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302159230

·条码:9787302159230

·版次:2008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

内容简介

作者李布斯金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设计师。

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

--丹尼尔。李布斯金

本书特色:

1、了解世界著名建筑师李布斯金的经历和艺术观念。

2、作为一本自传性作品,该书充满了传主的人生传奇、建筑理念以及艺术感受。能让读者在故事之中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

3、从书中可以认识到生活与建筑的关系。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 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圆弧的屋顶、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没有一个空间不让人驻足反思……

本书出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更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内容提要:作者李布斯金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设计师。本书是李布斯金取得纽约世贸大厦重建委托后所撰写的书,他用十多个主题来阐述他的生活经验和想法如何影响传递到他设计的空间上,内容及笔法平易近人且令人动容,而且也有不少他和其他知名建筑师间有趣的互动叙述,以打破常规的叙述方法将话题引入公共空间,并且分享他对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在世贸中心旧址上建造的1776自由塔的看法。李布斯金通过他不寻常的背景和全球化视角,探索有关灾难与希望的思想,以及建筑何以纪念和重塑人类经历的途径。

--------------------------------------------------------------------------------

作者简介

丹尼尔·李布斯金,犹太裔波兰人,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柏林犹太博物馆、奥斯纳布吕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进行中的博物馆兴建方案有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1990年创立李布斯金工作室,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

媒体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张永和

我见过李先生五次。

第一次是1982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后来写了《匡溪行》。 第二次是1992年,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第三次是1996年,在北京。他在清华讲演,我给他当翻译。 第四次的时间记不清了,应在1993 和1996之间,我在美国莱斯大学教书,他来评图。 第五次是2001年,又是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前三次都有机会和李聊聊,很受益。第五次是和“土木”展的一群中国建筑师同行,所以没机会单独

说话。

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记住了李说的一句话,是1996年在北京那次。清华讲演后,我们一起吃晚饭。席间我谈起我的一个理想:在中国办一所先锋的建筑学校。我以为李一定会认同。不想李说:就是办所建筑学校,不一定先锋。我当时马上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来回琢磨,形成了这样的理解:从事建筑,包括建筑实践和建筑教育,首先要有个认真严肃的态度,先锋不先锋并不重要。先锋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思考方式。无论李讲的是否真是这么回事,这句话后来对我工作影响很大。 借李先生自传中文版出版之际,向他道个谢。 2006年11月于波士顿 附:《匡溪行》 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晴雪,我们一行人在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校园里到处寻找建筑系。遍寻不着,叫住一个学生问路,他指着我们前面不远的一行三人说道:“跟他们走就到了建筑系,如果你们认为那是建筑系的话。”听得出来他话中有话。没时间多问,我们便尾随那三人进了一个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里缩得极小的瞳孔放大开了之后,才发现眼前满是艺术作品:炭笔画、丝网印刷版画、各种雕塑——木头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这里到底是绘画系还是雕塑系,旁边一个同来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诉我:“这儿就是建筑系!” 这里静悄悄的;不像我们自己的工作室,摇滚乐总是放得震耳欲聋。天花板很低,使本来已挺拥挤的工作室,到处显得满满的。建筑系主任,也是这里唯一的建筑教授,对我们抱怨道:“地方实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个学生。”他姓李布斯金,名丹尼尔(Daniel Libskind),波兰人,三十来岁,个子不高,一张方脸,有棱有角的。 在工作室里遛了一圈,除了一个日本留学生搞的东西看得出是房子,其余的似乎都是绘画或雕塑,和建筑没什么联系。然而细看之下,就发现它们与一般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卡尔?朱的雕塑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尺度结构的缩小模型,人们很容易想象自己(人形)处于这个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说这个雕塑暗示了一种不是雕塑而是建筑的性质:可居性。泰国留学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异曲同工。雕塑家贾柯梅蒂(Giacometti)对这些作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广场》:一块平板上几个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动感创造了广场的空荡感觉。王泽的作品比较容易读,是建筑元素的组合构成,可能是分析性质的,也可能是表现废墟。这里建筑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变形了、抽象了。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在一间没有窗子的小房间里,是两个年龄较大的学生的合作。我也不知为什么喜欢它:它显然象征着什么,我也琢磨不出来,人家讲给我听,我也没听懂。这件作品有种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至于它的建筑性在哪里,恐怕只有天知道。 一个穿着围裙、浑身是土的学生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件刚出炉的陶塑。他的眼睛和他的同学们一样,放出一种特殊的光芒,令人联想到修道士。其实他们的生活和真的修道士也差不多。匡溪艺术学院在密歇根州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上,离最近的城市底特律开车也要一个小时。建筑系没有任何课程安排,学生从入学起搞一个题目(极少数人搞两至三个),搞完了就毕业,一般总要两三年。多数学生一年365天全部在工作室里,难怪泡出了这种献身建筑(或艺术)的目光。 李布斯金教授的目光好像不及学生们的来得清澈,却也明亮。他一听我是中国来的,就马上提到有一位中国建筑教授是匡溪的毕业生,并请我代他问候。我想大概是清华的吴良镛先生。如果不错的话,就在此转代匡溪建筑系向吴先生的问好。 看到李教授的学生们的作品,他自己的东西也可想而知。同一组题为《尽端空间》的作品,尽管标题各有千秋,看上去实是大同小异。作为纯绘画来讲,他的画构图均衡严整,繁而不乱,组织得疏密有序,还颇有一种音乐感,画面上火柴棍似的简单建筑型体像交响乐队中的一件件乐器,在一定的结构里面组成既复杂又和谐的整体。 我认为匡溪师生的作品是非常理性的,其具体特征是高度抽象性。事物不是被他们宏观地概括了就是微观地分析了,最终都是得到一组基本的造型元素。要进一步理解他们的作品,得对理性和逻辑两个概念有所认识。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布努艾尔(Luis Bunuel)在拍摄他的第一部影片时的主导思想是绝不要任何理智的镜头,其实这一想法本身就特理智。影片拍好后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场面,但其后的理性主义构思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理性和逻辑的分家在匡溪师生的作品中也是很突出的。李教授的画中尺度和空间(二相度还是三相度)都是有意识地混淆了的,又是理性的无逻辑。看来超越一般形式逻辑的范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抽象方法。 匡溪的师生们还试着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手法,似乎比较勉强,倒不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常把诗句直接写在墙柱牌匾上来得明了。我自己在写硕士论文时也曾模仿匡溪的方法用唐诗作题材画过几张,想试试中西合璧在这方面的可能性。 匡溪搞的这套到底算不算建筑?我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到目前为止,美国建筑师学会仍不承认匡溪的建筑硕士学位,等于是消极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不知能否效法其他学科,把匡溪的东西算作“理论建筑”。实际上他们这伙学生大多数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还开过自己的事务所;他们回到学校来读研究生(匡溪只有硕士学位),到底可以学点儿什么,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匡溪艺术学院从房舍到庭园都是老沙里宁精心设计的。爬着常春藤的砖墙,沉重的拼花木门,以及静静地坐落在庭院内的雕塑,都散发出一种浓重的学府气氛。很显然,老沙也正通过他的作品谈着他对建筑及建筑教育的看法……

--------------------------------------------------------------------------------

编辑推荐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 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圆弧的屋顶、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没有一个空间不让人驻足反思……

本书出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更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

目录

1. 地基

2. 场所艺术

3. 光

4. 建筑

5. 面容

6. 心血

7. 提案

8. 看不见的力量

9. 材料

10. 拉郎配

11. 信念

致谢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5: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