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市蓝皮书 |
释义 | 1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城市蓝皮书》是由中国社科院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做出的报告。2007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009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2010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 概述2007年12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首部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面临极大挑战,其中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2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 概述2009年6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问题,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 ◎ 主要内容经济仍处较快增长区间但09年可能是U形发展 《城市蓝皮书》指出,总体上,2009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由于中国经济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外汇储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动力强劲,且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但是蓝皮书也指出,2009年城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消化规模巨大的房地产存量和制造业库存,充分淘汰过剩产能和恢复民间资本活力都需要时间,城市经济发展将经历一个相对艰难的“U”形调整过程。但总体说来,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微弱增长,中国城市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区域均衡态势增强 蓝皮书称,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城市间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推进,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据悉,2009年,国家发改委将抓紧制定成渝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报批和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充分发挥城市密集区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蓝皮书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国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较强的创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市场,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挑战依然较大 蓝皮书也指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市场紧缩和需求下降等困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外部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城市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外贸出口下滑、工业增长放缓、消费拉动乏力、就业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蓝皮书建议,在政策方面,尽管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遏制下滑、稳定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把短期启动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在需求层面,要通过转变城市化模式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切实启动内需,增加最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供给层面,要突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惠民生”的有机结合。 开启新一轮城市化浪潮 蓝皮书认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将开启。 蓝皮书显示,此次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再度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内投入4万亿元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其中相当部分被投向了城市化建设,投资规模及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相继出台。 因此蓝皮书认为,可以预见,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及产业振兴计划将开启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教授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存在城乡不协调的情况。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比较高,城乡收入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只有2.79。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去年城镇地区达到59.3台,比农村地区高10倍左右。 城镇化率达45.7% 近年来,我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城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 《城市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由2007年的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持续地增长下滑。经济调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冲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长期被推崇赞许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质疑。中国城市发展或就此停滞失色、或涅盘重生,都有赖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和重构。 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建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城市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 ◎ 四大对策建议第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城市群协作关系。 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抓住经济调整时期资源要素成本下降的大好时机,加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发展基础,促进城市群的市际协作,努力提高城市竞争力。这就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市和城市群的通勤运输成本;加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交易成本;加大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有效运行;加强城市规划和项目监管,确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进发达城市产业升级,加快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梯度协调发展。 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城市中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供给约束增强,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同时,由于中国区域差异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还存在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因此,应大力推进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鼓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产业梯度协调发展。 第三,改革户籍制度,革新建设用地政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工业园区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成片的大型工业聚集地。然而由于不相适宜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建设用地管制政策,工业聚集地产业增长和就业人口增长的同时,就业人口的家庭居住并没有同步城市化,导致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这些城市发展先天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工业产业需求萎缩,企业破产随即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城市经济陷入灾难性萧条,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失业加剧,农民工群体逆城市化回流,既导致资源浪费,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革新建设用地政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广泛开展再就业支持。 经济调整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这一方面,将使城市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口剧增、社会不满和社会冲突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支出水平,形成更谨慎的防御性消费倾向,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时期,更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同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适度实施消费性支出补贴,加强对失业人口的就业培训,以在缓解社会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刺激社会消费,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启动和积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3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概述2010年7月2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我国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 ◎ 主要内容城市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跃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亟须提升。“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规模扩张的制约和品质提升的压力日渐凸显。展望“十二五”的城镇化,无论是自然演化还是宏观调控,中国必将进入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 第一,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趋缓,已经接近或即将达到峰值。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5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60%。就发达国家经验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外延扩张趋于减缓甚至终止。目前,中国工业化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因而对城市空间扩张的拉动力已经有限并将愈来愈弱。 第二,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这些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这样,城市发展只能被动转型。 第三,中国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因而城市发展整体转型的经济阻力得到了弱化。 第四,中国城市社会矛盾成为中国城市整体转型的内在动因,收入差距拉大表明收入调整与社会保障已迫在眉睫,2亿多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处于边缘化境地,显然是一个社会稳定难题。只有城市发展整体转型,才能不断减少由于社会资源的极化配置产生的区域和城乡差异。 第五,城市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也要求城市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