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峡植物园 |
释义 | 一、三峡植物园的由来川东—鄂西地区是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的三大中心之一,三峡地区处在该中心的核心部位,是我国植物资源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建设三峡植物园,保护三峡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抢救保存三峡库区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曾是我国几代仁人志士和林业、科研工作者的愿望。1996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商请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现武汉植物园)共同建立“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三峡植物园”,携手保护三峡地区的植物资源。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成立三峡植物园。1997年7月,湖北省计委批复同意宜昌市兴建“三峡植物园”。1998年,三峡植物园正式在宜昌市东郊的金银岗挂牌成立,“三峡植物园” 园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亲笔题写。2005年三峡植物园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7月,“三峡植物园”经省编委批准为副县级事业单位。2009年5月,“三峡植物园”经市编委批复同意与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三峡植物园下辖宜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宜昌市生态防护林研究所、宜昌市金银岗国有试验林场、三峡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宜昌市金银岗革命公墓管理处、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等单位。其基础和前身是宜昌市金银岗试验林场和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宜昌市金银岗试验林场成立于1962年,原名宜昌县金银岗林场,1964年更名为宜昌地区金银岗试验林场,2009年恢复登记更名为宜昌市金银岗国有试验林场;宜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63年,原名宜昌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1972年更名为宜昌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恢复成立宜昌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宜昌市金银岗革命公墓管理处成立于1986年,原名宜昌地区金银岗革命公墓管理处;宜昌市生态防护林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是三峡植物园与香港雄森集团联合投资兴建的以外商为主体的外资企业,2008年经与香港雄森集团协商,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成为中方独资企业,2009年3月,宜昌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全部资产交给三峡植物园经营管理;三峡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于2009年5月。 二、三峡植物园基本情况三峡植物园位于宜昌市东郊夷陵区与伍家岗区交界的土门金银岗,汉宜公路贯穿园区,距宜昌市中心10公里。植物园占地360公顷,森林覆盖率92%。现保护高等植物140科468属1260种,是宜昌城郊目前仅有的植被最好、物种最丰富、面积最大的绿色宝地。 三峡植物园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能:围绕收集、迁移、保存、展示、开发、利用三峡地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保护研究工作。同时,承担重要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抢救保存、全市林业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林木良种培育试验示范、园内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并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现有职工69人,在职38人,其中省管专家1人。拥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工人技师16人。 三峡植物园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科研项目51项,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推广奖23项,共发表论文85篇,出版合著一部,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及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奖38篇。宜昌市林科所连续3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林业科技单位”、“十佳林业科研推广单位”,全省林业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先后有2人获“宜昌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三、三峡植物园建立以来的主要工作三峡植物园成立以来,以抢救三峡地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资源为核心,以迁地保存、繁育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坚持抢救、保存、科研、科普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快植物园的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 1、积极迁移珍稀濒危植物。三峡植物园立足三峡地区,积极开展 珍稀植物抢救保护的基础工作。先后赴三峡库区及三峡周边地区收集迁移珙桐、南方红豆杉、巴东木莲、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宜昌楠、宜昌木姜子、长阳十大功劳、四川虎刺、丰都车前、宜昌黄杨等316种12800多株,建立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展示区和三峡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库。 2、强化植物引种保护。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绿化苗木和经济林品种共31种5万多株,建成了核桃采穗圃、猕猴桃品种基地和国外绿化树种基地。2009年,与三峡大学合作,积极实施以巴东木莲为主的20个品种木兰科植物专类园建设,目前已收集木兰科植物7种,完成建园面积60亩。 3、加强植物种源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建设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和国家良种基地--马尾松种子园,引进各种栽培植物100多种10万多株,收集马尾松120个优良家系和154个优良无性系,建马尾松种质资源圃。收集英、法、德、美、日等10国7个树种37个种源的落叶松,在大老岭林场、五峰北风垭林场、神农架等建立日本落叶松、欧洲云杉等遗传保存林1000多公顷。 三峡植物园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加强科技推广,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科研工作成果显著。近5年来,三峡植物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奖2个;宜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个。其中《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与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中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多水平遗传评价与高世代育种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鄂西四个针叶树种优良种源选择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薄壳核桃优株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示范》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珍稀濒危树种秃杉、珙桐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技术推广》获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2、科技推广成效明显。三峡植物园常年选派技术骨干参与科技兴市工作,传播林业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指导远安县、夷陵区建立“三峡一号”猕猴桃推广示范基地300多公顷;帮助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建优质核桃种源基地5公顷;被秭归县聘请为退耕还林工程苗木质量监理单位,严把技术关,帮助鉴定适应核桃品种100多万株;为秭归县和兴山县3万公顷核桃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免费帮助培训当地农民;建立针叶树种优良种源推广基地2000多公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