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撒拉族门宦制度
释义

当西北回族地区出现了“门宦制度”后,撒拉族内部的统治阶级为着从宗教上强化自己的统治,他们亦接受了这种有利于自己的宗教制度。当时,传入撒族地区的是产生于甘肃夏的马来迟所创虎夫耶花寺门宦。门宦制度的建立,上层宗教教长山“聘请制”变为“世袭罔替”的制度,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进一步加强。于是,当马明心所创立的“哲合林耶”教派于清乾隆26年(公元1761)传入循化撒拉族地区后,由于它反对老教多收布施钱财,相对哲合林耶而言,又称花寺为“老教”,甚至提出“灭土司”的口号,在当时暂时符合了农民的部分要求,撒拉族人民就纷纷摆脱老教而加入马明心的“新教”。?

新教的主张触犯了老教的利益,新教教徒日渐增多,老教势力日受削弱。于是老教的花寺门宦极力排斥新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下,马明心被驱逐循化。乾隆34年(公元1769)清朝又封闭新教寺院,枷责新教首领贺麻路乎,并将他“从重发乌鲁木齐给兵丁为奴”。从此后,教派之间的矛盾加深和扩大了,相互斗争延续了许多年。

清乾隆46年(公元1718年)三月间,两教派之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仇杀事件。当时马明心的徒北撒拉族的苏四十三等人,率新教信徒杀了属于老教的哈尔户长(总头人)韩三十八。随后清政府派兰州知府杨士玑等人来撒拉族地区查办,宣称要为老教做主,将把新教斩尽杀绝。于是,信奉新教的群众为了生存就不得不起来斗争。在苏四十三、韩二个等率领下,杀了杨玑等人,又乘胜攻下河州(临夏)城,还包围了兰州。原为新、老教派的“教争”就转化为反抗清朝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了。但是在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下,这次包括撒拉族、回族、东乡族人民参加的反清暴动失败了。马明心、苏四十三以及无数的新教徒教被杀害。但是自始至终,并无一人降服。

这次起义失败后,清朝对新教采取了高压手段,禁令其传播。撒拉族的13工也被合并成8个工。新教也逐渐放弃了原先的口号,在以后也建立了自己的门宦制度。到最后,“哲合林耶”派甚至成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具有门宦制度数派中最大的一个教派。它除了与其他教派一样地信仰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经典、教规外,还极端崇信教主。把教主神化到与“胡达”相等同的地位,要教徒顶礼膜拜。为此,还制定了一套阴森可怕的清规戒律要教徒遵守,教徒对教主的一切作为和言论不能有丝毫违抗的表现。?

“哲合耶林派”极力宣传“舍席孜”的殉道思想,“舍席孜”为阿拉伯语,原意为“烈士”,伊斯兰教则以其专指“为宗教而死者”,故一般也称之“殉教”或“殉道”。这种思想,原是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崛起时,为了征服异教徒,使之接受伊斯兰教而鼓动伊斯兰教徒为宗教而牺牲的精神,进行其所谓“圣战”的思想。由于哲合林耶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它一开始就受清朝和老教门宦的排挤、压迫和打击,清政府对哲合林耶前儿辈教主以及教徒的残杀、流放并禁止传教等手段,派起广大教徒群众的愤怒和对清政府的仇恨。尤其撒拉族信徒在乾隆年间被杀甚多,这种感情则更为炽热,哲合林耶的宗教上层正是利用了这种感情和心理,向教徒群众灌输殉道的思想,宣称“为教而死无尚光荣”。把这种思想适应于自己的目的,在教徒群众中大力宣传和提倡。许多回、东乡、撒拉族的信徒群众也往往自称“哲合林耶是血脖子的教门”,这就是撒拉族教徒中“舍命不舍教”口号的来由。?

民国初年,东乡族的马万福到麦加朝觐回来创立“伊合瓦尼”教派,得到青海的统治者马麟的赏识,在青海大力伟。到马麟的儿子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伊合瓦尼教派得到了极有力的培养和扶植。循化的撒拉族地区亦传入了伊合瓦尼教派,由于这一派反对门宦制度,在宗教礼仪上也与别的教派不同,如有所谓“吃了不念,念了不吃”等等,所以人们称之为“新新教”,把哲合林耶派一起称为“老教”,而称伊合瓦尼教派为“新教”。开始大多数撒拉族群众都是信仰老教的。由于新教指责老教是“异端”,双方经常发生纷争,教徒间甚至出现械斗。?

自1922年3月始,马麟使其外甥马禄在撒拉族街子清真大寺开学传教、任教长,遭到老教的反对,后来几经争执,新教凭着政治势力占了上风,撒拉族各寺的教长遂多为新教阿訇所把持,但教徒人数则仍是老教多于新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