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石小学 |
释义 | 简介赤石小学(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中心小学),是一所100年老校,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公并江二等小学堂”,创建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民国八年改建为“赤镇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四年,为推行国民教育,又更改为“芝石乡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赤石乡完全小学”。粉碎“四人帮”后,赤石乡的教育在抓研治校,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逐步拚弃“四人帮”在教育战线的流毒,排除左的干扰,使教育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当时条件虽然较为简陋,但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质量有较为明显提高,尤其是附设初中班,恢复考试制度后,多数科目的成绩好于当时的梅源区中学,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1983年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198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紧水滩电站的建造,赤石乡进入了移民拆迁时期,学校也不例外,由原来的中山殿迁往现在的黄岗,在拆迁的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发扬共同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边上课,一边拆建,学校没有因拆迁停一天课,这在整个紧水滩库区的学校里是没有的,因而保证了83---84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1994年浙江省青年基金会捐款20万,云和县政府出资22万,其他资金10万,总投资54万元,建造云和县第一所希望小学,2002年学校初中部三个班并入云和中学,云和县教育局及赤石乡政府共同投资30万元,对学校进行重新规划,现学校占地面积2828平方米,建筑面积3525平方米,绿化面积350平方米,在校学生90人,其中住校生62人,教师13人。学校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阅览室等专用活动室,学生电脑 2人/台,教师电脑3人/台 ,每个教室配有34寸数字彩电,是一所风景优美的花园式寄宿制学校。 赤石小学(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中心小学),是一所100年老校,历史悠久,创建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民国八年改建为“赤镇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四年,为推行国民教育,又更改为“芝石乡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赤石乡完全小学”。现名称为云和县赤石小学。 百庆校庆文章介绍节选:《百年芸香铸风流》 序 八百里瓯江,浩浩荡荡,九曲回肠。她从浙江之最的百山祖巅峰疾步而来,倘佯于云和豁然之境,骤然婀娜。碧水环抱之处,翕聚了仙霞、洞宫太祖山脉的灵气和精华,孕育了这里的物华人杰,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蒙的摇篮——百年沧桑的赤石小学。 赤石,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瓯越文明的中心,历朝商贾的驿站,百舸风帆的港湾。这里有炽热的烽火狼烟,也有青山绿水间的繁花锦簇、炊香袅绕、晨鸡啼晓。正是赤石小学造就了一个灵魂的支点,支撑起蔚蓝的天穹,为这片土地百年的生灵繁衍提供了阳光雨露。一百年,时空的瞬间,两万八千余名学生走出校门,为国之栋梁,为人之英豪。 百年风雨 我们寻寻觅觅,带着历史沧桑的厚重,回到百年前的赤石。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一个46岁的前清秀才,怀着汀州人坚忍不拔的创业之心,创办了公立鄞江两等小学堂,从此,历史为他写下了辉煌的一笔:校长刘照黎。汀州人给予学堂慈母般的关爱,把它安置在汀州人的鄞江会馆内。 文明有了起点,就如雨后春笋、芝麻开花。民国肇建,赤石改镇,学堂改称赤镇初等小学校,迁后街真君庙,由兰应东执教。民国六年(1917),刘鉴波在溪边天后宫创办了赤镇第二初等小学校,次年,刘先生又在横街弄口开办了赤镇明德女子学校。民国八年(1919),县政府将三校合并,称赤镇国民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校长刘光斗增办小学高级部,称云和县第三区区立赤石中心小学,学生130人,请来王荆周、林开、宋程、王泽成等为专职教员,还聘请周桢、徐毓筠、温仁甫等为义务教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抗日战争的硝烟燃到了云山箬水,浙江省政府迁驻云和,省保安处、陆军二十一师司令部迁驻赤石,赤石成了兵家重地,赤石中心小学迁往中山殿教学。次年,吕公望捐国币一万元,同时向外界人士募捐国币四千元,修建两幢土木结构教室,更名为芝石乡中心国民小学,在校生151人,原校舍让给军方的难民职工子弟教养所。当年七月,省保安处中将处长竺鸣涛在孤魂祠创办了武德小学,以前任处长宣铁吾的别名“武德”而命校名,向松阳古寺的湘湖师范聘请了管辅夏等七名教员任教。民国三十四年(1945),更名为芝石乡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国庆的礼炮震动了赤石的翘楚群峦,中心国民学校也像春日的山杜鹃吐露芳华。建国后,学校仍驻中山殿,首任校长李希权。1952年,改为公办,更名为赤石完全小学。1965年,拆除原有中山殿,县政府拨款修建泥木结构教室6间,宿舍和厨房共12间。1968年,增设初中班,学生400余人。同年,开始新建初级中学校舍283平方米,于1971年迁入新校舍。1976年8月,在距村三公里处的麻山坝创办赤石公社“五七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72名,半天劳动半天上课,1978年7月毕业,此后高中停办。直至移民动迁前夕的1982年,全校有小学生243人,初中生290人,12个教学班,19名教员。 1984年,随着紧水滩大坝的崛起,浩荡的瓯江化为碧波万顷的高峡平湖,学校迁到黄岗,建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校舍。1988年,试办“三加一”职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一年专业技术,专业有养殖、电工、食用菌、种植等。由于移民,学生减少,1990年,小学4个班131人,初中6个班280人,教员22人。1991年,开始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受沈炳麟先生资助,投资100多万元,建成12间教室的庆同楼。1994年,浙江省青年成才基金会捐资20万元,县政府出资22万元,赤石乡政府出资12万元,建成云和县第一所希望小学。1995年,丽水地区行署、云和县政府共同投资,建成新的教师宿舍,是年,学生数达到高峰,初中6个班,小学10个班,学生数600余人,教师30多人。1995年,课桌凳全部更新。1996年,通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此后的12年,赤石小学在平静中成长,迎来了百年华诞。 浓墨春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百年书香,尽数风流。是前驱们面颊流淌的汗液滋润了桃李芬芳,是先贤们的“绛珠仙水”酿造了琼浆玉液。点点滴滴,可歌可泣。 刘鉴波先生历尽千辛万苦、费尽百般口舌,求来李真君庙五十石租田为基金,又荷锄上山,植造校林,巩固学堂。 民国廿三年(1934),赤石公立初级小学教员月工资4.95元,仅买谷两石。 六十年代,师生挑桶打水山脚下,荷锄种菜山野间,提篮洗衣一里程,弯腰驮米石阶前。水贵如油,老师全家共用一盘洗脸水,一盘水从头洗到脚。夜阑伏案于煤油灯下,鼻孔成黑色的“小烟囱”。许多老师一家四口挤于十平米斗室,晴天柴灰当“味精”,雨天滴水作“料酒”。 苦乐年华,老师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神圣的使命,三尺讲台连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一本本的备课笔记留下了他们汗水的烙印,一层层的青山记录了他们铿锵的话语。更有一面面的锦旗、一项项的成绩,像无言的诗,像无色的画,默默地折射赤石小学岁月抹不去的辉煌。 民国廿六年(1937),共产党员周佐平组织师生抗战宣传,歌咏、演剧等队伍纷纷出动,极大鼓舞了云和人民的抗战热情。民国廿七年,学生傅满金获全县踢毡比赛第一名,华世杰获全县乒乓比赛第一名。民国廿八年,获全县拳术团体操比赛第一名。民国廿九年,获全县消防表演比赛第一名。民国三十年,全县运动会总分第一,捧回金盾一个。同年,师生在刘樟元的导演下,排演越剧《三看御妹》,还演出乱弹、花鼓戏等,在全县颇具盛名。民国三十一年,学生王叶荃以一首《太行山上》获全县歌咏比赛第一名。 建国后,执着的师生们承袭了先驱的智慧之光,演绎了一个花甲更加璀璨的光芒。春来桃李满园,秋去硕果累累。 1979年,12名学生代表梅源区队参加全县小学生篮球赛,获全县第一名。 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6年,全乡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100%,获省发奖状。 1992年,被评为丽水地区先进单位。 1995年,被评为云和县先进集体。 2000年,被评为丽水地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强镇称号。 2005年,被评为丽水市示范性小学。 2006年,被评为云和县文明单位。 今日,每一张发黄的毕业照是老师们最好的奖状,照片中每一张稚嫩的脸蛋都给老师们最亲切的微笑。尽管流逝的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可他们年青的心依然和仙宫湖水一样永远泛绿。 世纪丰碑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前进的每一步,皆离不开他们的高瞻远瞩和厚德载物。让我们再一次记住他们名字:刘照黎、刘鉴波、兰应东、刘光斗、竺鸣涛、周平、周桢、叶永青、王若钦、刘杰、华寿南、徐环宝、李希权、刘绍、张正、张中、童鹤书、颜夏章、何玉雄、孙葆初、程守安、郑云飞、周乃玖、颜元俭、柳绍宗、周建营、王泽信、梅向荣、李德权、杨伟华、刘志锋、周世炎。 学校每一次质的飞跃,都离不开慷慨解囊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灵魂与日月共辉,与赤石的山河同在。 吕公望(1879—1954),字戴之,浙江永康人,清廪生。历任浙军协统、浙军第六师师长、嘉湖镇守使、浙江督军兼省长等职。曾在上海、浙江等地经营实业。建国后,曾任救灾总会杭州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 民国三十一年,捐国币一万元,修建芝石乡中心国民小学两幢木结构教室。 华寿南,字乐山,赤石人,原芝石乡国民学校校长,旅台教育家,历任省立高级中学校长,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美国银行存入1万美元,成立赤石小学华氏官金公奖助学基金。已助赤石学生2万多元人民币。 沈炳麟,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著名慈善家、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创办人。早年在上海经营草帽买卖,后移居香港创业。一生以善为乐,以“捐资助学、扶贫救灾”为主要慈善事业。199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赤石中心学校庆同楼。 此外,还许多为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的先贤今圣。 再创新篇 今日校园,门迎绿水秀屿,屋伴黛壑雄峰,似燕巢栖于湖畔,如明珠烁于青山。然校园的柳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学校的发展、建设需要大家添砖加瓦。我们敞开校门,欢迎您舟车常达,玉趾日至,您一点一滴的帮助,都将名勒丰碑。 弹指一挥,百年匆匆,六倍于西湖的仙宫湖水有了更深更广的积蕴,乡村教育已走上正途。一百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今天的春华秋实。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点,继往开来,不负众望,锐意进取,将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百年。 后赋: 万载瓯江路,岸芷汀兰处。赤镇百年学府,桃李花千树。前清先贤立业,世纪沧桑风雨,可歌亦可赋。慷慨解金囊,名勒丰碑簿。学子慧,夫子智,芳华吐。一部长卷丹青,煌煌功德录。但见风雷眼底,立木顶梁成柱,磅礴凌云雾。今日庆华诞,明朝绘新幕。 戊子冬月 (选自《乡土云和》,作者:黄育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