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自性论 |
释义 | 【三自性论】 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 附︰刘孝兰译《三自性论》 敬礼世间自在婆伽梵! (1)遍计同依他,及与圆成实,许此三自性,智者深所知。 (2)由缘自在转,及唯分别事,所现即依他,似现为遍计。 (3)所现之似现,常恒无所有,此无变异故,即圆成自性。 (4)遍计彼所现,有此二似现,彼中无有此,彼即无二法。 (5)云何彼中无?谓无能遍计,及其所计义,说心名分别。 (6)由因果性故,许心有二种︰谓阿赖耶识,及与七种转。 (7)初由染种习,积集故名心,二由于种种,行相转故名。 (8)彼虚妄分别,许亦分三种︰异熟与执我,以及了别他。 (9)初异熟自体,彼即根本识;余者名转识,由能所见转。 (10)以有无二一,杂染清净相,分别诸自性,许此为甚深。 (11)凡所分别有,彼即毕竟无,故于遍计性,许有有无相。 (12)错乱体性有,似现体全无,故许依他性,亦有有无相。 (13)若二毕竟无,无二即是有,故于圆成性,许有有无相。 (14)遍计义虽二,有无体一故,愚夫遍计性,许二一自性。 (15)所现有二分,唯乱体一故,爰于依他性,亦许二一性。 (16)二体之自性,即一无二故,亦许圆成性,有二一自性。 (17)遍计及依他,杂染相所知,唯于圆成性,许为清净相。 (18)二不谛实性,即无事自性,故离遍计性,无别圆成实。 (19)无二之自性,即二无自性,故离圆成实,无别遍计性。 (20)非实唯似现,如是无自性,故离依他起,无别圆成实。 (21)非实二自性,似现体全无,故离圆成实,无别依他起。 (22)已观待名言,分别诸自性;依彼增上力,如次证当说。 (23)遍计名言性,唯余增益性;故离言自性,亦当许为余。 (24)先于二我无,入故入依他,二性全非有,唯是遍计故。 (25)次于二无性,证入圆成实;即此证入时,亦说有与无。 (26)此三自性者︰无所缘无二,极无如是无,即无事自性。 (27)咒力幻作故,有象身现起,许唯显现相,象实全非有! (28)遍计性如象,依他犹象相,于彼无象事,圆成许似此。 (29)从彼根本识,计不实二我,二性极无故,唯有彼行相。 (30)根本识如咒,真如许似木,分别似象相,二性则如象。 (31)若了此真义,能如次顿知︰遍知及永断、所证三种相。 (32)遍知无所缘,净所现为断;无二为所缘,则亦现作证。 (33)象所缘既无,彼行相即灭,所得唯木材,幻化事如尔。 (34)如是二叵得,二现相亦灭,灭时即证彼,圆成无二事。 (35)相违识变故、心见无境故、三智随转故、无功解脱故。 (36)若能触唯心,所知即叵得;所知义无故,心亦不可得。 (37)二都无得故,即缘于法界;由缘法界故,即证圆满德。 (38)由证圆满德,即能得无上,三身菩提智,成就自他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