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池上乡
释义

池上乡位于台东县、花莲县之交界处,北临花莲县富里乡,其界线即是花东二县的县界。东邻东河乡;西邻海端乡;南临关山镇。广原聚落东南山棱山麓则是海端、池上、富里、卓溪等四乡交界之处。该乡之北端沿龙泉溪(万朝溪)之北侧水流向东南衔接大坡溪后注入秀姑峦溪,绕过公顶山北侧后再向东南流至堵开埔山,其以北为富里乡,以南即为池上乡。

简介

池上乡

池上乡位于台湾台东县北部,北临花莲县富里乡,东邻东河乡,西邻海端乡,南接关山镇。该乡地处花东纵谷中部偏南,系由新武吕溪所冲积而成的肥沃平原,西有中央山脉,东有海岸山脉,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造就了闻名全台的优质池上米。乡内居民以汉人及台湾原住民阿美族为主,产业则以农业为主。

基本资料

旧称: 新开园

行政区管辖: 台东县

行政区类别: 乡

总面积: 82.6854平方公里

户数: 3,178户

人口: 9,574人(2007年5月)

乡长: 李业荣

区划: 10村125邻

机关网站: 池上乡公所

民意机关: 池上乡民代表会

邮递区号: 958

毗邻: 海端乡、关山镇、东河乡; 花莲县富里乡

历史

史前时期

有关池上地区的史前时期,虽曾发掘出南兴遗址、富南遗址、保甲园遗址等,但均无较正式的调查报告,故难以推测先民的活动内容。

清治时期

1836年(清道光16年),原居住于屏东平原及荖浓溪流域,属于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陆续迁入关山、池上,及其北邻的花莲县富里地区。1842年(道光22年),平埔族与卑南族联手对抗原居住于富里乡东里村一带的阿美族。阿美族人被迫北迁至乌漏社(今花莲县瑞穗乡鹤冈)及沙荖社(今花莲县光复乡南富村),原居地由平埔族人入垦。当时平埔族人分布于北起迪阶庄(今花莲县玉里镇三民里)、诸罗庄(今玉里镇春日里)与妈汝庄(今玉里镇松浦里),以大庄(今富里乡东里村)为中心,往南延伸到新开园(今台东县池上乡锦园村)、里垅(今台东县关山镇)一带,包含整个池上平原。

1851年(咸丰元年),一批来自今屏东县万峦乡赤山村、万金村的平埔族人,翻越中央山脉来到今台东市宝桑地区。1859年(咸丰9年),他们分两队向北迁徒,其中一队到达大庄,与先前来的族人合力开垦。因人多地狭,乃分散至邻近各地开垦,其中一部分人拓展至新开园、大陂等地。

1862年(同治元年),恒春地区阿美族的生存空间因受西部东移的西拉雅族挤压,沿东海岸向北迁移,其中礼弼家族经由东河翻越海岸山脉,抵达今花莲县富里乡永丰村,以烧垦狩猎维生。其后发现大坡溪水量丰富,附近海岸山脉缓坡多,遂移居大坡溪西侧、花东緃谷东侧,且临近大坡池之小阶地。1874年(同治13年),因牡丹社事件影响,恒春附近牡丹、旭海一带的阿美族人陆续迁移至大坡,以礼弼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以阿美族为主的大坡聚落。光绪年间(1875-1895年),另一批恒春阿美族由恒春直接迁移富兴拓垦,建立水坠社。

平埔族、阿美族选择花东纵谷东侧的河阶地,主要原因是远离纵谷西侧中央山脉布农族出草刈首的危害,并避免新武吕溪的水灾洪祸。两族人在大坡、新开园混居,关系良好而无纷争,甚至通婚。

1875年(光绪元年),受前一年牡丹社事件的影响,清廷扬弃康熙颁布的“封山禁令”,改采积极管理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始大量引入汉人垦拓台湾东部。

1881年(光绪7年),大庄地区水灾,当地一部分平埔族人再度迁徒,其中一支往南迁至新开园。同时,另有一批原居于屏东县恒春地区,并先迁往卑南地区的平埔族人也再度迁至池上地区之大陂、新閞园、万安等聚落。

日治时期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明治27年),清廷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战败后于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日本派兵到台湾接管,随即爆发乙未战争。11月18日,日本官方宣布平定全台。但实际上,台湾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东部因地处后山而最后沦陷地,而池上又是台东最后一个沦陷地。

1896年(日明治29年)1月,日军控制台湾西部各地后,转进台东。当时驻守新开园之副统领刘德杓率领二百余人坚守。5月16日,日军组成讨伐队自高雄搭舰前来。负责攻坚的恒春出张所所长相良长纲先行派员说服原住民组成“义勇队”进驻新开园附近防卫。24日晨,刘德杓率部攻击,伤亡二十余人而退。日军主力于25日登陆,并于31日晨6时对仍留守新开园的刘部发动攻击,随后因炮火不足而停止。次日晨4时再发动攻击时,发觉刘部已退,日军遂进驻新开园。刘部弃守新开园后退驻网绸(今万朝)。日军于6月7 日攻击网绸,刘部退往深山,并翻越中央山脉继续抗日,池上遂沦入日人统治,东部地区也全告陷落。刘德杓2年后始于云林被俘,并遭遣返大陆。

1909年(明治42年),台湾总督府开始推动东部移民计划。新开园有2,370甲原野被划为移民收容适地,因内有大池,于隔年被命名为具有日本风味的“池上”原野,其后所建立之移民村落亦称之为“池上村”(今新兴村)。

1913年(大正2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设立,担负制糖与移民两大事业,其后在池上村兴建210户移民住宅。1919年(大正8年),日本长野县千曲川流域发生洪水,灾民49户移垦池上村。

1920年(大正9年)设置“池上庄”,划归台东厅关山郡管辖。1921年(大正10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组织重整,将移民事业分离,另成立台东开拓株式会社,并改以本岛人为主要招募对象。然而因制度不善、资金不足、环境恶劣等因素,日本人及本岛人移民,皆纷纷求去,此一阶段的移民村彻底失败。

1926年(昭和元年),东线铁路通车,位于大埔的车站地区逐渐取代新开园,变成地方发展的重心。其后大量新竹、苗栗内山移民涌入,池上人口始激增。自1930年(昭和5年)至1940年(昭和15年),1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有余。

战后时期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国34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行政区改制为台东县池上乡,原日本会社地及日本人私有地皆收归国有。政府将池上地区的593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合作农场(今台东农场),355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台糖池上农场(今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1,867公顷余山坡地划归土地银行代管,万朝160余公顷土地则依据《公地放领放租条例》,放领给农民。

池上乡在日治时期时很受日本人的重视,因此当时遗留在池上的建筑古迹也相当多,但是目前在池上乡所保留的古迹建筑只有出现在中华路上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国民小学旁的老旧教师宿舍以及坐落在中西二路上的旧式铁路仓库。

地理环境

池上乡为台东县之花东纵谷平原最北边的平地乡镇,最高行政机关为池上乡公所。乡公所下辖福原、福文、大埔、新兴、庆丰、大坡、锦园、万安、富兴、振兴等共十村。分布于平原地带,人口较多的有福原、福文、大埔、新兴等四村,其中福原、福文、大埔三村为集村、新兴村为散村。该乡之行政、文教、商业中心位于福原村,主要之交通干线台9线以及台湾铁路之池上车站亦通过该区。池上乡东侧之海岸山脉自北而南则为:大坡、庆丰、锦园、万安、富兴、振兴等六个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人口较少的村。

池上乡处于花东纵谷平原中南部,是由新武吕溪冲积扇、龙泉溪冲积扇、大坡溪冲积扇、锦园冲积扇、万安溪冲积扇及富兴河阶共同组成,形成著名的池上平原,范围北自龙泉溪、大坡溪起,南至卑南溪止,东西边分别有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加上雨量充沛的气候栽培出优良的池上米。

历史发展

池上乡的历史发展可源自于清朝光绪年间,池上地区被称为‘新开园’,到了日据时代西元1926年,东线铁路通车开启池上乡的正式发展开垦的历史,日人看见原住民的聚落位在现今大陂池(原称大陂)旁,便取住在大陂池之上的意思,将这里称为池上,隶属于台东厅关山郡管辖,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改设为台东县池上乡;池上乡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从古至今居民主要以农业种植稻米为主,在气候的影响下到米成为昔日进贡日本天皇的贡米,更在民国77年(西元1988年)获得金米奖,成为全台湾品质最优良的稻米品种,也为池上乡的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特产

水稻

油菜花

池上饭包

教育

国民中学

台东县立池上国中

国民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国民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大坡国民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国民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国民小学振兴分校

旅游

池上乡

来到池上乡旅游除了品尝产地直达的池上饭包以外,民众尚可规划前往池上牧野中心、池上蚕桑休闲农场、池上大坡池风景区、以及池上环圳自行车道等等池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池上旅游不仅能品尝美味的白米饭,更能体验在池上悠闲的假日时光,体验山林风情的绝美时刻。

交通

台湾铁路管理局台东线

池上车站

台9线

台20甲线(初来-池上)

县道197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