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释义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1989年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的青海民居就是撒拉族篱笆楼。其营造技艺积淀着撒拉族特有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渊源

撒拉族大约于13世纪(元朝初期)从撒拉克(土库曼斯坦境内)迁移到循化县。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是一种木、石、土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树条笆桩制作而成,故得名篱笆楼,到21世纪初,在循化县仅存于孟达地区。孟达地区古称河关地,自古以来,是甘青交通要冲,从13世纪-14世纪(元代)开始,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开发林地,利用当地自然林木土石资源,同时,与周边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结丰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创造了篱笆楼建筑。因此,篱笆楼不仅记载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同时积淀着多民族的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

建筑特点

据21世纪初调查,保存下来的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主要位于循化县黄河岸边的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这里紧邻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篱笆楼建筑布局多种多样,因地自由搭建,有横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篱笆木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

篱笆楼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当地历史上撒拉族“当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风貌,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些古建筑。

保护情况

篱笆楼经拆建改修,从20世纪60年代的100多户锐减到21世纪初的14户,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处14-19世纪(明清年间)的精华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撒拉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是房屋的实用及美观,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对于篱笆楼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撒拉族文化的传承知之甚少,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代表性传承人

马进明,一名撒拉族文化馆退休干部,熟练掌握着篱笆楼的各项编造技艺,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和开发撒拉族古老的建筑文化景观,曾在孟达大庄村举办篱笆楼营造技艺培训,使村民通过培训进一步认识篱笆楼的文化价值,包括县政府每年组织举办撒拉族古居民楼摄影宣传展、撒拉族古民居研讨会等,以此推动篱笆楼保护和传承。

非遗信息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序号:968

遗产编号:Ⅷ-185

项目名称: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申报单位: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9:55