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双娇山群 |
释义 | 命名:江西区调队1974年命名(1∶50万江西地质图说明书,1974)。命名剖面主要是位于赣西北修水、武宁、铜教和瑞昌、德安等县境内,即九岭背斜核部及两翼地区。 沿革:1926年刘季辰调查万年、东乡一带地质时,将赣东北变质岩称为“演吉岭群”,属前泥盆系。1930年王竹泉在修水流域地质调查时,称赣西北变质岩为“上樵山层”,定为寒武系或震旦系。此后李毓尧(1933)和盛莘夫(1942)再次于修水流域进行地质调查时,则称其为“双娇山系”,属震旦系。直到50年代中期均沿用此名,但时代仍归属前震旦系。1974年江西区调队改称为双娇山群,并依其岩性特征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上亚群的第二岩组即上双娇山群,仅指于1979年在修水观音阁所确定的不整面以上之地层,其时代属于新元古代(相当修水群)。 特征:下部主要以青灰、黑灰色凝灰质板岩、粉砂凝灰质板岩、绿泥绢云板岩为主,间夹变质细屑沉凝灰岩、变石英角斑岩及变余凝灰质粉砂岩,在修水地区发育有底部砾岩;上部为青灰、灰黑色薄—中厚层凝灰质板岩,夹深灰色中厚层变质粉砂细屑沉凝灰岩及变凝灰质粉砂岩,底部常为一套变余杂砾岩,向上于板岩中常可见有鲍马序列。富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infriara, Leiominuscula minuta, Zonosphaeridium minutum, Trachysphaeridium hyalinum, T. Rugosum, Lophosphaeridium rugosum, Dictyosphaera sinica, Margominuscula rugosa, Zonosphae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Laminarites sp.等。与下伏的下双娇山群,上覆的震旦系硐门组砂岩均为不整合接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