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潼关古战场遗址 |
释义 | 清明会船看神潼,神潼会船闯天下。 扫平倭寇威震天, 华夏英雄美名扬。 神潼关———位于姜堰市俞垛镇花庄村西约3华里,东临南北走向的卤汀河(卤汀河南经泰州通长江,北接兴化通山东,水足河宽,为一自然形成的交通河),南面、北面均有通向江都境内的自然河流,其正东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河道,流经俞垛、溱潼、东台等地。 神潼关为一水中半岛,地势较高,形似荷叶,自古未受水淹。当地百姓都称之为“荷叶地”,取永不沉没之意。神潼关地处东西南北交通河道的要冲,又是三县交界之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去,在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里下河地区,人们往来交通均以水上为主,镇守此处,可扼南北东西水上之交通。 相传“神潼关”是因戚继光部将侯必成在此抗倭而得名。 日本从10世纪开始,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内战中失败的溃兵败将,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在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和组织下,从元末明初开始,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对中国沿海进行抢掠,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15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各封建诸侯国林立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争着来与明朝通商。日本各诸侯国之间常为争夺勘合执照进行斗争。世宗嘉靖初年,两批日本使船为争夺贸易,竟在中国土地上厮杀,发生所谓“争贡之役”。明世宗于1523年(嘉靖二年)后采取闭关政策,禁止与日本通商。于是日本海盗商人就进一步与沿海一带土豪奸商勾结,由他们引领,深入内地,进行抢劫。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更攻陷州县,烧杀淫掠,成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极大祸害。苏北里下河一带也常受到海盗倭寇的侵扰。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顺卤汀河南下,在江苏盐城至镇江一线巡视布防抗倭。行至俞垛叶甸花庄村地段时,戚继光发现此处河网密布,东西南北水上交通便利,“荷叶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派手下的年轻战将侯必成镇守此处。一日,侯必成睡梦中见一孩童向他透露军情:“明日将有倭寇来袭。”侯必成立即起床组织部属隐蔽迎战,结果大获全胜。这一仗是侯必成镇守“荷叶地”的第一仗,他认为梦中孩童示警功劳最大,因此将“荷叶地”改称“神童关”。因“神童关”地处水乡泽国,后人又将“神童关”写成“神潼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中后期,朝廷昏庸腐败,军队有名无实,国家有国无防,戚继光立志抗倭,果断提出:只要朝廷出饷,不需朝廷出兵。戚继光在山东老家招募青壮民兵亲自训练,戚家军训练有素,作风顽强,勇猛善战,但毕竟开初人数有限,因此,侯必成镇守神潼关所带兵士仅几十人,侯必成虽然年轻(时年19岁),却颇具将帅之才,他学习戚继光训练民兵的做法,发动当地群众共同抗倭。他挑选善驾舟楫的水乡青壮年农民,制造轻便快捷的划船快舟,利用农闲,日夜加紧训练,他们的武器就是竹篙、木桨、弓箭、长矛。侯必成训练的民兵遍及四乡八镇,东至溱潼、俞垛,西至樊川、小纪,南至朱庄、港口,北至沈 、周庄。 侯必成镇守神潼关,带领民兵与倭寇英勇作战,屡战屡胜,威名远扬,致使倭人不敢轻易袭扰苏北里下河一带。因此,倭寇对侯必成恨之入骨。一次,倭寇利用农忙,民兵都在远处的田地里忙于农事,夜间偷袭神潼关,侯必成虽率领部属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为了纪念抗倭民族英雄侯必成,当地人民募钱在卤汀河畔建立侯王殿,供奉侯将军像以昭永远;并于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在卤汀河上举行集会,他们划船来到神潼关遍撒饭食于卤汀河以示祭祀,并举行舟船竞赛,表现勇往直前奋力当先的英雄气概,彰显全民皆兵便能所向无敌的华夏民族抗争精神。神潼关会船节具有苏北里下河民间风俗特点,《中华全国风俗志》、《泰县民俗谈》以及民间流传的《港口竹枝词》均有记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