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南红军歌谣 |
释义 |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陕西 · 安康 · 汉阴县 遗产编号: I-17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省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艺术简介地处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由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组成,总人口876.83万人,版图面积7.002万平方公里。因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 位于陕南地区重镇的安康市汉阴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陕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南重要革命力量——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诞生地。 由于属陕南革命老区,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加之地处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文化多元化发展并存,编歌、唱歌、流传革命红色歌谣,世代传承形成了基本条件。 艺术内容陕南属于多民族地区,陕南红军歌谣主要是用汉语创作、传唱的。 我们目前收集的陕南红军歌谣2000多首,内容丰富,约50万字,分类归为26辑。1、红色歌谣万万千;2、苦难的岁月;3、历史的歌;4、世道不平出红军;5、穷人盼红军;6、听说红军来了;7、红军来了世道变;8、红军到陕南;9、陕南红了半边天;10、大巴山上红旗飘;11、山窝里建起苏维埃;12、歌颂毛泽东和红军将领;13、红军战斗之歌;14、红军处处为穷人;15红军穷人一条心;16赞颂红军;17军民鱼水情;18、跟上红军闹革命;19、当兵就要当红军;20、红军抗日离川陕;21、盼望红军快回来;22、跟着党员闹革命;23、革命正气歌;24红色情歌;25、红色童谣;26、红军传说故事。这些歌谣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年革命历史,它是红军和当地革命人民用鲜血浇灌出来的一簇簇有生命的鲜花,是一部真实记录和讴歌红军时期鄂、豫、陕苏区和川、陕苏区英勇奋斗的“史诗”。 主要价值1、革命历史价值。上世纪30年代初期,陕南地区是全国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歌谣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处于十分艰难的时期。我们把这些歌谣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威武雄壮、乐观豪迈的红军形象,也反映出广大苏区人民英勇抗敌,支援前线及与人民子弟兵鱼水情深的关系。是陕南和我国近代史、党史、军史文史的重要史料、有极更要的革命历史价值。 2、珍贵的民间文学《陕南红军歌谣》产生于民间,经历战火的洗礼,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种类众多,句式灵活、数量巨大、流传区域广泛,千锤百炼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千万人传承流传至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 3、音乐、音律研究价值。陕南秦巴山区是“山歌之乡”、劳动人民具有“劳者歌其事”歌谣典谱是结合各族各地方言,结合当地流传的民歌、山歌、地方戏剧等多种音乐原素创作出来的,吸收其中传统音乐营养具有音乐研究价值。歌谣的音律结构句式灵活,比兴文学形 式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4、现实教育意义。传承发扬《陕南红军歌谣》精神,指导经济建设,教育革命后代,具有重大现实教育意义。 5、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通过宣传陕南革命老区,演唱《陕南红军歌谣》,引起上级重视,引起国内外人士对陕南革命老区的关注与了解,对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艺术特色1、时代:陕南红军歌谣产生于1922年--1949年之间。 2、地域:广泛传唱鄂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主要收集于陕南苏区。 3、陕南红军歌谣是陕南革命老区人民千锤百炼经过枪林弹雨流传下来的,是老区人民、红军战士集体创作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口头一代代流传至今,是一部永远唱不完的歌。 4、陕南红军歌谣内容丰富,演唱形式多样,曲谱以陕南民歌,花鼓曲、二棚子曲、小场子曲、汉调二簧曲为主要曲谱填词,伴奏乐器也用以上民间戏曲乐器伴奏。 5、陕南红军歌谣的演唱形式多样,演唱场地不固定,可在舞台盛装演出,但大多都是有感即发,随时随地演唱,近年由平时传唱,引申到人民群众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场合中演唱。 道具资料陕南红军歌谣一般因地而宜,因陋就简传唱。也曾由艺术家们挖掘创作了由七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合唱,由陕西省乐团合唱队和交响乐队公开演出,所用中、西器乐俱全。 在陕南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陕南红军歌谣,它是不计较任何条件而传颂。没曲它可以朗颂,有曲它可以是儿歌、民歌,没乐器它可以随手捡一根木棍、一个石块,两个手掌打个节奏,随时随地传唱、有条件民乐器、西洋乐器都是可以伴奏的。在民间,陕南文场乐器经常用 的有:二胡、低胡、板胡、竹笛、短管、唢呐等;武场乐器有:牙子板、木梆子、木鱼子、板鼓、堂鼓、战鼓等;铜响乐器有:道锣、饶钹、二五子、小锣、京锣等;都是歌谣的伴奏乐器。 就连服装道具也是人们生活装、生产道具;若搬上舞台演出,用彩服绣鞋或戏装设计制作或借用现代歌剧、舞剧服装。 历史渊源陕南红军歌谣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陕南一带,抗击安绥军、陕西警二旅、国民党四十军、地方保安部队等势力,支持配合了陕北延安苏区的对敌斗争,流传在陕南民间口头的红军革命民歌、民谣、是广大劳苦大 众和红军将士为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 陕南这个“山歌之乡”,在革命环境下产生、流传传唱红色歌谣是有它得天独厚的土壤,也是流传至今的必然条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及现实的重大意义,它在中国和陕南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同时是陕南和我国近代史、党史、军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