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坊前明朝沈家大院 |
释义 | 百科名片位于兰陵镇的沈坊前村尚有一座较为完整的古宅院。该古宅系明代大财主沈家祖辈所造。原是一座一进三院、三进九院的古式建筑大宅院,共有房屋楼162间,全是青砖瓦房。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原因,原一进院夷为平地,第三进院(最后一进院)于1975年由村支部接管,建有办公室等。只留二进院东西两院,现有房21间。 简介以现存的古屋观察,建筑以砖木构架,屋梁采用双层梁扣榫。造型典雅古朴,青砖砌筑,屋脊平缓,饰檐美观大方。正房设有走廊,全是木质顶柱,院内配有东西厢房。至今尚存完整的二进院过道门楼,山头飞檐饰有“祥云”青瓦,两边伸出的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的图案。下边门两旁的枕石和石鼓完整无损。整体建筑设计讲究,装饰古香古色。 据了解,沈家祖人在1943年时,为避乱举家前往台儿庄、徐州等地居住,从此走向没落。其后人相继在“土改”和“文革”中受冲击,无家谱记载。 据沈家大院后裔沈兆一回忆,沈兆一的父辈为沈锡凡(叔辈沈锡珍),祖父兄弟仨(沈家贞、沈祐贞、沈利贞)。追溯到老祖父由上向下顺延:最早一辈为沈涧、沈溪,其次为沈鸿,第三辈为沈福昌、沈寿贞,这样顺其推至沈兆一为第六辈了。真正发家是沈鸿这一辈(第二代),以此推算,该宅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 据现任村委主任王涛介绍,沈家大院最鼎盛时期拥有土地30—40顷(每顷100亩),其中延伸到江苏清墩一带的土地就有500多亩,当时在横山一带的9座商业作坊,只有孙家一座油坊,其余8座为沈家所有。而且沈坊前村四周建有炮楼,院中拥有奴婢、用人多达70—80人,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财主。 沈家祖辈过去很穷,以靠卖烧饼为生。传说家人赶兰陵集,回来多在村头的土地庙歇脚,常见老母鸡领着一窝小鸡往烧饼笼子里钻。回家将此事告诉老人,老人告诉他再遇此事,把鸡挑到家来。当家人再一次来到土地庙时,放倒烧饼篓子,老母鸡领着小鸡钻了进去。家人于是挑起往家赶,一路上越挑越沉,回家掀篓子一看,让人惊呆了,老母鸡变成大元宝,小鸡变成一堆银锞子……这故事虽属传说,却说明沈家是靠外财发家的,也给沈家发展史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到沈兆一父亲这一辈,其父沈锡凡与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杜季伟是同学,皆为二祖父赵祐贞的学生,杜季伟从小上学受到沈家的接济,以后杜季伟退休定居济南,见到家乡人仍不忘沈家的恩情。因此,在当时四邻之乡对沈家祖人均有“大善人”的说法。 至今村中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反映这样一个说法,即沈家大院的建筑是参考由北京带来的图纸设计的。虽无从考究,从它的设计古朴典雅,尚存古色古香的风貌来看,该说法不无真实。同时,自1943年沈兆一全家搬出沈家大院后,该宅经历了打李子赢、打二十六师、淮海战役、土地改革的年代,至1950年前后该宅又安过鞋袜厂、粮所等,足以说明它的位置重要性和使用价值。 近年来,该古宅得到兰陵镇政府和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它的建筑风格和人文价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并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调查。如加以开发利用,不但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且必将成为发展本县的旅游事业,展示苍山民俗风土人情的一个新的亮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