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桑细菌性黑枯病 |
释义 |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苏北地区发生面积较大,为害程度严重,同时易发生蔓延。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90%以上,对蚕桑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症状叶片上出现的病斑有2种类型,一类是由气孔侵染引起,发病初期呈油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半透明斑点,后扩大转变为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气候干燥时中央会穿孔。另一类是通过叶柄、叶脉从维管束感染引起的,使叶脉变褐,形成多数细小的多角形病斑,在叶脉、叶柄上产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严重时叶片皱缩,大部分发黄脱落。病菌侵入嫩梢时,嫩梢和芽叶变黑腐烂,形成烂头。枝条被侵染后,出现粗细不等的点线状棕褐色斑,斑上常溢出淡黄色的珠状菌脓,即为集结一起的病原菌斑,严重时斑深入枝条深层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呈长短不一的棕褐色条斑,表皮出现稍隆起,粗细不等的纵列点线状黑褐色条斑。 2病原是一种细菌中的假单胞杆菌属,菌体是短杆状,两端圆形,极生束鞭毛1~10根,不形成芽孢,有疏松夹膜。 3发生特点病原菌在病枝条、病芽组织及土中病残枝叶中越冬,越冬菌原使芽叶发病,成为初侵染。其后,病部溢出的菌脓通过风雨冲溅,枝叶接触,昆虫带菌传播到嫩梢嫩叶,引起再次侵染,经7 d后发病,带病菌木和接穗是本病远距离传播的传染源。该病在高温25~30℃,相对温度85%以上发生严重。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无风雨发病则轻,桑品种对该病的抗病力差异很大,以桐乡青最感病,湖桑系列较为抗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及抬风地段种桑,容易诱发此病,偏施氮肥,枝叶徒长有加重病情趋势。 4防治方法4.1选用抗病良种 因地制宜选栽荷叶白、育2号、湖桑13、湖桑199等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 施。 4.2培育无病苗木 不用病枝作接穗或插条,发现病苗及时挖除。 4.3搞好清园防病 冬季剪去病梢,夏伐时剪掉病枝芽以及病枝残叶等应带出桑园烧毁,老病树及时挖掉补栽,减少侵染菌源。 4.4加强治虫工作 夏秋季坚持采叶留根,以减少伤口,降低发病率。 4.5加强肥培管理 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施用氮肥,增施磷肥和有机肥,有利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4.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的500倍混合液或30%虎胶肥酸铜悬浮液500倍液,对嫩梢进行喷雾防治,隔7 d喷1次,共3~4次,可控制病情发展。在发病前期用15%铜氨杀菌剂200倍液喷雾,隔5~7 d喷1次,共2~3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