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延坪镇 |
释义 | --基本情况延坪镇位于山阳县东南部,东西南北分别与天桥镇、银花镇、中村镇、法官镇、石佛寺镇、西川镇相邻。靳家河穿镇而过。镇政府机关驻地白沙村腰庄子,距县城68公里。辖中节沟、白沙、丰树、马家店、龙洞沟、铁炉凹、泉河、李家河、茶胡岭,篙坪河、青石河、两岔河、西河、正沟、五沟15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全镇3196户14015人,农业人口12884人,镇域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人。全镇耕地13965亩,人均1.0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13元。 --历史延革史载清初有阎姓居于此,起名阎家坪,后演变为延坪。民主革命时期,曾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和解放区。建国后,于1950年2月建立延坪乡人民政府,责属四区(漫川)。1953年5月,改乡为生产管理区,责属八区(西泉)。1956年2月,隶属漫川区。1958年11月,隶属和平(西泉)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销生产管区,建立延坪人民公社,隶属漫川区。1984年9月,改公社为乡建制,隶属漫川区。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延坪镇与马家店镇合并成立延坪乡,2011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撤乡与西泉合并为延坪镇,镇政府驻地为白沙村街道。 --气候特点延坪镇地处小天竺山南麓,为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区镇,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5%.河川沟台地约占5%。土壤以黑沙土、黄沙土居多。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海拔一般为700-1300米,年均气温10.4-13.6C,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无霜期195-214天,属中温、高寒相间气候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辖区主要山脉为鹘岭支脉。白龙洞梁,位于西泉北部,南北走向,峰高1543米。山腰有风景奇特的白龙洞。 莫拿岩,位于西泉镇南,峰高1065米。因山势险峻,岩多树少,携物难行,故名“莫拿岩”。 主要河流靳家河,源于西泉镇北部,流经西泉、延坪、法官至漫川流入金钱河,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424平方公里。篙坪河、李家河为靳家河支流。 --经济状况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卞要从李粮食作物和经挤作物的种梢乃家庭养殖。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豆类、水稻、薯类次之。经挤作物以茶叶、薯蒙为主,同时发展杜仲、板栗、油桐等特色产业。目前有茶园5000多亩,杜仲11000亩,币栗12555亩。林业以荒山造林为主,全镇宜林面积10万亩。累计造林1.5万亩,其中经济林1万亩。森林主要分布在小天竺山及其周围山头,多为针、阔叶馄交林。 --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白龙洞,位于西泉五沟村,为天然洞穴。洞口呈椭圆形,洞高24米,宽35米,长43米。洞内通风良好,洞底平坦,洞内生长形状各异的钟乳石、天桥、石塔、石佛、石龙等,公路直达洞口。1988年县政协正式开发对外开放,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石榔,共有五棵,分别分布在泉河村3棵,李家河村1棵,最大的一棵树围5米,高35米,据考有两千年树龄,已列入县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龙洞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原西泉乡政府大本东南部,沟长约1.5公里,景点有二龙戏珠、龙洞瀑布等9处自然景观。 --山阳县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建县距今已1700余年,山阳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因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相对较少,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东与丹凤、商南为邻,西与镇安、柞水交界,南与湖北省郧西县毗邻,北与殷州区接壤。全县辖23个镇,324个村(居),13.04万户44.97万人。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居商洛第一,陕西第六。境内森林面积373万亩,森林覆盖率62.9%。气候湿润,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河流有金钱河,汇入汉江;银花河,汇入丹江。 中文名称:山阳县 外文名称: Shan Yang Countr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 陕西东南部 下辖地区:城关镇、高坝镇、长沟镇、银花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14 邮政区码: 7264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商洛市 面积: 3514平方公里 人口: 42万 气候条件: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天竺山、月亮洞、白龙洞、太白洞、石人 行政区划代码: 611024 --位置山阳县位于秦岭东南侧,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中南部,地跨东经109度32分至110度29分,北纬33度9分至33度42分。东至银花、晏马与丹凤县、商南县为邻;西到杨地、袁家沟与镇安县、柞水县交界;北依流岭与商县接壤;南抵郧岭与湖北省郧西县毗连,有百多公里长的省界线。 山阳县城与周围邻县城的距离是:西经界河距镇安县城142公里,经九里坪距柞水县城146公里;北经下官坊距商县城60公里;东经银花距丹凤县城112公里,距商南县城133公里;南经漫川关距郧西县城140公里。山阳县城距省城西安200公里;距首都北京经河南道1288公里,经山西道1338公里。 --历史沿革山阳,史称丰阳。西晋泰始二年(266)设县名丰阳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置山阳县,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建县距今已1700余年。 西晋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南部及平阳北部设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地。建武元年(317年)撤。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皇兴四年(470)为东上洛郡治所。永平四年(511)东上洛郡改名上庸郡,仍为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属商州。大业三年(607)属上洛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属于商州。唐景龙二年(708年)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天宝元年(742)属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属京兆府。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属永兴军路。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名山阳县。金初属京兆府路。贞元二年(1154)废县为镇,属上洛县。元复设丰阳县。属奉元路。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为山阳县,属商州。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属汉中道。民国十六年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属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属商雒分区。1950年属商雒专区。1964年商雒专区改名为商洛专区。1970年商洛专区改称商洛地区,山阳县均属之。2001年8月31日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山阳县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历史上先后设置过丰阳县、阳亭县、西丰县、漫川县和山阳县,疆域各不相同。 丰阳县疆域 西晋泰始二年(266)析商县南部及平阳县北部置丰阳县,初置疆域较大,相当于今之山阳全部、镇安全部和柞水大部、宁陕少部,总面积约八千平方公里。南北朝,丰阳县时分时合,治域时大时小。南朝·宋在占领丰阳期间,曾析丰阳北部设阳亭县,析丰阳西部设西丰县。南齐撤销阳亭县和西丰县,治域并入丰阳县。西魏废帝二年(583),析丰阳县南部设漫川县,至北周撤销,辖地仍入丰阳县。隋时,丰阳县疆域又有扩大。开皇三年(583)废南阳县,其北部(上津)划归丰阳县。唐代,丰阳县域划小。万岁通天元年(696),析丰阳县西部置安业县,治域相当于今之镇安县。南宋时,丰阳为宋金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割商、秦之半畀金,在丰阳县中部鹘岭设关为界,丰阳县治域缩小到鹘岭以南的狭长地段。元初和明初,丰阳县域大体沿袭唐制,不久即以户口太少,降县为镇、为巡检司。 山阳县疆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升丰阳巡检司为山阳县,其疆域北依流岭,南抵郧岭,西至界河,东临丹江,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清代沿袭明制。民国三十七年(1948),龙驹寨设治局成立,县东重镇竹林关划归设治局。 现之疆域,东西长88.5公里,南北宽60.7公里,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是商洛地区最大的县。以县城为中心,距四隅的路程是:东至湘平店58公里,西至界河街66公里,北至下官坊18公里,南至漫川关70公里。绘成版图,北短南长,东窄西宽,形若一面风展旌旗。 山阳县辖23个镇:城关镇、高坝镇、天竺山镇、中村镇、银花镇、西照川镇 、漫川关镇、南宽坪镇、户家垣镇、杨地镇、牛耳川镇、小河口镇、色河铺镇、板岩镇、元子街镇、十里铺镇、双坪镇、两岭镇、王闫镇、天桥镇、石佛寺镇、法官镇、延坪镇。 --主要特色盛产中药材黄姜,桐油,核桃、板栗、芝麻、木耳、花生、香菇、天麻、金 银花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洋芋、红薯、水稻及豆类次之。 经济作物有荞麦、芝麻、花生、莲菜、魔芋等 经济林: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蜜橘为主。 大宗中药:黄姜、五味子、连翘、金银花、天麻、杜仲等。 畜禽饲养业主要:牛、羊猪、鸡。 矿产资源丰富:铜、铁、金、银、铅、锌、钒等49种。 --自然环境山阳县属亚热 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山阳县位于秦岭南麓陕西东南部,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全县总面积约3514平方公里,居商洛地区之首。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2—14℃,多年年均气温13.1℃,极端最高气温约41—43℃,极端最低气温约-13—-15℃(一说约-18—-20℃),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很大。年降水量700—900mm,年均降水量约709毫米,东南部降水较多,年无霜期207天,山地地区稍长。大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南部和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山阳旱涝灾害频繁,冬春容易发生干旱、低温雪灾,夏秋多暴雨,连阴雨。如著名的“6·5”水灾,2010年的“3·22雪灾”和“7·23”水灾等。 湿润山地气候。 境内有唐代古丰阳塔、天竺山原始森林和月亮洞、白龙洞两大溶洞,古有丰乡图画、九冢星罗、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华相会等 丰阳八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丰阳八景仅存其三——唯“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然也。 山阳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徐向前、李先念、程子华、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岭南坡,位于商洛地区南部。东、西北分别于商南、丹凤、镇安、柞水和商州市接壤,南与湖北省郧西县交界。 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总面积的82%,地势大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 800- 1500米。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横断南北:流岭,位于境内北部,海拔1600-1900余米,由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片麻岩构成。鹘岭,位于中部,主峰天竺山,海拔2074米,为全县最高峰,由板岩、页岩、石英沙岩、千枚岩构成。郧岭,即郧西大梁,位于南部, 最高峰有金盆梁和五龙殿等,主峰海拔分别为1832米和1716米,由灰岩及沙岩构成。河谷平地占总面积的18%,一般分布于银花河、 金钱河流域沿岸及其盆地,海拔一般550-800米。金钱河流域海拔一般350-600米。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谢家河。 流长分别为80、40、38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2400、600、400平方公里。 山阳县属秦岭南坡中、低山区地形结构,山地占县域面积的83%,水面占8%,耕地占9%,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流岭、鹘岭、郧岭三大山脉走向东西、横断南北,构成“三山夹两川”的岭谷地貌,平均海拔1100米。河流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河网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河流有金钱河、银花河,流长共计158公里,流域面积共计3400平方公里。 据1984年水电部门水资源调查,地表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46亿立方米,地表客水(指过境水)总量为6.01亿立方米,合计总量14.47亿立方米。按1984年37.72万人口、43.74万亩耕地计算,年人均占有水38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3308立方米。地下水为3.54亿立方米/年。年水能蕴藏量为19.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5.649万千瓦。 --气候特征全境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平均气温13.1℃,年均日照时数2134小时,年均降雨量709毫米。无霜期207天。夏季较炎热,冬季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受秦岭的影响气候既有南方的温暖,又兼北方的寒冷。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动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动物种类15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多种。植物有4000多种,占全省的10%以上;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覆盖率较高,共有各种药材1000余种,素有“药材宝库”之美称。 --旅游资源山阳有丰阳八景之说。康熙三十三年《山阳初志》所记山阳八景为:丰乡图画、九冢星罗、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花相会。民国二十五年《增修山阳县志》在丰乡图画、九冢星罗、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花相会八景中去掉了已经湮没的二泉天鉴、道院曲流,增加了漫川环流和双乳云锁。一九八二年的《山阳县志》确定山阳八景为:丰乡图画、九冢星罗、天柱摩霄、石峡线天、孤山叠翠、金花相会、漫川环流和双乳云锁。 丰乡图画县川东西乡,万山秀出,一水中泻,两岸居民,依山傍水。登高远眺,桃红柳绿,苍松翠柏,阡陌良田,尽收眼底,朝看有紫霞从鹘岭升起,夕有余辉从云台晚照。真可谓世外桃源,不啻图画.有故事赞:丰阳景最好,一幅天然图。云碓舂新月,风帘晃旧垆.小桥澌水急,矬屋几家孤。造化丹青巧,何须重顾吴。 九冢星罗县城东三里的北塬,有九座坟茔.相传舜封子均于商,上,生九子,字卒葬此,九冢参差罗列,若星宿之布,道旁有丰碑屹立,系清乾隆时陕抚毕沅所书。故事赞曰:行行来东郊,去访九子冢。穿石泉细流,表道碑高耸。林丽森古木,榛莽余荒垄。世历千年多,名传九叠重。 天柱摩霄县城南80里处,有一名山--天竺山,又名天柱山,为山阳群山之冠。山势雄伟,矗峰直峭,似若天为山所擎。故名天柱山。古诗赞道:拔出群岚数万里,青山像外露奇峰.悬岩向背疑风雨,绝顶阴晴变夏冬。罗列儿孙排玉笋,撑持砥柱现芙蓉.仙缘有分谁修到,下界声传古寺钟。 石峡线天长沟乡南有三里峡,再南有七里峡.峡之东西两山壁立相向,最窄处仅数尺,仰望青天如线,非正午不可见日.春夏时节,两山枝藤交接,绿荫蔽天。一溪南泻,水声若雷。古诗赞道:七里峡中路,数寻岩壁峭。两岩拱揖向,一线练光昭。盛署 服,窿冬渡冰桥。午余日色漏,韩犬吠声飘。 孤山叠翠洛峪乡东有一山,拔地独起,像将军停身昂首,若仙子凌空直上。山上松柏桧,女贞槐榆,壁绿相叠,苍翠欲滴。古诗赞道:兹山峰直上,翠色一何浓。流黛参天柏,喷涛攫雾松。怪岩蹲虎豹,古木舞虬龙。石髓如堪悒,买山长奇踪。 金花交会发源于柞水的金井河和镇安的花水河,在合河乡舵把子处汇合,喷涛溅沫,浩淼萦回,如万马奔腾,似雷声轰鸣。古诗赞道:溪涧东西尽会间同,两山合沓大河通。波翻十丈源头活,岩耸千寻气魄雄.出峡声腾嘶万马,掀天浪涌驾双虹。渔舟返埠殷勤问,生恐歧途误乃公。 漫川环流滔滔金钱河水流至同安箭河口,上下薄岭,突出河中,逼水势循环曲绕,呈太极图势,河水回肠荡气,萧然东去。古诗赞道:薄岭高低上下横,天然太极图画存。萦回向背疑无路,咫尺天涯又一村。山似五彝排九曲,地同砥柱避三门.隔溪渔火邀相应,出岫烟云自吞吐。 双乳云锁县东30里处的过风楼乡石桥村,公路之南,两山秀出,双峰平列,山体相似,形如双乳。山上古槐曲蟠,苍翠夺目,山顶小庙,别具一格,来往行人赞叹不绝。古诗赞道:凭空矗立耸双岚,缆胜何须禹穴探。彩结虹桥开画本,班连玉笋隐禅龛。山岈石齿圭棱露,点染苔衣黛色涵。古道流连长仲立,分明云拥佛头蓝。 --中草药资源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别是药用值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中药材天然宝库”之称。据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各种中药材1000 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8种,其中各类中药材16种,大宗地道32种,栽培47种,紧缺33种,野生266种,民间草药59种,动物和矿物中药材45 种,已挂牌收购123种。由于野生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开发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山阳县从1984年就开始大面积中药材人工种植。目前种植薯芋16万亩,年产薯芋20万吨,经化验山阳薯芋皂素两年生平均含量为0.89%,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37个百分点,三年生平均含量为 1.31%,比其它地区平均高出0.42个百分点,丹参3000吨,丹参素为丹参的1.8%--2.7%;二花2.5万亩,年产二花2500吨;杜仲2万亩(正处生长期);柴胡1万亩,年产柴胡1500吨;黄苓、黄芪、丹皮、板兰根、白术、天南星等3万亩,年产4500吨;天麻发展到110万平方米(其中有性天麻40万平方米),年产鲜商品麻2750吨。现已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源基地18处2万亩;500亩以上连片基地40处2万亩;百亩以上连片基地120处,1.5万亩;50亩以上连片基地180处1万亩。种植5亩以上的药材大户有1.2万户,约占全县总农户的10%,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向科学化、田园化、规范化种植方向发展。因此2001年山阳县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国家中药材丹参、薯芋栽培基地”,“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