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手套换兜子 |
释义 | 词语解释手套换兜子,原意是指一种简单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词语起源手套换兜子,这个词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人聚居区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听到“手套换兜子哩”这样的吆喝声。当时,五副粗布手套就可以换一个绿色的军用书包。 比较典型的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沈阳,能经常听到这句特有的俗语,它的意思是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换取需要的东西,有点类似“各取所需”“变废为宝”。 沈阳以前是座工业城市,工厂特别多,经常是一家工厂一个独立的家属区;每家工厂都要为工人发放劳保用品,而发放最多的就是线手套。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工人家庭出现了“积压”的线手套,一些以其他商品换劳保用品的小商贩便在各个家属区应运而生,而他们口中统一吆喝的口号就是“手套换兜子啦”。 引申含义现在使用起来则更广泛了,也可以是抽象的交换。经常被引用在国务交往、党派互访、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智力引进、干部交流、体育界的球员置换、谈婚论嫁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你忘记了一个字怎么写了,就去问人家,在人家的提醒下,你会写了,这时,恰巧他有个公式忘记了,你就告诉了他,这也叫手套换兜子。 典型事例海城市(辽宁省鞍山市的县级市)南台镇的陈香兰当年就是从手套换兜子的生意做起,通过开办家庭 箱包加工厂,带动周围的乡亲走上了箱包生产、经营的致富路,最终形成了南台镇箱包市场。她的个人创业经历,见证了南台箱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在南台镇,提起陈香兰无人不晓,人们称她是南台镇加工箱包第一人。当年,当陈香兰偷偷拿着自己加工的人造革兜子换取劳保手套挣取差价的时候,她没有想到,东北地区最大的箱包集散地——南台箱包市场正在她“手套换兜子”的交易方式引领下开始孕育萌发。 1976年,陈香兰发现,好多工人经常拿着手套等劳保品到市场交换兜子和其他商品。于是,陈香兰也买来一个人造革材质的兜子,拆开后再照样缝上,经过反复拆缝,她学会了做兜子。她向亲戚赊来一台缝纫机,到鞍山买回几米人造革,开始自己做兜子。当时一天能做三四个兜子,做好了就偷偷拿到南台火车站与坐通勤车的工人换手套。等手套攒多了,她就背到沈阳卖掉赚取差价,然后,再买更多的人造革做兜子。这“一换一卖”的交易形式,不仅让陈香兰尝到了商品经济的甜头,也让陈香兰同村的许多妇女加入了手套换兜子大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一直偷偷摸摸做兜子的陈香兰开始名正言顺地做起生意。从1979年开始,她搞起了对外批发,1983年正式办起了家庭革制品厂,全家老少十几口人都从事兜子生产。百货商店里只要来了新式提兜,她就买回来研究,并加以创新。于是,兜子上开始有了装饰,印制有“北京”、“上海”字样的兜子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款式。 1984年,海城以“开发海城、致富人民”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实行后,给陈香兰吃了定心丸。陈香兰放开了手脚,1985年,她的家庭革制品厂的产值已经达到了50万元。来自周边城市向她拜师学艺的农民络绎不绝,她每月收的“徒弟”达上百人。陈香兰回忆说,当时,南台的兜子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距离南台火车站不远处自发形成了一个露天市场,成百上千的商贩纷纷到这里上货。市场的购销两旺也带动了南台镇三四千户农民从事兜子的生产和销售,兜子品种也由原来的几十种,增加到一百多个品种,产品日上市量达到1.5万件,日成交额四、五万元。 到了1991年,南台从事箱包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户已经达到2000多户,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1992年,南台建起了占地12000平方米、封闭的南台箱包市场。市场运营后越办越兴旺,一年比一年繁荣,牢牢占据了东北、华北地区箱包市场的霸主地位。现在,年事已高的陈香兰早已退出了箱包加工行业,但她从未停止过对南台箱包市场的关注。她说,随着南台箱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的信息、款式、产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在市场上经营的业户也由起初经营贴牌包为主,逐渐向创立自己的箱包品牌发展。到去年,南台箱包市场经营的品牌超过1000个,其中30多个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日销售量超过20万件以上,年交易额超过25亿元。南台箱包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入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南台市场也跻身全国大型箱包专业批发市场三甲之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