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大学 |
释义 | 成都大学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中文名:成都大学 外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简称:成大 校训:自爱、自修、自尊、自强 创办时间:1978年 类别: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周激流 所属地区:四川成都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上街1号 邮编:610106 学校类型:综合 专业课程(工业制造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 生物产业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艺术学院 管理学院 美术学院 医护学院 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华夏职教师资培训中心) 学校简介成都大学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第二批次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文学、 管理学为主,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规模设施成都大学在办学历程中三易校址,始黉门街,历花圃路、荷花池,199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斥资数亿,置地千余亩建设成都大学新校区。2002 年7月,学校整体迁至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学校校园环境优美,2004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2006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毗邻十陵主校区再征地1400余亩,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目前,学校新校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功能更加完善的现代化校园将呈现在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 目前现有占地面积2627亩,教学行政用房321219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馆藏图书165万册,建成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校园网络。建制教学实验室34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开放实验室2个,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5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6个,校外实习基地190个。现有专任教师总数1138人,正高职称教师129人,博士学位教师14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8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 院系介绍学校设有工业制造学院、城乡建设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产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产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治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医护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和华夏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30个,各类学生近3万名。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科研奖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8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本科质量工程有关项目省级以上立项23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准成为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动画两个本科专业成功入选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动画创作、畜产品加工学、出纳实务、英语视听说和学前教育学科学研究方法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校生物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立项。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 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博士生导师、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党政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专家以及医疗卫生战线的杰出人才。 教育思想面向未来,我校将秉承国立成都大学首任校长张澜先生“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教育思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最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教学科研学校建有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肉类加工省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用微生物资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动漫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都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成都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成都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等8个省市级研究中心和12个校级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成都市动漫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均设在我校。学校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有《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教育与教学研究》、《文科爱好者》及《理科爱好者》。 办学理念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成大精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8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本科质量工程有关项目省级以上立项23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准成为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动画两个本科专业成功入选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动画创作、畜产品加工学、出纳实务、英语视听说和学前教育学科学研究方法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校生物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立项。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博士生导师、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党政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专家以及医疗卫生战线的杰出人才。 办学特色面向未来,该校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最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办学历史建立蜀之有学,肇自文翁,蜀人尚文,千古成风,故而学者雅士,人才代出,蜀川儒风,名扬华夏。 近世以来,文运再兴,蜀地之学,荟萃成都,是故公元一九二六年四川首创新学,即以成都大学为名。不幸军阀政府,不念苍生,但求官方之箝制,无视学术之争鸣,强行兼并,三校混一,遂使蜀中首家现代学府,痛失其名,事在一九三一年夏。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于一九六一年重建成都大学,惜乎左倾泛滥,继以文革构灾,成大名校,再度湮灭。 所幸日月在天,真理不泯,拨乱反正,春回大地,金匮石室,再名成大,斯是一九七八年仲冬事也。 此后成大三易校址,始黉门街,历花圃路,终荷花池,皆因宇宙逼仄,有碍龙骧。 成都市人民政府高瞻远瞩,弘扬文教,顺应民心,造福乡梓,于公元一九九九年夏斥资数亿,置地千亩于成都东郊之十陵镇,遂成今日现代气派之新成大。成都学者于是终有所归,川人子弟于是书声日盛。 海阔天空,清风朗日,忆往昔,思来者,志士仁人,能无嘘欷。愿成都大学天长地久,愿蜀中文脉万古长存。 公元二〇〇三年孟秋记。 内涵“成都大学”作为一个大学品牌,不仅响亮亲切,而且内涵丰富。 20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跌宕,变化万千。今天,中国人民不仅早已站起来了,而且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富裕文明的目标迈进。回首往事,特别是回首20世纪四川、成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我们便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成都大学”的出现或消失与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盛衰几乎完全同步,每当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较好的时候,“成都大学”出现,反之,“成都大学”就会消失。因此,“成都大学”这一校名不仅浓缩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沉浮起落,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中国西部(特别是四川、成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盛衰荣辱的风向标。 1925年6月,“国立成都大学”开始筹办,1926年为北京临时执政府正式批准。这是川内最早以“大学”命名的高等学校,校址设在市区中心皇城。张澜是首任“成都大学”校长。1928年在成都南较场原四川高等学堂旧址设“成都大学”理学院及理预科。1929年下半年,“成都大学”由皇城全部迁至南较场新校址,分文、理、法三院及预科、理预科。张澜主持成大,思想开明,主张学术自由,国内不少著名学者及一些外籍学者应聘任教。1931年时局变化,“国立成都大学”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以及“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为什么1925年“成都大学”得以出现呢?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四川的思想、学术、文化享有较多的民主自由的空气,胡适先生正是在给川人吴虞先生所撰之《吴虞文录》写的前言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其次,在20世纪20年代,“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中国有一个留学生归国任职任教的高潮。据对《中国现代史词典》的粗略统计,20年代归国留学生之多,不亚于这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个10年(截止新中国成立)。这为当时举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在师资上创造了一定条件。第二,自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拉开了序幕,广东革命政权声威远播,积极壮大实力准备北伐,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这使各地军阀的气焰有所收敛,加上军阀之间也要文武较量,不敢过分地失去人心,这就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教育文化因之有一个较宽松的环境。第四,20年代中期大学教师待遇较高,国立、公立、私立学校的举办所受限制少。第五,从1922年至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包括教育)侵略的群众运动。1924年4月,以陶行知为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还作出了《回收教育权》的决议,要求政府:凡外人办学均视为侵略者,应勒令停办;外人办学,一律注册;政府于相当时间内接收外人学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也在同年10月开会决议,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取缔外人在中国办理教育事业。一时间,许多教会学校学生蜂起罢课或退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自己举办的教育事业。“国立成都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改革至1931年,中国的教育事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变。首先,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自1927-1930年的短暂发展后,1931年使开始走向衰退。主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主要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留给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空间本来就很狭小,而小资产阶级每况愈下,广大工人、农民、城市贫民依然水深火热。其次,蒋介石自中原大战取胜之后,建立了独裁统治,全方位推行(包括在对高校的管理中)法西斯统治。大学从举办到生存、运作所需要的自由、民主空气越来越少,约束、压制越来越多。第三,蒋介石当时因忙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以及镇压在国民党统治区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而无暇顾及其他。第四、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进入了历时十五年的艰难的、代价巨大的抗日战争。 资源整合由于上述原因,“成都大学”在1931年以并入“四川大学”而消失。这次并入,从川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一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壮大了四川大学,固有其积极意义;但实际上,它又是国民党政权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与约束的产物。我们从“二一六惨案”便可见一斑。1928年,在成都各校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和反劣币斗争中,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杨廷铨,武装接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职务,严厉镇压学生运动。在激烈的斗争中,杨又于2月14日被学生失手打死。2月16日拂晓,反动当局以此为借口,出动军警分别包围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法政专门学校、省立一师、省一中和私立志诚法政专门学校,逮捕了成都师大附中教导主任袁诗尧(中共川西特委宣传部长)等100多名进步师生,并于当日午后4时将袁诗尧、周尚明、钱芳祥等14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在下莲池枪杀。正是因为当时成都高校数量多,有利于中共活动,才促使了1931国民党政府实行三校合并,以利于他们实行控制。 以上便是“成都大学”的“一起一落”。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十分重视。1961年,“成都大学”再次命名兴办。其背景有:经历了“反右”、“大跃进”、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及“三年自然灾害”的震荡,党内出现了对“左”倾错误和急躁冒进的反思和纠正,毛泽东同志也对“左”的东西有所反省。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团、充实、提高”的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围绕这个“八字”方针,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制订和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管理试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也叫“工业七十条”。它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继1960年全国文教工作群英会对3000多个先进单位和2700多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教育工作者占65.4%)后,1961年7月3日至15日又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其间邓小平在北京顺义县深入城镇乡村调研,这是有名的“猫论”的孕育期。总之,1961年“成都大学”再次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局部的拨乱反正时期,国家对工业化的高度重视也与兴办这样一个包容了理工科的综合大学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工业调整与教育发展,对于改变当时由于高指标、瞎指挥造成的管理混乱,对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1964、1965年我国工业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成都大学”的再次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愈演愈烈,1971年,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声中,“成都大学”再次消失。这一年,正是共和国历史上寒风凛冽的一年。主要标志有:一、“四人帮”在4月至7月长达100多天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兴风作浪,搞出了一个包含了“两个基本估计”的《会议纪委》,这“两个基本估计”是:1、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2、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中共中央8月13日批转了这个《纪要》,受其影响,这“两个估计”成为知识分子头上沉重的精神和锁,严重挫伤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极大地破坏了教育事业。直到1979年党中央“拨乱反正”期间撤销了这个《纪要》,共和国教育事业及广大教师的精神枷锁才得以解除。二、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气焰达到顶峰,他们利用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计划地迫害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炮制出《571工程纪要》妄图抢班夺权。“9?13”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最高政治舞台的巨大震荡,也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实践上的双重破产。3、“文革”期间经济混乱、政治动荡,科教文化遭蔑视,知识分子被批判,整个教育文化界成为这场“革命”的重灾区,一些综合性大学被迫停办,“成都大学”再次消失了。 以上便是“成都大学”的“二起二落”。 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1978年,成都大学再次诞生在中国西部的时候,正是一个伟大时代揭开序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深合党心军心民心的改革开放道路刚刚向前延伸的关键年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彻底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而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理论体系。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高校师生,谁不感谢1978年前后那些留名青史的人和事:恢复高考;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郭沫若欢呼“科学的春天回来了”;“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张杨不等式”与张广厚、杨乐;由《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在当时的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强力推动下,一所综合性的地方大学一一成都大学第三次诞生。校址临时设于成都市黉门街(以后又迁址花圃路、荷花池、十陵风景区。在2002年迁至十陵之前,学校虽然每迁一次都有所发展,但终究场地较为狭小,影响了她的发展壮大。)当时的成大,以本科为主,兼办专科。1983年为了接受世界银行的贷款,学校开始只办专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大依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毕竟后来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省市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1999年7月2日九届市委第36次常委会正式作出迁建成都大学、创造条件使成大重新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决定,并成立了以王荣轩同志任组长(2001年1月8日由李春诚同志接任),黄忠莹、谭力、狄廷国、苏培玮任副组长的成大迁建工作领导小组,拉开了成大迁建的序幕。2001年1月8日,新校建设工程奠基典礼在十陵工地隆重举行。自此,在省市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省市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成大干部职工和各承建公司的通力合作,努力拼搏,新成大迅速由图纸变成了现实。2002年秋,共投资3亿3千万,占地1001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现代化的各种设施齐备,智能化、园艺化设计,气度恢宏、动静融合的新成大,已在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拔地而起!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蜀都向东向南发展的前沿;她是一首优美的旋律,校园中每一幢建筑,嘤鸣湖中每一朵浪花都是流动的音符。2003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 如今的成都大学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有省市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有成都、四川人民的坚定支持,有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骨干力量的16788名毕业生的无尽厚爱,有以在校160余名正副教授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的锐意进取、敬业奉献,有充满理想、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的万名学子的不懈跋涉,新成大必将成为成都乃至四川高等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成都人民引以自豪的教育名片,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本科大学! 我们相信,新世纪的成都大学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肩负起更加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振兴成都、振兴四川、振兴中华!“成都大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将与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共腾飞,与四川的教育事业同发展。 学生联合会介绍成都大学校学生会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委员单位、四川省学联主席团单位、成都市学联主席团单位。成都大学校学生会是学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学生组织,并且作为委员团体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校学生会始终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团结带领广大同学努力学习,开拓进取,成为素质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 我们的风格——完善自我、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我们的未来——你我共同打造! 部门介绍【办公室】办公室作为校学生会的职能部门之一,起着联系主席团与其他中心部门的联系工作,具有上传下达的重要地位。日常工作主要是对校学生会的财务、物资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负责各类文书编写、档案管理,拟订并负责校学生会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建设以及思想引导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各项大中型活动的赞助、联系各学院(部)对外工作,贯彻执行校学生会人事制度的方针政策,保证校学生会工作的正常进行,沟通校学生会各中心部门及其他学生组织,在实现校学生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办公室作为校学生会对外联系的窗口,结合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收集科技、学术、文化、体育等信息,及时反馈到校园,同时将学生生活反馈到社会,让社会了解校学生会、了解成都大学。 【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大学的灵魂在于科研,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学术氛围,校学生会科研学术服务中心承载着我校学术氛围的重任。下设科研和学术两个部门,学术部常规工作在于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论坛及各类技术培训。同时,成都大学“科创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也是我们的传统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科创杯”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学生科研新势力。第五届“科创杯”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常年的工作学习中,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实现创新,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我们愿与你一起,为我校的学术事业而努力。 此外,在本部门几届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制作了成都大学校学生会网站及成大学生论坛。我们服务于广大同学,利用网络相关技术为同学们提供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人文、学习等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的宗旨,想同学之所想的事情、办同学之所需的活动,和广大同学一起“将创业、就业进行到底”!创业服务中心每学年将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堂”等特色活动丰富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在活动让同学们掌握必要的创业、就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创造能力、鼓励创业精神。我们将以立足成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为开创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新局面而奋斗。 【文体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传承着文化和体育的理念。体育可以离开运动,可以离开比赛,但离不开广大同学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我们以营造校内良好的文化体育氛围为首要目标,举办了校级四大学生机构体育活动、全校绝大部分文艺活动策划宣传组织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我校的文艺舞台更加精彩!文体中心,力与美的俱乐部;强身健体,尽洒青春汗水;缤纷世界,共搏精彩人生! 【生活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是广大同学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反映同学心声,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我们的宗旨是“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生活服务中心是广大同学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反映学子心声、沟通上下信息与维护同学权益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本中心下设《生活简报》编辑部、伙食管理部、学生宿舍管理部等几个部门,关注广大同学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旨在为广大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烦恼,帮助同学解决心理负担、卸下心理包袱,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本中心曾特意邀请数位心理专家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同学们增加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同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为觉得自己心理有障碍的同学们预约老师进行心理咨询。 院系设置截止2008年底成都大学下属二级学院有: 工业制造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生物产业学院 经济政法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管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外国语学院 美术学院 艺术学院 医护学院 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体育部 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课程工业制造学院工业制造学院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成都大学机械工程系。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成都大学创建之初就开办的四个本科专业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博士10人,有20%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工业制造学院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 “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四个和“机械设计制造”专科专业一个,有在校学生1200余人。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成都大学特色专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三门课程为成都大学精品课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软件工程(本科)、网络工程(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和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现有专业教师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讲师27人,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周激流教授和姜青山教授都是我院计算机应用学科带头人。学院在校学生1400余人。近年来,教师承担校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近60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MR收录24篇,出版教材或著作56部。在2008年,学院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计算机网络》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科技团队被确定为学校重点科技团队,软件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团队被列为省级教学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成都大学重点工科学院之一,设有自动化(本科)、自动化技术专业(专科)和电子信息技术(本科和专科)通信工程(本科)。其中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完成教育部批准的第四批“产”、“学 ”结合教改试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有优良的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硬软设施,这些设施为完成各门课程实验、电工与电子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是一个有特色的省级优秀实验室,它能完成电路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除此之外,已经建成的传动控制实验室、过程控制室、通信原理和系统实验室、以及正在建设的移动通信研究性实验室和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室也具有相当水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务实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含兼职)、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18人)。 经济政法学院经济政法学院紧紧围绕经济与法律两大学科体系办学,具有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在任课教师中,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讲师8名,其中博士、硕士共14名。 学院目前开设有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普通本科专业、法律事务普通专科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科专业,另有法学、和营销策划两个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达600余人。学院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与变化进行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学科,将经济与法律专业融合,强化经济和法律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前身为成都大学外语系,组建于1978年,是成都大学最早成立的系部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9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近40%,另聘有多名来自美国、泰国外籍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奖,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英语专业教师。外国语学院以英语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设有应用英语专科和成人高等英语本、专科专业,分设教育、商贸、旅游、翻译(口译)四个专业方向,开设日语、法语、泰语等第二外语课程,并负责全校大学英语教学。学院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功申报泰语。现办有泰语本科专业和应用泰语(专科)专业。 城乡建设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0%以上,博士、硕士占60%,双师型教师占30%左右。学院目前开设有全日制本科专业3个(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和2个专科专业(建筑装饰技术、工程造价),以及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和3个专科专业(建筑管理、工程造价、建筑装饰技术),在校学生90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科创杯建筑装饰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制作大赛、四川省装饰设计大赛等,取得较好的成绩,获省级、校级奖励。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0% 以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生物产业学院生物产业学院伴随着成都大学的发展,由创办之初的师范部化学专业,先后经历了化学系、食品工程系、轻化工系、生物工程系的发展历程,2006年学校办学资源整体整合后,原生物工程系撤系建院,更名为生物产业学院。建校二十八年来,学院先后为社会输送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届毕业生3000余人。目前拥有生物工程(本科)、制药工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药学(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物技术及应用、商检技术等六个统招专业和生物工程(专升本)成教专业,另有作为四川省主考院校的生物制药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298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现有专任教师26名(其中高级职称14人)。在教师队伍中实施“博士化工程”,已获得博士学位18人(其中一人为留学归国人员),硕士学位5人(其中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荣誉或客座教授。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一支(生物工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特色专业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校级教学科研团队4支等。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创建于1994年,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院校,也是成都大学重点发展的学院。目前学院拥有一支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海归学者”、旅游企业高管人才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001年学院建立了由省市旅游局、旅游行业专家组成的“旅游管理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先后与英格兰开夏大学、泰国皇家都市大学、瑞士库尔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中新教育集团以及众多大型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2006年6月在前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小学教育(文科)、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本专科统招在校生1500余人,共有37个教学班。为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提出的“三最”奋斗目标和学校建设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要求把学院做大做强,学院现有三个系、三个有特色的学术研究(培训)中心,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年初被评为三星级专业。 艺术学院艺术学院现有教师33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助教14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0余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朝气蓬勃。师资分别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和美国夏纳多瓦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等院校。教师中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校级骨干教师。近年来,学校陆续派送我院多名骨干教师赴新西兰研修,并于2010年签订了2名博士到我院任教。现学院承担有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编写多部专业教材,获得多项各级各类奖励。 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原工商管理系)创建于 1981 年,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工商管理(本)”、“工商企业管理(专)”、“会计(本、专)”、“市场营销(专)”、“电子商务(专)”、“社区管理与服务”等 专业。 管理学院拥有一批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企业具体管理问题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 29 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 3 名,副教授 11 名,讲师 12 名,博士、硕士以上学历 14 名。并有多名教师受聘于国内外著名大学讲授 MBA 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并担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大多教师长期与企业密切联系,并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有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我院教师还承担了多项省级、市级经济管理类科研课题。 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原为成都大学设计艺术系,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 2005年7月8日,设计艺术系率先在成都大学撤系建院成立了美术学院。在 90年代初,设计艺术系 在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率先创办了商业美术、环境艺术、广告与装潢设计、电脑艺术等专业。现在美术学院各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下设有 3个系:设计系、动画系和造型艺术系。本科专业有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数码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动画(动画设计与制作方向)、绘画(电脑艺术方向)等专业。专科有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成教本科有艺术设计专业,专科有商业美术、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我院还有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以及数字动画原创中心等。 医护学院医护学院的前身为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享誉四川及中国西部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2000年6月,原成都卫生学校、成都第二卫生学校、成都中医学校三校合并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2006年3月,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是一所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护理本科(包括涉外护理方向)、护理专科、药学专科、中药专科、口腔医学技术专科等专业。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24人。现有全日制学生 3080 多人,成人教育学生1486人。学院馆藏图书丰富,教学设施先进,各种专业实验室齐全,是莘莘学子求知成才的理想学府。学院建立实习基地50余处,与180多家省市医药机构建有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推荐率100%,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 师范学院师范学院由原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办学历史已逾百年。学院 以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培养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享誉全川,是新课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都大学培训中心”、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成都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均设在该院,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办学的特色。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06年4月,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顺利通过四 川省教育厅办学水平评估,07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人数3千余人,任课教师109人,其中正副教授54人,约占50%;有 博士、硕士53人,约占49%。学院形成了开放的办学体系,与国内多所大学及本市中小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主持及参与了国家级科研课题 五项、省级十余项、市级五项。出版教材、著作近百部,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 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其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2003年更名为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办学近70年来,为成都、四川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是省、市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基地。学院办学特色鲜明,现有学前教育(本专科)、特殊教育(本科)、家政服务(专科)等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是四川目前唯一在建的学前教育省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是目前我省唯一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机构。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拥有蒙台梭利实验室、奥尔夫音乐实验室、儿童科学探索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4个,钢琴100余台。学院同时还是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成都市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余人。有专职教师4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博士4人,硕士10多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学院教师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的教学、科研上具有鲜明特色,可为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持。学院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近三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教育科研奖励108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近20项。目前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各1个。学院教师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成效突出,其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师口语》为省级精品课程,《改革教法学法,培养学生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为省级教改项目,《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文学》等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些都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学院学生因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 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原体育部)是成都大学直属部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4名,其中正、副教授5人,讲师13人,拥有硕士学位的3人。有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5人,学科领域覆盖了人体科学、医学、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跆拳道、艺术体操和各项球类运动等,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训练水平以及科研能力。体育部拥有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标准游泳池、草坪足球场、健身房、室内外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部门秉承严谨、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为把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城市型综合大学作出贡献。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国际合作部)主要负责成都大学的国际合作教育。长期以来,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怒道, 现已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新加坡管理学院、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汉斯大学、法国里昂二大及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国际教育学院广泛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接受先进教育和到国外深造学习的机会和渠道,培养知晓国际法规、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华夏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华夏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教外港(1991)334号〕,由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于1991年成立。该校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花牌坊街南熏巷25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占地面积0.03424平方公里。现有计算机300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2个,多媒体教学室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该校现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旅游管理。该校的管理模式是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即从职业中学升学上来的学生,都是在这里就读的。 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9年立项)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动画(2010年立项) 美术学院 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动画(2009年立项) 美术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2009年立项) 生物产业学院 软件工程(2008年立项)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2010年立项) 学前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2010年立项) 师范学院 校级特色专业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广播电视新闻学(2010年立项)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自动化(2010年立项)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2010年立项) 美术学院 旅游管理(2009年立项)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学前教育(2008年立项) 学前教育学院 英语(2008年立项) 外国语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8年立项) 工业制造学院 生物工程(2008年立项) 生物产业学院 学校领导党委书记: 屠火明 党委副书记、校长: 周激流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张其佐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易贤文 副校长: 梁昱庆、苏蓉、赵钢、柯玲党委书记-----屠火明 屠火明:男,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1988年6月获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第二学士学位。2010 年6月获电子科技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至2005年2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其间:1993年9月至1994年12月下派宜宾珙县任科技副县长),先后担任光电子系学生辅导员、教务处干部、学生处科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后勤管理处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等职务;2005年2月,任成都教育学院党委书记;2006年3月任成都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联系美术学院、工业制造学院。 近年来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教委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的学生论文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现为中共成都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成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青联副主席,中共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首批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与测评专家。 区位交通学校驻地成都大学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办事处(原十陵镇)辖区的成洛大道西段,距东三环路约1公里,处于三环路、成渝高速、成南高速、成都绕城高速之间。交通方便,距天府广场约10km. 公共交通直达公交: 80路公交车由“五块石公交站”直达学校,97路公交车由“桂溪公交站”直达学校。 成都市内各车站、机场可乘以下线路车辆到达学校:火车成都站(火车北站公交站):在站前二环路上“火车北站公交站”乘坐80路直达学校正门; 火车成都南站(火车南站公交站):在站前“火车南站公交站”乘坐49路或111路、112路、304路、411路到“桂溪公交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火车成都东站(成都东客站):在“东客站东广场站”乘坐2路、91路、101路到“五桂桥公交站”换乘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或在“东客站西广场站”乘坐4路、71路到“五桂桥公交站”换乘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昭觉寺公交站:乘坐537路到“成都大学后门站(民营公交‘月香广场站’)”到学校后门; 茶店子公交站:乘坐4路到“塔子山公园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或乘坐337路到“十陵公交站”换乘869路、887路、890路到学校正门; 金沙公交站:乘坐81路到“塔子山公园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五桂桥公交站:乘坐219路到学校正门; 十陵公交站:乘坐869路、887路、890路到学校正门; 石羊公交站:乘坐12路到“净居寺二环路口站”,步行至“二环路净居寺路口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新南门汽车站(成都旅游集散中心):在站前“新南路站”乘坐49路到桂溪公交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北门汽车站:乘坐80路公交车到学校正门; 桂溪公交站:乘坐97路直达到学校正门; 成洛路公交站:乘坐5路 341路到“万年场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城东客运中心站:乘坐65路到“二环路东五段东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九里堤公交站:乘坐75路到“双桥子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八里桥公交站:乘坐98A路到“万年场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双流机场:在“双流机场办公区站”乘坐304路到“桂溪公交站”换乘97路到学校正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