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颢书院 |
释义 | 历史演变唐末五代时,晋城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占据。军阀攻守无常,得失不定,百姓苦不堪言。 一直到北宋年间,山西的教育都很不发达。朝廷的官员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山西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很多,但中举者寥寥。时任谏议大夫的山西籍官员司马光提出增加山西学子的录取名额但未被采纳。但山西的教育状况却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司马光于是建议选派一名重视教育的官员到山西历练。 公元106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晋城县令,坚持“以教化为先”,兴办乡学,发展教育,建立乡校72所、社学数十所。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其大儒、“程朱理学”创始人的身份,都曾在古书院讲学。据《凤台县志》记载,“儿童所读书,(程颢)亲为正句读”,晋城古书院因此而名声大噪。晋城也因了程颢和其所办的乡学,民风为之一变,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动人景象。宋时的提刑学士黄廉赞誉“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风台县志》卷之十七)。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程颢书院在创建60年后遭遇第一次劫难。由于战乱影响,书院中求学的学子开始迁居陵川,这也成就了陵川一地在金代的文化繁荣。据后世统计,陵川仅在金代科举中曾涌现7位状元。 公元1214年,即金贞 二年,晋城发生大规模兵乱,城中建筑大多被毁,程颢书院也未能幸免。金亡后,泽州郡守段直邀请“程氏门人”李俊民重返晋城兴办教育。元泰定年间,郡守重建明道先生祠堂,并于1342年将祠堂迁至旧址。 明代,随着程朱理学被奉为正宗官学,各地的书院也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此时的程颢书院开始趋于完备并延至后世。万历四十八年,泽州知州王所用立志继承程颢遗教,在书院原址重建“文昌书院”,文昌书院的修建,使得晋城的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程颢创办的书院在沉寂百年之后,迎来了它的又一次辉煌。 清光绪初年,书院更名为“明道书院”。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明道书院变更为“书院小学”,书院村中的很多老人幼时都曾在这里上过学。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程颢书院先后成为牺盟会晋城分会、决死三纵队晋城独立第三营驻地,陈赓、谢富治部队曾驻扎这里。程颢书院中的晋院、何园的阁楼墙壁上还保留有革命标语和宣传壁画,并已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程颢与程朱理学程颢,字伯纯,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程颢上疏反对变法受到排挤,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学术和教育。宋神宗逝世后,司马光回京任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还未动身就患病而死。时年53岁。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