收、转化中,不仅还原为清甜可口的天然山泉,还顺便带走了土质中的多种有益矿物质。 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在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而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就指出,赤水河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流域,极具保护价值。如今,在世界河流都在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背景下,赤水河仍然固守着最好的自然环境,作为长江中上游惟一一条未被开发的一级支流,至今这条河上还没有构建任何水利水电工程,是干流无坝的未有化工厂污染的长江唯一支流,茅台上游至今水质无污染,富含对酿造有益的微量物质,水质达到II类标准。是长江上游珍惜、特有鱼类的主要栖息地或产卵场。赤水河流域保存有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好的常绿阔叶林带。已建成3个国家级、1个市级、7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水河源至赤水河河口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渡赤水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徳等指挥下,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赤水风景名胜区赤水市坐落于赤水河畔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63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占市域面积近70%,分为十丈洞、四洞沟、五柱峰、杨家岩、丙安古镇、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以及复兴场、大洞场、丙安场等人文景区。天台山、九角洞、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华平、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数以千计的独立景点。景观以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原始森林为其主要特色,兼有长征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赤水作为贵州的一个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它由数以千计的大小瀑布,40多万亩原始森林,30多条溪流,27万亩楠竹林组成,其中宽度在3米以上的瀑布就有4000多条,故有“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丹霞之冠”的美誉。 2007年,赤水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2010年11月10日,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赤水“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称号。 赤水河与盐运贵州素不产盐,自古以来民众食盐均靠从周边产盐省份输入,主要行销川盐、淮盐、粤盐、滇盐,并以川盐产地距贵州最近,又有通过长江连结永宁河、赤水河、綦江、乌江等水道的交通运输之利,而成为在贵州销区最广、销量最大的食盐。赤水河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明·田雯《盐价说》记道:贵州食盐“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约,运入量小,盐价甚高,其价以谷计,“谷日贱而盐肯平,十钟不易一豆,”人们食盐甚艰,“当甚匮也,代之以狗椒”,“即遇其饶,也止沾唇而量腹”。直到清乾隆年间赤水河经过整治以后,川盐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输入黔省内地,贵州各地盐荒问题逐渐得以缓解,同时,由于川盐通过赤水河中下游地区,推动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之很快成为贵州古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之一。 赤水河溯源赤水河源于云南镇雄县境内,秦汉时称"鳛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鳛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不知何所依据。唐天宝十年(715)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虺"呢,释义可不太美妙,指毒蛇。--浑赤的河水中处处有毒蛇出没,这实在是太恐怖了。与杨升底同时代的吴国伦也有一首《赤虺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恐惧的、避之忧恐不及的情绪。诗云: 万里赤虺河,山深毒物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桔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 其实,"赤虺河"的"虺"字,取的应该是"虺虺"一词的义项:雷声。喻指赤水河惊涛雷吼的赫赫声威。 历史上的赤水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 杨升庵诗中说:"赤虺河源出芒部"。古芒部辖治很大一块地盘,"出芒部"是泛指。赤水河源头所在,有关史籍、地志相互牴牾,莫衷一是。晚近的、应该比较权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犯了源流不清的错误,把与赤水河全然无关、属乌江水系的沱洛河硬拉到了赤水河源头,其他史籍,地志记述错误就更不用说了。比较之下,《新纂云南通志》的记述比较接近真实:"赤水河源出镇雄东北三十里,曰罗甸河。东南流左会雨洒河;又东流,左会厂丈河;又东南流,右纳母享河;诸河既会,称赤水河。"1986年,几位贵州学者溯赤水河上游考察,确认赤水河源出镇雄县场坝镇安家坝村与罗汉林村(今天为罗汉村)山箐,流经赤水源镇(原板桥镇)为板桥河。 源头赤水河源头是一个远离尘嚣、纯净自然的世界。岩溶地貌发育,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飘忽无定的暗河伏流系统,天造地设,浑然一体,神奇美妙,万千气象。板桥河从罗汉林山箐的涓涓细流、清波碧潭中走出来,布衣裙钗,素面朝天。林木葱茏的丘岗峰峦簇拥着她,五彩斑斓的砾石通道铺展在她的脚下,左迂右回,款款而行,不过数里之遥,调皮的布衣裙钗便路足潜踪地走进了神奇瑰丽的喀斯特迷宫。很难说是水的精灵点化了山的神韵,抑或是山的神韵倾倒了水的精灵,水在洞中走,洞在水中流,"走"出一座座石笋、石柱、石钟,"流"出一个个石狮、石虎、石猴,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置身其间,像是生活在童话、神话之中,既怀疑其存在的真实,又眷恋其真实的存在。 神秘莫测的伏流暗河,是"喀斯特"的又一杰作。板桥河、鱼洞河、雨洒河,在峰峦岗坡中迂回。河道飘忽无定,时隐时现,或潜藏于地下,暗流涌动,不见波光粼粼,但闻水声淙淙;或倏然出露于悬崖绝壁,飞流直下,恍若高天流云垂落的白练;或浸润于丛林沼泽,或漫温于高原平坝;庞大的暗河伏流系统,看得见,摸得着,却很难真实地走近它。山川灵异既常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也常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满足。 河水汛期赤水河汛期与雨季一致,5~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5~70%,最大流量可达5210立方米/秒,多出现于6、7月间,11月~翌年4月枯水期仅占30~35%,洪枯流量变幅大,可达297倍。 生态环境赤水河赤水河系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鱼洞乡大洞,至四川省合江入长江,落差1588米,平均比降3.5 7‰,多年平均流量309立方米/秒。流域区地跨云南的镇雄、威信,贵州的毕节、大方、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的叙永、古蔺、合江3省13个县市辖区,面积约20440平方公里。水热条件良好,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上游地区过度的垦殖、滥砍乱伐、土法炼硫炼锌等,致使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沙量升高,生态环境退化,中下游区由于经济开发活动相对活跃,小煤窑、酒作坊、小纸厂和城镇污水,正不断地污染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赤水河水质。 贵州省将制定相关措施,把茅台镇生活区向中枢镇转移,降低茅台镇人口压力。同时,仁怀市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步伐,力争仁怀市茅台、中枢两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仁怀市还将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农村沼气,逐步取缔城镇经营性燃煤炉灶,力争到2007年,仁怀市茅台、中枢两镇80%以上的居民用上清洁能源等等。赤水河保护区不准新建化工类工厂、洗煤厂等重污染型企业;在赤水河上游贵州省境内规划兴建的水电站项目,水利部门暂停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属于云南、四川两省境内的,由省水利厅负责向长江水利委员会申请协调解决。 红色景区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对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北渡长江,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在土城战斗中陷于被动。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主力分三路于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改向云南扎西地区前进。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这时蒋介石判断红军仍将北渡长江,企图围歼红军于云南扎西地区。毛泽东指挥红军避实击虚,挥戈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向国民党军队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俘敌5400余人,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中央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急忙从武汉飞到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企图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东西封堵,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力再度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红军的行动,迫使蒋介石调整部署,令各路国民党军急进川南,防堵红军北渡长江,欲聚歼红军于古蔺地区。蒋介石声称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 四渡赤水,跳出合围。正当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扑向川南地区时,毛泽东毅然决定“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向东”,于3月21日晚至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即,红军从北上的敌重兵集团之间分路向南急进。蒋介石判断红军又将进攻遵义,便策划在这一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他由重庆飞抵贵阳督战。毛泽东以红9军团佯动,吸引敌军向北,率红军主力继续南进,渡过乌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把敌人的重兵集团甩在了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后来谈到四渡赤水,认为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特色美丽的赤水河赤水河水质甘甜,含有多种有利于人类和动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极适宜鱼类繁衍生长,盛产45种优质鱼类。主要优良品种有赤河鲤、青鱼、花鲢、鳙鱼、红翘、青鲅、黄腊丁等等,每种鱼均可单独成菜,也可精心烹制出数十道菜肴而成筵席。赤水河鲜鱼清香诱人,质地细嫩,有滋补功效,属难得的上乘绿色环保菜肴。 赤水河鲜鱼筵通常由“鳙鱼、鲢鱼、草鱼、青鱼”等四种优质鱼构成,有“四大家鱼筵”之雅称。这“四大家鱼”恰好就是赤水河鲜鱼筵的主打品牌,仅这四大品牌就可烹制出名目繁多的数十种菜肴而自成鱼筵。鱼食品对婴幼儿、老弱病残者有难得的滋补药效,备受世人青睐;鱼筵更不消说,深得众人欢迎,乐食不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