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齿姓
释义

齿姓为中国古老姓氏之一,姓此姓的人数稀少。齿姓的来源多出自古代的少数民族,按照其染黑牙齿的习俗,由黑齿氏转化而来,在与中原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汉化形成了姓氏。

齿[齿、𠚒、𠔒、𦥒、𣥫、𦥪,读音作chǐ(ㄔˇ)]←“齿”的古体字“𠚒、𠔒、𦥒、𣥫、𦥪”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夜郎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古夜郎国牂牁地黑齿部,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管子·小匡》终记载:“齐桓公九全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注曰:皆南夷国号。”

说明,在春秋时期已有牂牁,且它是南方一个较大的古国,其名号才能与吴、越等春秋大国并立。

古夜郎国,战国后期在今贵州一带地区,其国有黑齿夷邦,族人称为黑齿氏。后为汉武帝刘彻所收,由于境内有牂牁水,故称牂牁郡。

黑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黑氏、齿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百济族,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古百济国附属黑齿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

百济国,是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时期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新罗国、高句丽国三足鼎立。黑齿国,是百济国的附属国,亦或属邦部落,古称黑齿夷。

夷,在中国上古时代称东方部落(夷越部落)为东夷,由于战争的缘故东夷分裂出“莱夷、九夷和淮夷”三个国。后“九夷”又分出“徐夷”。东夷之前称高辛氏国和黑齿国。东夷部落君王(首领)出现过的姓氏有“岳”、“皋陶”、“冯夷(即冰夷,死后称河伯)”、“后羿”和“越(无余)”,其中的后羿功德最大神话和传说最多。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夷”是他称,“越”是自称。

尧舜时掌管一方的部落首领姓“岳”。史籍《尚书》中说:“帝曰:‘咨四岳’”。四岳即岳羲仲、岳羲叔、岳和仲、岳和叔四个大臣,是炎帝神农的后裔。这四个人精通天文地理,尧让他们分管四方的星相和山川变化,以决定一年为四季划分,史称四岳。据史籍《史记》记载:“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帝喾驾崩后,立挚为帝,不久挚崩,又立尧为帝。

帝尧随命岳羲仲和皋陶去接管其父(帝喾)创建的高辛氏国(今山东及以北),但他们未能管理好国家,结果导致国家分裂,分成“中容”、“司幽”、“白民”和“黑齿”四个国。最后,帝尧不得不召回岳羲仲和皋陶。舜称帝后,并得到皋陶的辅佐,国家才得以强大,而皋陶原来就是尧属下的司法官员。

据史籍《山海经》、《海外东经》等记载:“青丘国之北有黑齿国,黑齿国北不远有“汤谷”,青丘国南有朝阳之谷、虹虹、君子国、奢比之尸、大人国、嗟丘,嗟丘……”据此判断,黑齿国当在今辽宁省东部,与唐朝百济国(扶余国)将领黑齿·常之的姓氏可能源于北方扶余国相吻合。

黑齿国人以国名为姓氏,称黑齿氏。唐朝初期,有原黑齿国人、左武卫大将军黑齿·常元,因军功勋巨而被封为燕国公,曾使突厥人望而生畏,后死于武则天的酷吏政策下。

黑齿·常之的后裔以祖上为荣,遂用“黑齿”为姓氏,后有省文简化为黑氏、齿氏者,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常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鱼齿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中记载:“鱼齿,山名。在颍川郡。”史籍中多记载鱼齿山在古襄城西部,一称鱼陵山,因其状如鱼齿而名。

其实,鱼齿山是鱼陵山对面的一座山,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西部,在沙河之北、有着明显堆积层的土山。它的文化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这段历史所记载的,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湛阪之战”,楚国的公子格率领军队驻扎在鱼陵山之后,再涉湛水到达对岸的鱼齿山,与晋军战于湛陵,结果楚军败绩,晋军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国而还。

鱼陵山、鱼齿山在西周时期属姬姓应国,君主为周武王之子姬应,称应公,后称应监,建应国,为西周王朝的监国,地位崇高,与鲁国、齐国具有同等地位。应国后在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并置叶邑,春秋晚期为许国国都,战国中期为魏国所据,汉朝时期隶属颍川郡所辖。鱼陵山、鱼齿山两山为湛河(沙河)所分,尤以鱼齿山著名,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可惜其一大部分已经于1964年淹没在白龟山水库中。

在居于鱼陵山、鱼齿山的古应国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鱼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鱼氏、鱼陵氏、齿氏、陵氏。亦有以故国之名为姓氏者,称应氏、许氏、叶氏、魏氏等。

二.郡望: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鳖人就生活在贵州高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在后世人文学者的记忆里。他们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鱼凫部落的重要支系。鳖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师,贵州境内乃至中国境内众多伟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统都留下了鳖人的身影。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舜命令鳖人鲧治水,未获成功。稍晚,鲧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禅让以获天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公元前十五世纪,鱼凫人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公元前七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立蜀国开明王朝。鳖灵后裔治理蜀国十三世,并缔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鳖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牂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远古牂牁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人、闽越人、南越人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时代牂牁人的势力影响达到乌江南岸。汉代以后在贵州南境长期设有牂牁郡。牂牁国于战国时代被夜郎所灭。牂牁历史是贵州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夜郎国是继春秋鳖国、牂牁国之后于贵州高原崛起的又一个部落国。本文主张夜郎人为鳖灵入主蜀国之后的鳖人余部。夜郎国极盛时控制范围包括今天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贵州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管辖。贵州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管辖。秦汉初年,中央政府于夜郎境内置郡县,而夜郎部落并未完全瓦解,实为共治时期。郎县、夜郎县、郎郡治所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附近。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记:“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时治镠(今贵州遵义),其后县十二,户十万。镠,故犍为地也。”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县,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迁治觉道城(今四川宜宾)。牂牁郡治兰且(今贵州贵定、或凯里附近、或安顺附近)。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十四县:兰且、鄨县、平夷、毋敛、夜郎(驻都尉)、谈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句町、宛温、都梦、进桑(驻都尉)。这基本上已经是今天贵州全省格局。东汉基本延续西汉区划。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领七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西晋初年牂牁郡治万寿(今贵州瓮安),领八县:万寿、且兰、鄨县、平夷、广谈、毋敛、夜郎、谈指。两晋的大部分时期,贵州境内有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南北朝时属宋国荆、益二州。隋朝时期,贵州大体属于梁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境内有明阳郡治明阳(今贵州凤冈),领四县:明阳、宁夷、高富、绥阳。羊牁郡治羊牁(今贵州瓮安),领二县:羊牁、宾化。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羁縻州制度,在当时的边疆地区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务,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在今贵州省境,仅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一度设有正州,其它地区主要是羁縻州。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朝廷面临来自北方辽国、西夏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而无暇南顾,乌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为羁縻州。对贵州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宋、田、杨四大土司政权。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的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朝末期,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朝;南部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分播州地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馀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元末天下大乱,西南土司纷纷立国称王。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水西土司霭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拥护朱元璋并协助了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朱元璋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黔西大方、水城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并赐给他许多金银和绢帛。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颁诏书,宣布霭翠的地位在其它宣慰使之上。霭翠去世后,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并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永乐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公元1413年3月3日),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洛阳郡: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汉、魏两朝时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隋、唐两朝移治到汉城以西九公里处一带地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