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审计志
释义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上海审计志》今日问世了。《上海审计志》的如期出版,是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上海审计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审计志办公室和市审计局各处室编写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上海审计志》的编写,是从1987年开始的,先后动员组织了50余人,历时7年,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编纂任务。

《上海审计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1984年6月上海市审计局成立到1990年底六年半时间的审计机构、人员、审计组织体系、各类审计业务和审计科研培训等,着重收编了上海国家审计机关建立后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机构的发展和业务开展情况。同时也适当收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民国政府期间的部分审计工作内容。我国审计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远的不说,即使是上海市审计局建立到1990年这一期间的审计工作,内容也非常丰富。上海市各级审计机关从1984年成立到1990年这段时期的主要审计活动,已编入本志。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有些内容尚未能编入。在编纂工作中,也有不足之处。这都有待于今后的完善和改进。

1984年以来,上海的审计工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先后提出的“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和“积极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围绕上海市的经济建设中心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对严肃财经纪律,增加财政收入,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作用。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注重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对审计干部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品德,从而初步建设成一支廉洁、高效、求实、为民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人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上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十分重视编纂志书工作,并肯定志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和作用。《上海审计志》同其他志书一样,也具有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作用。《上海审计志》的编纂出版,不论是当代审计工作者,还是后代审计工作者,都可从中了解审计的历史,作为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审计事业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培养教育新一代审计人员的重要教材。

我们希望,《上海审计志》出版以后,继续发掘和积累资料,为编纂内容更完善、更丰富的新的审计志打好基础。这是《上海审计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也是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愿望。

凡例

(一)本志为上海市审计专业志,上限不限,下限一般至1990年,部分延至1993年。重点记述1984年6月上海市审计局建立后本市的审计活动。

(二)本志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在篇、章、节的设置中,机构、业务有分列在各篇、章的,也有合列在同篇、章的。

(三)本志以目前审计系统习惯沿用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分类方法,需重点反映的内容单列篇或章予以记述。专业分类中,节以上以审计的对象分(如工业交通企业审计等);节以下的目均以审计内容分(如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

(四)在记述专业审计时,为能体现内容的完整性,主要记述审计的依据(或社会背景)、审计出的问题、处理结果和社会影响或效果等。

(五)本志不设人物篇,采取以事系人的记述方法。

(六)本志中的年、月、日及出现的金额等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1949年5月27日以前先写历史纪年,后注公元纪年。如“民国25年(1936年)”。所列金额一般以万元为单位(建国前除外),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

(七)本志中的建国前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建国后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解放后指1949年5月27日以后。

(八)本志记述查处的各类经济案件,均以当时的政策、法规为处理依据。

(九)编入本志的资料,均系实际发生的事实,为尊重历史,凡涉及到部门、单位名称的,也据实写明。

总述

我国国家审计,在秦汉以前就出现独立于财物经营机构以外的财政监督机构——比部,到隋唐发展得比较成熟。北宋淳化年间设置审计院,始有审计之名,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清两代,由财政部门兼管财政监督工作,在形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根据孙中山五权分立的国家政体组织形式,政府审计归属监察系统,之后又经历了发展演变过程。

上海地区的国家(政府)审计历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民国元年(1912年)9月,北京北洋政府国务院宣布成立审计处,各省设置审计分处。当时上海隶属江苏省,有关审计事宜由江苏省审计分处管辖。民国3年6月,北洋政府国务院的审计处改为审计院,并撤销各省审计分处。民国16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次年2月设审计院;4月公布审计法;12月公布审计法施行细则。上海特别市政府于民国16年7月7日成立,在特别市政府下设秘书处,秘书处的第三科设审计、稽核两股,并制定各项会计、审计办法。民国17年10月后,国民政府中央实行五院制(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监察院下设审计部,独立于四院之外行使审计监察职权,并于民国18年10月公布了审计部组织法。民国21年6月公布各省审计处组织法,以设置地方审计机构。民国24年4月,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四省市审计处以及津浦铁路审计办事处首先成立。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上海审计处停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5月,审计部上海审计处恢复工作,同时在上海增设了国营招商局审计办事处和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审计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里,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中,财政、税务、银行、物价等部门行使专业监督职责,审计监督则由财政部和监察部的会计检查或财政监察所代替,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关(机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决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从此,审计的地位、权限、任务在新中国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确认。1983年6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县审计局。要求市财政局负责建立市审计机关筹备组,并以市财政局监察处为筹建工作班子。1984年6月18日,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市审计局成立大会,至同年9月,本市22个区、县相继建立了区、县审计局。随着区、县建制变化,区、县审计局也有所变动。至1990年底,除市审计局外,还有21个区、县审计局,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共有审计干部1161人。

在解放前,上海的国家银行、上海市银行、官办大型企业,都曾设立审计性质的内部稽核部门,履行监督职能。解放后,内部审计、稽核工作一度停止。本市各级审计机关建立后,市属各部门、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下陆续建立。至1990年底,全市工业、商业、基本建设和行政事业等系统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1520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4954人,其中专职审计人员2623人。

解放前,上海的民间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定发展,全国第一家会计师公会就建立在上海。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即全部歇业。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公有制为主基础上多种经济成份蓬勃发展,民间审计组织又逐步发展起来。1981年,上海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师事务所、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组织相继成立。1985年5月,上海市审计学会成立后,即开始酝酿建立审计系统内的审计师事务所(连同会计师事务所统称社会审计组织)。1986年4月,上海市审计学会所属的审计咨询服务部成立,正式对外承办社会审计业务。1987年2月,市审计学会审计咨询服务部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批准,改名为上海审计事务所,1989年4月又易名为上海市审计事务所。1987年开始,市审计事务所在各区、县先后成立了20个分所。1989年,各区、县的审计事务分所改由当地审计局管理、指导,同市审计事务所脱离隶属关系。1988年1月,上海市审计事务所成立行业分所,至1990年年底,全市共有9个行业分所。全市社会审计固定从业人员有330人(不包括东华审计事务所和各会计师事务所)。

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相继建立后,以国家审计为主导,连同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发展,上海市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网络。

本市各级审计机关建立以来,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开展审计监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发展审计工作。1984年下半年至1986年,在加强审计监督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的同时,重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较早地运用审计调查方法,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经济信息,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这一方法得到逐步完善,并运用于各个审计领域和项目中。1986~1988年,企业之间普遍进行横向经济联合的合作经营方式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市审计局及时提出通过审计,帮助企业改善管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简称“一审二帮三促”),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方法。1988~1990年,针对经济领域中的消费基金膨胀、基建规模失控等问题,审计机关配合各级政府治理整顿经济秩序,查处重大的违纪案件,特别注意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问题的审计。与此同时,市审计局对区、县政府财政采用了预审计方法,使区、县政府领导及早了解情况,也为区、县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市审计局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推行综合审计等方法,使审计的内容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上述审计方法的运用,不但加强了审计的力度,也反映了上海审计工作的地方特色。

本市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注意抓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市审计局建立后即向各级审计机关的干部提出“清正廉明,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艰苦创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之后,又提出要发扬“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丝不苟”的精神,自觉维护审计人员的形象。1986年4月,市审计局制订了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核心内容的审计人员八项守则,并坚持在每年4月对干部执行守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1987年,在全市审计机关系统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随后提出以“廉洁、高效、求实、为民”的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建立以来至1990年,有17个区、县审计局50余次被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有3个单位被上海市和审计署评为先进集体;全市审计机关有近半数人员受到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的记功、记大功等奖励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3位人员分别被评为上海市和审计署机关系统的劳动模范。上海审计系统一支“廉洁、高效、求实、为民”的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审计作为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给审计工作带来新任务,提出新要求,扩大新领域,审计部门也必须去探索、研究新问题,改进、完善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后记

在全体《上海审计志》修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志在上海市审计局建局10周年之际面世了。

在本志的编纂、出版过程中,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财政志》办公室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本市各区、县审计局为本志提供了大量资料;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提供了有关资料和数据。在本志内部审稿过程中,郁云龙、王礼三、傅其浩、张志浩、沈志成、郑儒娟、徐蔚、陈明旺、葛爱玲等同志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本志面世之际,仅向所有为本志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本志篇幅的局限及对整体结构协调的考虑,我们在各区、县审计局提供的材料中,一般选用了1~3个案例不等,所供材料未能一一编入,敬请鉴谅。由于我们编辑水平的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亦请读者指正。

修志人员名录

《上海审计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赵洪元 汪宗熙 徐惠勇 沈家桢

主任 靳曾德 
 
 

副主任 於榕 张平之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法明 王永康 王明泽 叶国强 劳树德 李高武 李春

张平之 张承祖 严厚基 於榕 周仁清 赵友良 蒋云台

靳曾德 蔡元来 
 
 
 
 

办公室主任 李高武(前) 王明泽


 
 
 
 
 
 
 
 
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殿专 严厚基 张元(前) 施健行(前) 凌宝泉 眭伟明(前) 《上海审计志》编纂人员

主编 蔡元来

副主编 王明泽 撰稿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殿专 尤月琴 王鸿伟 朱君健 吴宏斌 吴茵蝶 严厚基

余浩刚 祁鸣 张元 陈宝明 姚诚 施安伦 施健行

徐龙海 凌宝泉 康国富 黄秋照 蒋云台 
 
提供资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劲柏 张瑞璋 张鸣 陈丽菊 陈佩英 杨志刚 林忠华

周国杰 宣明忠 高文政 黄广成 
 
 
《上海审计志》审定人员

顾树桢 李家齐 吴云溥 姚秉楠 刘其奎 曹宪镛 王渭泉 张生元

何承 赵洪元 徐惠勇 沈家桢 靳曾德 於榕 张平之 

摄影 张鸣

图片设计 于殿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