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彼得堡清真寺 |
释义 | 清真寺简介在苏联之前的俄国沙皇首都圣彼得堡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被称作是“圣彼得堡清真寺”。蓝色大圆顶上的金色新月和49米高的两个喧礼塔隔着涅瓦河遥望彼得大帝亲自监工建造的彼得保罗要塞,这两座古建筑中间有三一大桥沟通,但迥然不同的风格。 清真寺历史在苏联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沙皇帝国为了改善同国内穆斯林民族关系﹐加强对周围穆斯林国家友好﹐沙皇命令建造这座清真寺,大殿可以容纳5000人礼拜,是欧洲第一大清真寺,2010年排名第四。这座清真寺于1911年奠基﹐特聘中亚穆斯林工匠精心雕琢和打造,工程进行二年,1913年正式开放。现任伊玛目凯菲尔·纳西布拉霍格鲁说,如今的圣彼得堡,穆斯林人口将近百万﹐是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2010年数据)。 清真寺建成之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中间的1917年十月革命,从二战之后,圣彼得堡改名为列宁格拉,宗教受到迫害﹐清真寺改为堆放土豆和水果蔬菜的仓库,年久失修,几乎倒塌。 直到1956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苏联,在他的要求下,这座清真寺苏联政府“归还”给官办的穆斯林组织。俄罗斯传统艺术博物馆馆长米克海尔·皮沃托维斯基说:“俄罗斯传统的国教是东正教﹐但伊斯兰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之一。” 他说:“沙皇帝国在20世纪初期﹐实行对外开放。 这座清真寺是当时首都一项重要新建筑﹐标志着当时的政治取向,沙皇承认伊斯兰是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他命令为俄罗斯的穆斯林建造他们的崇拜场所。 有一句古老的成语:扒开俄罗斯﹐就会露出鞑靼人。” “鞑靼人”是俄罗斯人对东方穆斯林的总称﹐其中包括哈萨克人﹑突厥民族和土耳其人﹐说明俄罗斯古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穆斯林是其中一员。三百年前﹐彼得大帝决定在圣彼得堡定都的时候﹐他曾招募伏尔加河的穆斯林工匠帮助他建设﹐后来这些人定居在首都﹐是这里最早的穆斯林居民﹐有数千人。 为了开展对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关系﹐他于1716年指令翻译《古兰经》﹐六年后第一部俄文翻译《古兰经》正式出版。 二百年后﹐伊斯兰形成了对俄罗斯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俄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4月17日发表诏书﹐宣布俄罗斯尊重各种宗教信仰﹐当时居住的首都的穆斯林社会要求建立清真寺﹐他们获得了沙皇恩准。沙皇政府对建造清真寺不给拨款﹐要求穆斯林自己筹措建设经费。 当时有一位沙皇亚洲军团首领阿布杜·阿齐兹·达威莱特辛将军﹐他是鞑靼穆斯林﹐从麦加朝觐归来﹐成为穆斯林社会的领袖。 他曾向沙皇提议改善对待穆斯林的优惠政策﹐并且在穆斯林社会筹措建造清真寺经费﹐一次收集了14万卢比﹐又向邻近的布哈里拉国王求助﹐在圣彼得堡购置现在清真寺所在位置的土地﹐最后建成了这座清真寺。今年82岁高龄的老太太塔蒂亚娜·斯帖杰维奇不是穆斯林﹐但一直居住的圣彼得堡的穆斯林居民区﹐一生见证了穆斯林的兴衰与变迁。 她说﹕“在苏联时期﹐穆斯林比任何宗教的信徒都虔诚﹐他们没有停止过礼拜和斋戒。 有许多穆斯林﹐名义上是苏联共产党员﹐内心里崇拜真主﹐每天都在家里礼拜。 当时苏联对穆斯林﹐不如对基督教那么表现的仇恨,在那严厉的年代里﹐总还是对穆斯林信仰放宽﹐不紧逼﹐斯大林之后﹐许多清真寺都陆续开放了。” 圣彼得堡清真寺1956年“归还”给穆斯林﹐重新开放﹐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是一个机缘。 宗教背景居住在圣彼得堡的穆斯林﹐是一个多种族社会﹐内分22个不同民族﹐通用俄语﹐这是穆斯林共同礼拜﹑祈祷和学习伊斯兰的场所。 现任伊玛目有一位助手塔赫辛·纳林里﹐他是土耳其人﹐担任阿拉伯文教学﹐现有三十名学员﹐重点学习《古兰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