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博空中大门 |
释义 | 简介世博空中大门,随着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和东交通中心的正式启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要交通配套设施,全球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综合工程,世界级的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就此开启。新建的2号航站楼与未来西侧综合交通枢纽等交通方式直连,形成一个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想。未来的京沪高铁和磁浮沪杭线站位也纳入虹桥枢纽内。在此建设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大大缩短长三角经济圈的空间距离,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增强上海的辐射功能,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的交通和经济纽带。 交通枢纽1、轨道交通客流以枢纽内相关单位和企业上班族为主,随着到港航班的集中抵沪,有部分到站旅客搭乘轨道交通可以前往市中。 2、选择轨道交通前往虹桥枢纽,从昨天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轨道交通搭乘旅客不是很多,轨道交通运能未有效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从“静安寺站”至“虹桥2号航站楼站”仅需30分钟,时间上有保障。 3、自驾车乘客可选北翟高架路进入虹桥枢纽; 4、在延安高架路—沪渝高速G50入城段拥堵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交通信息提示,绕行地面道路。主要是沪青平公路-七莘路、友乐路仙霞西路一线。 主要特点1、任何换乘步行距离均在300米内,高效保障世博交通,这是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后的首个航班。机上不少旅客,都是乘坐当天延伸运营的地铁2号线,从市区直抵航站楼,享受到了上海机场首次通达地铁交通带来的便利。 2、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交通枢纽,如何实现舒适的换乘体验,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虹桥枢纽项目的主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介绍。 3、虹桥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日均客流可达110万人次,集航空、高铁、城铁、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公交等“轨、路、空”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是全球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综合工程。 4、为使乘客方便换乘,虹桥枢纽共设计了54种换乘模式,在设计中采用了“到发分层”(多层面、多通道、多出入口、多车道边)的理念来实现。不同交通设施间的到发分层,不仅实现了上下叠合的功能安排,还避免大流量旅客换乘拥挤,提供舒适的换乘空间。 5、虹桥交通枢纽内部设置了大量自动步道,以缩短旅客在枢纽内部换乘时间。不管乘客采用何种方式换乘,步行距离都保持在300米之内,而换乘时间则可控制在15分钟之内。 6、这个交通枢纽的建成,可以在世博会期间起到缓解市区交通压力的作用,而且可为长三角旅客进入世博园区提供方便。世博会期间,地铁10号线将在此通过,沪宁、沪杭城际铁路也将陆续开通,有力保障世博交通。 方案优化新建造的虹桥机场扩建项目飞行区,设置了绕行滑行道等优化方案,缓解了长期困扰机场的噪音问题,彻底解决了助航灯光安全管理等问题。飞行区新建跑道与现有跑道365米的间距,是国内机场第一组最近距离平行跑道。根据运营航线、起降机型对跑道长度的要求,新建和现有跑道长度规划确定为3300米,并将降落点内移300米,使飞机降落时噪声影响范围缩小300米左右,把跑道两端噪声85分贝以上区域,几乎全移到机场用地范围之内,减少了高分贝噪音区的动迁范围和动迁成本。 缩短长三角距离,京沪高铁和磁浮沪杭线站位也将纳入枢纽,虹桥机场新航站楼不仅是一个起降飞机的地方,而且具有“超越航空、超越上海”的作用。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2005年修订虹桥机场总体规划时,将1993年规划的1700米间距的远距离跑道修编为365米的近距离跑道,“释放”了大约7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充足空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