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理工大学 |
释义 |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目前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是中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学校主页: 中文名:成都理工大学 外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成都理工(CDUT) 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创办时间:1956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主管部门:四川省 学校属性:省部共建高校 现任校长:倪师军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 国家重点学科:4个 硕士点:115个 博士点:36个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建设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名称成都理工大学:简称成都理工,英文名称: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文缩写:CDUT 。 学校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南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崔家店路502号;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省乐山市中区肖坝路222号;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都市高新西区团结学院路67号。 理工概况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1956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质工科部分的基础,同时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合并至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部分教师及干部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建校后陆续部分或成建制的迁入了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和二系、三系全体师生。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91年即建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 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锦江宾馆签订协议共建成都理工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校本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逾3万人,其中本科生25583人,博硕士研究生4901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有教授(级)215人,副教授(级)456人,博士生导师7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2人,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学校校园占地2745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 学校现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7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专业硕士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等9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是我国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和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学校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地调计划项目等,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100余项,发表论文(著)2万余篇(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20余项(次)。2011年学校实到科技经费2.8亿元。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2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地质技能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得国际奖9项、国家级和省级奖1260余项;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40余项(次),省级奖励50余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80余项(次)。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日本、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英国剑桥大学、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堪萨斯大学、雪佛龙石油公司、阿特拉斯石油公司等学校及公司)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近5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独立学院和多个联合办学点,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8个教学辅助单位。学校博物馆是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为主的自然博物馆,为四川省一级博物馆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馆藏标本10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172万册,订阅电子书刊126万册,并且集藏、借、阅、咨一体化和印刷性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相统一。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分类科学,是四川高校少数获“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国家一级”称号的档案馆之一。学校还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核心期刊4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以服务行业、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国家输送了10万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管理专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中央、沪蓉高速公路起点、多条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平台上,全校上下正齐心协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建设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 人才培养计划成都理工大学从2011年开始将有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八个专业列入四川、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重庆等12省(直辖市)的本科第一批录取。此次纳入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八个专业均为学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还将从八个专业录取的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实验班(基地班)”,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2011年起,成都理工大学将从8个国家特色专业录取的新生中选拔60名左右学生参加实验班,教学名师或教授全程授课,学生本科毕业后则力争全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此外,从2011年起将推行分层教学模式,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招生总计划为7107名,其中本科为6537名,专科570名,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今年新增建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4个一本专业。有12个理工科专业纳入一本批次招生。 2012年新增3个本科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通信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 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有4个专业实施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别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固体勘查),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国扶”计划: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 “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扶”计划),安排招生计划30人,招生专业为: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在四川的招生批次为本科提前批,采取单独批次,单独投档,单独录取,直到录满为止。 学校情况校徽成都理工大学校徽用两个圆形和一只变形恐龙、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等部分组成,颜色为深蓝色。 内圈的恐龙由学校现存马门溪龙化石外形变形而来。马门溪龙系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巨型恐龙,为该校镇校之宝,它是历史的象征、文化的象征,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中华民族自诩为龙的传人,但只有恐龙才是实实在在的“龙”。2002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马年,这年确定恐龙作为校徽标志具有特殊意义,含有激励该校师生员工发扬“龙马精神”之意。恐龙外形象一个字母“C”,其中还包含了字母“U”、“T”,分别是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成都理工大学)的三个首写字母。总之,校徽采用马门溪龙图案,其寓意是希望学校也像马门溪龙一样独具特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跨入中国西部乃至世界名校行列,并寓意学校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我该校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英文成都理工大学几个字,中文指明了主体,而英文适应了涉外需要;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表示中文永远都是我们的至上母语。中文采用手写体,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与气派;大写的英文采用宋体,显得庄重大方。 整体上看,校徽结构优美、色调清新、内容深邃、简洁明快,极富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个给人新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校徽。 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涵义: 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 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优点: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将倡导师生员工“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等意尽数包涵,理论容量大,文字张力强。 2、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八字箴言”文白夹杂,古今融通,历史感与现代感兼融,目前少见;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经读、耐读,反复咀嚼,回味悠长。 3、雅俗共赏,深浅由人。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4、唯我独有,他人莫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自然嵌入“成都理工大学”中的三个关键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他人纵然艳羡,也将因我独特而无法照抄或移植。 5、深化“理工”,升华“理工”。传统以为,“理”、“工”不过专业门类之谓,即“哲、经、法、理、工、医、农、文、管”等。但由上可知,“理”、“工”含有更深刻哲理寓意,“理”即事事物物之理,“工”即实践实干之工,只要穷究物理,实践实干,成在其中矣。因而校训亦可直接用于教导学生怎样做“理工人”,同时又使我校校名“成都理工大学”具有更新更深的含义。 学校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6年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党和政府为了加速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改造、调整。195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建立了我国第三所地质高等学校——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以重庆大学地质系为基础建立的。重庆大学地质系始建于1929年,国内著名学者李四光、黄汲清、余建章、丁道衡等曾先后任教。 1956年6月,在原重庆大学地质系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其它机关、部队的干部370余人,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开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1956年秋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1551人,10月10日正式开学,专业学制4年。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 1962年学校改由地质部领导,各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 1969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 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到1976年止,先后招收5届大学生3073名。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招生794名。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有权授予博士学位。至此,学校已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1984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成都地质学院和西南石油学院联合申请,属于联合型实验室。 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建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经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12月,经地矿部正式批复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 1995年学校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 1996年学校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长期稳定合作办学协议书,标志着学校与地方政府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学校与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建立了“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掀开了学校与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历史。 1997年学校本部建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始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 1998年根据国家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并扩大规模招生。 1998年地矿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了共建成都理工学院的协议。 200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部委(单位)所属高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学校划转为省部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2001年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申报试点省级研究生院获得成功。 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2008年学校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重点作用,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嘉奖。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订了共建成都理工大学的协议。 2011年学校召开首届党代会。 简介成都理工大学在2001年合校前 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 时代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成都理工大学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非教育部属大学,科研实力居于全国大学前60位。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地球物理学院、核技术及自动化学院等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强势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的文科也不错,外国语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外语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工程、勘察等相关专业国内顶尖;核技术专业底子是以前研制核武器的三系,其中一系在北大,二系在清华,三系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后来调整入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现有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于1988年联合申请,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属于联合型的实验室。实验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00年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主任是刘树根教授,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教授。实验室现有“油气藏地质”和“油气藏开发工程”两个分室,分别设在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实验室由成都理工大学建设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分室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基础,覆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沉积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该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上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代号B37),1995年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并开放运行,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被科技部确定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功申请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目前我国这一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黄润秋教授。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现任领导名誉校长: 刘宝珺 刘宝珺院士,男,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 现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名誉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刘宝珺教授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刘宝珺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 80年代以来,刘宝珺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 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刘宝珺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教授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少见的大型综合研究的范例。 刘宝珺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自1987年起,刘宝珺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 40多年来,刘宝珺教授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等。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9年刘宝珺荣获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十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家此奖的首获者。1997年由中国科协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书 记:谭书敏 校长: 倪师军 副书记: 倪师军、高卫东 2010年7月7日下午,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负责人到校宣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成都理工大学行政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倪师军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树根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倪师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地球化学和地学核技术应用。1990年在成都地质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由地质矿产部批准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5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成立,倪师军被吸纳进入月壤特征与月面环境专家组,成为来自全国8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22名“探月专家”之一。 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正厅级调研员:罗映光 副校长:黄润秋、龚灏、刘树根、王元君 助学金1.优秀学生奖学金 2.专业奖学金 3.新生入学奖学金 4. 蓝风奖学基金 5.龙威奖学基金 6.泸天化奖学金 7.贷学金: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息贷学金。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或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方去工作可免减部份或全部贷学金:一等800元/ 年,贷款面5%,二等600元/年, 贷款面5%。三等400元/年,贷款面10%。 8.为了扶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设特困生补助金,每生每年500元,补助面5%、另外,学校还设有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积极组织生活困难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相应报酬,以资助完成学业。 学位点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状况及获批时间 二级学科状况及获批时间 学科名称 博士一级 硕士一级 学科名称 代码 硕士二级 博士二级 哲学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010108 1996.05.24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2011.03.03 国民经济学 020201 2011.03.03 区域经济学 020202 2011.03.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3 2011.03.03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4 2011.03.03 产业经济学 020205 2011.03.03 国际贸易学 020206 2011.03.03 劳动经济学 020207 2011.03.03 统计学 020208 2011.03.03 数量经济学 020209 2011.03.03 国防经济 020210 2011.03.03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1.03.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1 2006.01.1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2 2011.03.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3 2011.03.03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4 2011.03.03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2006.01.15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30506 2008.04.0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2001.02.16 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 050302 2006.01.15 理学 数学 2011.03.03 基础数学 070101 2011.03.03 计算数学 070102 2001.02.1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3 2011.03.03 应用数学 070104 1996.05.24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105 2011.03.03 化学 2011.03.03 无机化学 070301 2011.03.03 分析化学 070302 2001.02.16 有机化学 070303 2011.03.03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70304 2011.03.0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2011.03.03 地理学 2011.03.03 自然地理学 070501 2006.01.15 人文地理学 070502 2011.03.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503 2003.09.26 地球物理学 2011.03.03 2011.03.03 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801 1998.06.19 2003.09.08 空间物理学 070802 2011.03.03 2011.03.03 岩石物理学 0708Z1 2011.12 2011.12 计算地球物理学 0708Z2 2011.12 2011.12 地质学 2000 2000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1 1981.11.03 1990.10.05 地球化学 070902 1984.01.13 2000.12.2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03 1981.11.03 984.01.13 构造地质学 070904 1984.01.13 2000.12.28 第四纪地质学 070905 2000.12.28 2000.12.28 沉积学(含:古地理学) 0709Z1 2011.12 2011.12 矿产资源化学 0709Z2 2011.12 2011.12 工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11.03.03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1 2011.03.03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402 1996.05.24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6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2006.01.15 材料学 080502 1996.05.24 材料加工工程 080503 2006.01.15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路与系统 080902 2006.01.15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11.03.03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1 2003.09.26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02 1996.05.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1.03.03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1 2011.03.03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2 2003.09.2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03 2001.02.16 土木工程 2011.03.03 2011.03.03 岩土工程 081401 1996.05.24 2003.09.08 结构工程 081402 2011.03.03 2011.03.03 市政工程 081403 2011.03.03 2011.03.03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4 2011.03.03 2011.03.03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5 2003.09.26 2011.03.03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1406 2011.03.03 2011.03.03 钻掘工程 0814Z1 2011.12 2011.12 核废物地质处置工程 0814Z2 2011.12 2011.1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1.03.03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1601 2011.03.03 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602 2003.09.26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603 1996.05.24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1.03.03 化学工程 081701 2011.03.03 化学工艺 081702 2003.09.26 生物化工 081703 2011.03.03 应用化学 081704 1996.05.24 工业催化 081705 2011.03.0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00 2000 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1 1981.11.03 1984.01.13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1802 1981.11.03 1986.07.28 地质工程 081803 1981.11.03 1984.01.13 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 0818Z1 2011.12 2011.12 油气田开发地质 0818Z2 2011.12 201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1.03.03 油气井工程 082001 2011.03.03 油气田开发工程 082002 1996.05.24 1998.06.19 油气储运工程 082003 2011.03.03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3 1998.06.30 2006.01.15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082704 2003.09.26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11.03.03 环境科学 083001 2003.09.26 环境工程 083002 2001.02.16 软件工程 2011.7 083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1.03.03 1998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1998.06.30 2011.03.03 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2 2003.09.26 旅游管理 120203 2006.01.15 环境地质学 99J1 2011.12 2011.12 应用地球物理 99J2 2011.12 2011.12 矿物材料学 99J3 2011.12 2011.12 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 99J4 2011.12 2011.12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99J5 2011.12 2011.1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99J6 2011.12 2011.12 数学地质 99J7 2011.12 2011.12 资源与环境遥感 99J8 2011.12 2011.12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99J9 2011.12 2011.12 合计 5 19 94 36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招生领域一览表: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一览表 序号 专业学位类别 招生领域名称 领域代码 批准时间 1 翻译硕士 英语笔译 055201 2010 2 英语口译 055202 2010 3 工程硕士 机械工程 085201 2009 4 仪器仪表工程 085203 2009 5 材料工程 085204 2004 6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2001.2 7 计算机技术 085211 2006 8 软件工程 085212 2010 9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3 2001.2 10 测绘工程 085215 2002.5 11 化学工程 085216 2002.5 12 地质工程 085217 1999.9 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5219 1999.9 14 安全工程 085224 2010 15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085226 2001.2 16 环境工程 085229 2006 17 工业工程 085236 2007 18 生物工程 085238 2005 19 项目管理 085239 2004 20 物流工程 085240 2010 21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信息化 095112 2010 22 工商管理硕士(MBA) 125100 2010 23 工程管理硕士(MEM) 125600 2010 合计 5 23 本科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及代码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序号 学科门类及代码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1 02 经济学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02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3 03 法学 030301 社会学 4 03 法学 030101 法学 5 03 法学 0304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6 03 法学 030404 思想政治教育 7 04 教育学 040203 社会体育 8 05 文学 050201 英语 9 05 文学 050408 艺术设计 10 05 文学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11 05 文学 050303 广告学 12 05 文学 050412 表演 13 05 文学 050207 日语 14 05 文学 050302 广播电视新闻学 15 05 文学 050414 戏剧影视文学 16 05 文学 050403 音乐表演 17 07 理学 070601 地质学 18 07 理学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9 07 理学 070801 地球物理学 20 07 理学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1 07 理学 070703 地理信息系统 22 07 理学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3 07 理学 070302 应用化学 24 07 理学 070701 地理科学 25 07 理学 070602 地球化学 26 07 理学 070301 化学 27 07 理学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8 08 工学 080104 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08 工学 080105 资源勘查工程 30 08 工学 081103W 化工与制药 31 08 工学 080502 核工程与核技术 32 08 工学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33 08 工学 080703 土木工程 34 08 工学 080609Y 信息工程 35 08 工学 080102 石油工程 36 08 工学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7 08 工学 0808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38 08 工学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 39 08 工学 080303 工业设计 40 08 工学 080901 测绘工程 41 08 工学 081001 环境工程 42 08 工学 080305Y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43 08 工学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4 08 工学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5 08 工学 081801 生物工程 46 08 工学 080611W 软件工程 47 08 工学 080701 建筑学 48 08 工学 110103 工业工程 49 08 工学 080101 采矿工程 50 08 工学 080509S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工程 51 08 工学 081702W 工程结构分析 52 08 工学 080508S 核技术 53 08 工学 080903W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54 08 工学 080628S 数字媒体技术 55 08 工学 080109S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56 08 工学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57 08 工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58 08 工学 080902W 遥感科学与技术 59 09 农学 090401 园林 60 11 管理学 110201 工商管理 61 11 管理学 110202 市场营销 62 11 管理学 110104 工程管理 63 11 管理学 110206* 旅游管理 64 11 管理学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5 11 管理学 110203* 会计学 66 11 管理学 110204 财务管理 67 11 管理学 110209W 电子商务 68 11 管理学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 69 11 管理学 110205 人力资源管理 70 11 管理学 110304* 土地资源管理 71 11 管理学 110210W 物流管理 2012年学校新增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通信工程。至此,学校设置本科专业达到74个。 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矿物学 矿床学 岩石学(重点培育) 省部级重点学科矿物学 矿床学 岩石学 构造地质学 环境工程 古生物与地层学 应用化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岩土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 油气田开发工程 第四纪地质学 材料学 核技术与应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数学(重点培育) 部省共建2010年11月3日晚6点,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签字仪式,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出席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主持,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司长张陟宣读了协议书。 蒋巨峰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与国土资源部共建成都理工大学,既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川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西部人才高地”的必然要求,省政府将认真履行“部省共建”协议的要求,与国土资源部一起努力把成都理工大学建设成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矿产勘探、地质灾害防治、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徐绍史代表国土资源部,对共建协议的签署表示热烈祝贺,对四川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视、理解以及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难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大力推动多方面的改革创新,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支富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队伍,为此,国土资源部迫切需要加强与地学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 徐绍史部长高度评价了成都理工大学建校54年为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认为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国土事业发展,以及四川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此次签订协议,是对部省合作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化,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协议内容,与四川省及成都理工大学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互利共赢的原则,指导部所属各单位在科研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与学校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务求取得实效。 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共同促进学校巩固和发展固体矿产、油气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核技术应用和地球探测技术等特色和优势学科。省政府把成都理工大学的发展建设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国土资源部将把成都理工大学的发展纳入全国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规划,在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项目、野外科研实习基地建设等给予支持和指导。此外,协议鼓励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土资源部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鼓励部属单位与学校共建地质矿产研究基地、共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持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学校博物馆合作,指导学校设立“国土资源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和共同实施领军人才培育合作计划。 学校倪师军校长表示,在“部省共建”这一平台上,学校将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努力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力争进入国家“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西部大开发,为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杰出校友刘宝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王成善——原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国际地科联联合古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 黄润秋——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十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赵逊——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 许从年——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陈鸣——国际著名天体地球化学家; 胡瑞忠——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颜其德——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 应耀明——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 夏庆龙——中海油天津公司总地质师; 刘小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胡瑞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GCA》副主编; 郑春苗——著名水文地质学家。 徐永新——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南非联邦水资源部首席水文地质师和地下水专家顾问; 王少雄——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十七大代表; 王小牧——原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十七大代表; 丁贵明——中央企业工委监事会主席、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 何玉舟——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 宋光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胡龙廷——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兼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 俞凯——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罗铭玖——河南省地矿厅总工程师; 姚公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正厅级巡视员; 邹振华——河南省政协常委、原河南省储委办公室主任邹振华; 田福池——荣立全军一等功、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二炮部队大校; 罗在明——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兼广西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教授级高工; 朱东晖——河南省地矿局局长(正厅级); 吴耀强——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级工程师; 李建华——云南省地矿局副局长; 黄方方——中共广西自治区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十一届人大代表, 罗强——中共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 梅非奇——中国银行总行办公室、任主任助理、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王之敬——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副主席、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勘探开发技术公司地学技术与人事发展部主管; 苏家雄——海南省环境地质勘察院院长; 李晓明——紫金矿业集团西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郭远生——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局长; 李文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 何伟——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卢映祥——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伍丕光——四川省经信委副主任; 邬宗岳——率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穆朗玛峰的副政委; 李洪铎——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厅级)、教授级高工; 张 鸣——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侯洪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部勘探指挥、副指挥兼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 熊盛青——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张玉明——中石化新星东北分公司副经理、教授级高工; 易廷斌——北京海地人资源咨询公司总裁; 马代光——北京荷马集团董事长; 周心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总师; 胡精沛——石材行业的骄子、厦门中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