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秦岭细鳞鲑及其生境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陇县境内,位于在东经106°26′32″~107°06′10″,北纬34°35′17″~35°08′16″,总面积655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76 公顷,缓冲区面积3197 公顷,实验区面积1986 公顷。2001年,保护区开始建设,2004年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国办发〔2009〕54号文件批准成立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渭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保护区以千河和长沟河河道及其支流河道两岸50年一遇洪水位线为依据划定保护区范围,涉及53条河道。主要河段有千河上游固关段、咸宜河、蒲峪河、八渡河、长沟河。千河上游固关段以千河上游与关山沟河交汇处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为保护区范围,支流分别为石关沟河、陈家河、关山沟河、富汉坪河、双岔河、菜子河、上关河、大黑沟河、小黑沟;咸宜河以咸宜河供水坝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为保护区范围,支流分别为瓦窑沟河、一河、二河、三河、四河、后川河;蒲峪河以杏咀庙供水坝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为保护区范围,支流分别为扫帚滩河、银松沟河、向阳川河、木拉石沟河、黑潭河;八渡河以高楼供水坝上游和所有支流河道为保护区范围,支流分别为大力村河、小力村河、槐家沟河、海家河、具贤沟河、沙盆沟河、田庄河、柳木河、甘沟河、碾盘沟河、官村河;长沟河以陇县界和陕西省界之间河段和所有支流河道为保护区范围,支流分别为苏家河、胡家滩河、小川河、新家河、王家河、北沟河、木头沟河、银洞沟河、杨家沟河、南沟河、寺沟河、内台河、石槽河、梁头河、对窝沟河、罗家河、范家河。

保护区位于陕西陇县西南部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长沟河水域,地处秦岭、六盘山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动物地理上属古北界与东洋界的交汇地带,是气候、动植物的过渡地带。保护区的千河和长沟河水域海拔1100—2466米,河床比降大、河岸深切、弯曲狭窄、水质清,两岸森林茂密,保留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极重要的、处于自然状态的山涧溪流生态系统,是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该地是我国秦岭细鳞鲑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上细鳞鲑属在北半球自然分布的南界。

保护区内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保护区分布的脊椎动物有189种,其中鱼类多达18种,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水獭和陕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多鳞白甲鱼、岷县高原鳅、中华鳖、中国林蛙及多种地方土著鱼类(如棒花鱼、彩石鲋、中华鳑鮍、马口鱼、红尾副鳅等)。其中秦岭细鳞鲑资源最为丰富,已形成了稳定的种群结构,目前存量约3万尾,是目前国内发现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

秦岭细鳞鲑,俗称“梅花鱼”、“寒水鱼”、“五色鱼”,为第四纪冰川期残留物种,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对鱼类系统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分布区较为狭窄,生境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衰退严重。我国政府1988年就将其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区于2004年12月成立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处位于陇县县城,建立有标本室。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先后完成了保护区资源普查、保护宣传、立标划界、办公楼建设以及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保护站等建设项目,严厉查处破坏资源案件,解救放生秦岭细鳞鲑671尾,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目前,保护区内以秦岭细鳞鲑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